导航菜单

高戈里:历史教科书缺失的"五史一观"

一 教科书里缺失的中国革命史真相:土地革命究竟为什么要打倒地主阶级?

 
二 教科书里缺失的中国革命史真相:红军为什么能绝境逆袭?
 
今天给大家带来第二讲:历史教科书缺失展示红军逆势发展内生动力的基本史实
 
1
 
上一讲讲到了为什么要搞土地革命,这一讲的重心则是怎样搞土地革命。
 
2007年人教版历史教科书讲述土地革命,突出的是“根据地”,分别介绍了创建根据地、巩固根据地、扩大根据地、保卫根据地几项内容。
 
但实际上,关于土地革命,更深层的问题是:根据地为什么能够在白色政权之间得以生存?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的回答是: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毛泽东这一主张,一度受到共产国际的质疑。
 
其中,1928年6月,在莫斯科近郊五一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共产国际的领袖布哈林这样说过:
 
“新生的中国红军只能在分散和游击中生存,今天在这里吃鸡,明天到那里吃鸡,以免把一个地方的母鸡给吃光了。”
 
当然了这是俄罗斯式的幽默。实际上他是讲的大部队的给养问题
 
 
当时中共中央,特别是海归派的中央领导,基于以往的经验和共产国际的指示,曾多次给朱毛红军发指示,要求红军分散,不要集中。
 
到了1929年2月 “二月来信”,甚至叫朱毛脱离红军到中央来,部队分成分队,散到各地。
 
 
当时中央“海归派”,反对建立并壮大(毛泽东提出概念的)“正式红军”。他们有如下几个理由:
 
第一,认为目前不是革命高潮,红军集中在一处是会失败的;第二,分散便于给养和持久;第三,应该先建立苏维埃政权,然后方能有红军的组织。
 
 
1928年8、9月间的中央来信
 
他们这个思路,基本是参照这个苏俄十月革命的道路。
 
对此,毛泽东1928年10月5日的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做出了回应。
 
文中提出了革命根据地得以存在的五个条件:
 
客观条件:1.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2.人民群众在北伐时期曾经广泛发动起来过的地区。3.全国革命形势向前发展。
 
主观条件: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5.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不错误。
 
 
两项“主观条件”合起来说,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前面说到的,“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注意,军队必须要冠有“人民”这个定语
 
接着在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给中央的报告,名为《井冈山的斗争》(收入毛选),文中表示:
 
“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
 
 
井冈山建军方针这“两靠”——一个是靠党的领导,一个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毛泽东不是闭门造车想出来的,而是问题导向出来的,基于的是各项现实背景
 
背景一:大革命失败的最主要教训,是党没有掌握军队,尤其是不能掌握士兵
 
背景二:土地革命战争初期,部队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是国民党军队起义过来的,沿袭了一些旧军队的旧习惯
 
比如说官兵对立,军官吃小灶,三金五皮(镜、戒、表,皮带、绑腿、靴、鞭、包) ,打骂士兵;又比如说雇佣制、薪饷制。
 
当时的薪饷制到什么程度呢?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部队采取募兵制,招兵买马,我给你发薪饷,你给我卖命。
 
这种办法呢,当时我军也沿袭了一些。
 
比如1928年2月中央专门有一个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关于兵士运动计划》,明确提出兵士月饷“现洋20元”。
 
提出以后,有些地方党组织就反对了,比如说广东,称这“是不可能的空想”。
 
 
1928年6月18日《广东省委常委扩大会兵士运动决议案》
 
但有些地方就实行了,比如说百色起义,1930年1月还专门有一份报告谈到了这个制度的实行,第一个月就发下了20块钱。
 
 
1930年1月《陈导民关于百色起义经过及红七军组织状况等问题给中央的报告》
 
背景三:秋收起义失败后,部队从5000余人锐减到七八百人,并不断有大量的开小差、离队的现象。
 
背景四:在北伐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军政治工作的一些方法——宣传教育,振臂一呼,共产党员模范带头、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已经不怎么管用,光靠这些抓不住士兵
 
 
北伐军中从事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在南昌合影
 
背景五:毛泽东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秋收起义失败以后,部队在向井冈山转移途中,他一路上就不断找干部战士谈话。
 
其一,毛泽东请教了武昌警卫团的排长韩伟,问叶挺部队的党组织是怎样建立的。
 
韩伟说:党支部建在团一级,团以下没有了。
 
问:部队有没有士兵党员?答:有,全团一共有18名士兵党员。
 
又问:你们互相之间认识不认识啊?答:不认识
 
 
开国中将韩伟
 
其二,毛泽东发现,一团一连基本上没有开小差的,跟别的连队大不一样。
 
他就问一连的党代表何挺颖。何挺颖说是充分发挥了该连党员,特别是战士党员的作用
 
 
这个对主席启发就很大。他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以后,三湾整编的方案就逐渐地酝酿成了
 
2
 
1927年9月29日,起义部队到达三湾的当天晚上,在毛泽东驻地(协盛和杂货铺,店伙计李立是中共党员)召开了前敌委员会扩大会,扩大到连一级 ,开了一个通宵,讨论并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三湾整编方案。
 
三湾整编方案的内容包括这几个部分:
 
(一)整编部队
 
部队由师缩编成团,不愿干的去留自由,发给路费。
 
(二)建立健全党的各级组织,包括前敌委员会
 
第一项工作是增补前委,特别是补选了一名士兵到前委,参加领导工作。
 
第二项是建立党代表制度,任命了13名党代表,并且给党代表布置了四项工作任务:一是领导连队党支部,二是领导连队士兵委员会,三是负责民运、发动群众,四是配合军事主官指挥作战。
 
第三项尤为重要,是“支部建在连上”
 
关于这项工作的作用,罗荣桓同志在1957年9月有一个回忆。
 
他说,在1928年,井冈山的部队八月失败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带领31团的三营下山去接应从湘南返回来的朱德带的28团,结果部队出去没多久就遇到敌人袭击,部队就打散了;打散后第二天早晨一清查人数,发现只少了一个担架兵,结果他们回到井冈山的时候,发现这个担架兵已经回到井冈山上了。
 
 
罗荣桓《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
 
还有一个故事是宋任穷回忆的。
 
抗战初期搞国共合作,宋任穷奉命去拜访国民党第31集团军的总司令汤恩伯。汤恩伯闲谈当中就提了个问题。
 
他说有一点我一直不了解,你们八路军为什么打仗总打不散,打散了也能收拢回来?我们的部队就做不到
 
宋任穷就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呐,我们每个连队都有共产党的支部,汤司令要是学的话,我们派人到你的部队,也在每个连队建立一个共产党的支部,保险你打散了还能收拢
 
大家都哈哈一笑。
 
 
开国上将宋任穷
 
这个东西国民党它是不理解的。
 
第四项工作,是积极审慎地发展士兵党员。第一批发展了6个,其中3人牺牲1人脱离革命,还有两人,后来一个是开国上将(陈士榘),一个是开国中将(赖毅)。
 
 
陈士榘上将
 
 
赖毅中将
 
(三)建立士兵委员会,施行民主制度
 
士兵委员会当时主要是两项,一个是政治民主,一个是经济民主
 
政治民主,包括:官兵一致,废除繁缛礼节;禁止打骂士兵,士兵有话语权,参与部队的管理,有监督军官的权力。
 
经济民主,包括:官兵平等,实行军事共产主义;废除薪饷制,然后分伙食尾子;账务公开。
 
 
宋任穷的回忆
 
(之后,又发展为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我们军队这套党领导下的民主制度的建设,它是在三湾改编中创立的,是在古田会议上确立的。古田会议之前,经过了一个曲折;古田会议之后,一度受过干扰。但根基未动。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这里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
 
那么这条生命线的方针是什么?
 
毛泽东1948年1月30日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中指出:
 
军队内部政治工作方针,是放手发动士兵群众、指挥员和一切工作人员,通过集中领导下的民主运动,达到政治上的高度团结,生活上获得改善,军事上提高技术和战术三大目的。”
 
那么井冈山创立的军队的民主制度,可以归纳包括以下内涵:
 
 
一、首要前提是坚持党的集中领导。
 
没有这个那就是一盘散沙,就是极端民主化。
 
二、政治目标是前述的政治工作“三大目的”。
 
这是要调动全体指战员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调动少数人的。
 
三、制度内容是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这个是发展到解放战争以后提出来的。
 
四、组织载体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士兵委员会,特别是士兵委员会。
 
五、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古田会议决议》手抄本
 
说到民主集中制,这就要说到,我们党的民主、毛泽东创立的民主制度,跟西方的民主制度是有本质区别的。
 
这个区别我归纳为三大本质特征
 
第一,最重要的民主权利是民众的生存权;
第二,最实在的民主载体是士兵委员会;
第三,最科学的民主制度是民主集中制。
 
3
 
那么最后我们还是要讲到,历史教科书在该问题上缺失重大史实以后,是如何开门揖盗的。
 
我们先来看07版的历史教科书。它没有三湾改编,没有古田会议决议;而是大篇幅地写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这个临时政府成立不成立,其实并不影响革命进程,但是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就不一样了。
 
 
2019年人教版的历史教科书,对这个问题是有了修补,但三湾改编还是缺失
 
 
那么,这个基本史实缺失以后,会带来一系列危害。
 
我只讲“两失”。
 
第一是对内会迷失建党建军的方向,第二是对外会遗失反霸斗争的制度自信
 
对内之“失”,这里讲一个故事。
 
毛泽东同志在1965年重上井冈山的时候,对随行人员有一个考问。
 
 
1965年重上井冈山的毛泽东(图源:华声论坛)
 
他问道:“井冈山的好制度、好作风是什么?”
 
大家异口同声:艰苦奋斗。
 
毛主席笑了,说你们再想想,艰苦奋斗只是一个方面,还差两点,要从制度方面想。
 
汪东兴一拍脑袋:“支部建在连上。”
 
 
汪东兴和毛泽东
 
毛主席继续说道:“在井冈山我们摸索了一套好制度、好作风,现在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
 
 
井冈山斗争时期士兵委员会旧址(图源:解放军画报)
 
如果把这个丢了,我们就脱离了群众,我们就迷失了建党建军的方向。
 
而对外之“失”,大家都知道反共反华势力,它对我们党的污蔑,很重要一条是说我们“不民主”,是“集权统治”,是“威权政治”,社会上也有人把偏离井冈山道路的一些行为,栽赃、归咎到共产党的旗帜上,于是呢,就丧失了制度自信。
 
实际上,我们的制度自信,正是我前面讲到的(人民民主的)三大本质特征。这三大本质特征,是远远超越了西式民主的,这就是我们的制度自信——试问还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士兵敢给军官提意见?
 
 
人民军队开展军事民主
 

三 教科书里缺失的中国革命史真相: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何屡战屡败?

 
今天给大家带来第三讲:历史教科书缺失展示国民党抗战屡战屡败、丧师失地制度性根源的基本史实
 
1
 
2007年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第16课是《抗日战争》,这节课从它的课程内容和“本课要旨”,可以看到它的特点:
 
第一是展示日本鬼子侵略的滔天罪行,
 
第二是所谓的“公平展示”国共两党抗战的英勇事迹
 
 
这里面是有问题的。
 
掩盖了国民党抗战屡战屡败、丧师失地的一系列问题,及其非常深厚的制度性根源
 
(一)没有讲导致国民党屡战屡败的“笨拙的战略”
 
这个“笨拙的战略”,是朱德总司令在党的七大上做的军事报告的结论。
 
 
中共七大会场
 
而“屡战屡败,丧师失地”大家都很清楚,在这个过程当中呢,国民党当局又搞了一系列欺骗宣传,比较典型的是“石牌大捷”。
 
石牌大捷怎么编造出来的?
 
国民党将领(18军参谋长赵秀昆)他是有史料在那儿做记载的。
 
 
那为什么国民党屡战屡败、丧师失地呢?
 
我有一篇文章,在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的一个刊物发表,标题是《国民党正面抗日战场为何屡战屡败》,副标题是《重温评价国民党抗战的经典结论》
 
 
这个“经典结论”,就是朱总司令在党的七大作的经典结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重点剖析了淞沪会战国民党的战略,这个战略是很糟糕的。
 
我引用了淞沪战役亲历者们的一些结论,比如第18军军长罗卓英、59师师长韩汉英和88师师长孙元良。
 
 
罗卓英
 
他们对淞沪战役战略、战术的评价,有些话是很挖苦人的,说是就像封神榜的车轮战一样。
 
 
孙元良
 
(二)没有讲到国民党政府妥协投降的企图
 
这种妥协投降倾向比较典型的包括:
 
1933年国民党方面和日本签订了认可日军侵占东三省和热河的“塘沽协定”;
 
 
35年又签订了出卖河北主权的“何梅协定”;
 
 
何梅协定
1937年12月,淞沪会战还没有结束,日本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向蒋介石和孔祥熙当面提出了诱降的7项和谈条件。这7项是很耻辱的和谈条件,包括承认内蒙古自治、在华北设立非军事区、委派亲日分子出任华北行政长官、扩大上海非军事区、停止反日政策、共同反共、降低日货关税等等。
 
37年12月12日,蒋介石会见陶德曼,表示愿意以日方提出的条件为基础与日方谈判,并衷心感谢德国的“调停”,还忧心忡忡地说:假如同意这些要求,中国政府会被舆论的浪潮冲倒,中国就会发生革命。要求陶德曼和日方严守相关秘密。
 
 
陶德曼和夫人
这个诱降的和谈条件后来为啥没签成呢?
 
第一是日寇打到南京了,于是提出了更为苛刻的条件;
 
第二是这个谈判的内容被泄露出去了,引起了媒体的一片哗然,才没签成。
 
(三)没有讲到国民党屡战屡败、丧师失地的直接原因——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片面在哪呢?
 
第一个片面,是片面依赖外援;第二个,是片面依赖军队
 
片面依赖外援,典型的事情很多。
 
国民党很多将领都有相关回忆。比如说60军的军长卢汉
 
参加徐州会战之前,蒋介石就告诉他:
 
英、美、法绝不会让日本独占中国,我们只要打一下,国际联盟就要出来干涉,你们不必多虑。
 
 
卢汉
 
何应钦说得就更明确了:
 
战事不会打好久,现在这国际联盟正在开会,日本不会增兵,你们用不着多打算,60军有一个补充营的编制就足够了。(60军此战伤亡过半,全军由战前12个团缩编成5个团。)
 
 
何应钦
 
 
片面依赖军队,是国民党不愿意发动全国人民,实行全面抗战。
 
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国民党是片面抗战,共产党主张全面抗战发动全民,这是根本的区别。
 
(四)没有讲到国民党片面抗战的制度性根源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
 
(国民党)压迫人民、欺负老百姓我们就不多讲了,“水旱蝗汤”大家都很清楚。
 
 
与三大天灾并列的“人祸”汤恩伯
 
我们只讲国民党军队压迫士兵。对此我有一篇专门的文章。
 
当时在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有一家党报组织了一些人,开了一个座谈会。会议上有一个著名作家,发表一些谬论,他说抗战壮丁99.99%都是自愿去的,真正被抓去的不到万分之一,还说“《抓壮丁》这个戏是诽谤旧社会”。
 
 
他的这些谬论,该党报给他登了。我反驳呢,人家拒绝。
 
于是我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抗战壮丁非正常减员近千万——驳兵役科长之子的抗战回忆》
 
说明一下:这个著名的作家,他父亲就是国民党金堂县的兵役科长;解放后呢,在镇压反革命运动当中他因为有血债就被镇压了。
 
我这篇文章,16个段落的题目分别是:
 
第一 ,军政部长追问近千万壮丁哪去了第二,各级兵役司令官叫苦:“逃兵太多”第三,各级长官难言之隐:层层吃缺贪污第四,兵役司令官承认:“没有把新兵看成是人”第五,兵役视察真相:传令嘉奖抓壮丁第六, 北大校长揭露:送到部队的壮丁只有四分之一第七,《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载:一半的士兵开小差或非战斗死亡第八,著名作家家乡的兵役科长交代:如是抓壮丁第九,兵役机关正式披露 如是“吃”壮丁第十,老百姓亲眼目睹:如此虐、杀壮丁第十一,国内外权威人士:壮丁非正常减员在500万到1000万人之间第十二,按国民政府公布的数据计算:壮丁非正常减员800万第十三,美国人判断:受虐待致死的壮丁多于阵亡士兵第十四,朱德的历史结论:国民党战场连战皆北的症结所在第十五,起义官兵的灵魂裂变:泪血大控诉第十六,叩问许多学者:何以死活不承认旧军队内部的阶级压迫
 
我在这篇文章里,专门引用了国民党军令部长徐永昌的日记。
 
上面写道:“人人言,我国兵好官不好。”
 
 
徐永昌
 
朱德总司令在七大的军事报告当中,他的结论是这样说的:
 
从压迫人民奴役士兵出发,从消极抗战以至于观战专靠外援出发,从保存实力准备内战出发,从排除异己破坏团结出发,就构成了一条反人民的、失败主义的单纯的军事路线。
 
这,是国民党战场连战皆北的症结所在。
 
 
这个症结所在,被我们的教科书忽略了。
 
2
 
历史教科书缺失了上述史实,直接带来的是什么呢?叫做“崔永元迷思”
 
崔永元先生的团队大概在十多年前制作了60多集的抗战口述历史的电视片,接着在出版的《我的抗战》图书当中,崔永元就提出了一个“寻不着的答案”。
 
 
他的话是这么说的:
 
中国人为什么总挨打?这是一个真正的命题。几次战争中,论GDP侵略者不是对手,论装备也差不到天上地下,论人数当然完全占优,但就是构不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从《我的抗战》到《我的抗战II》60多集的篇幅,我和年轻的编导们一直在同步思考着,讨论着,从老兵的回忆残片中,我们试图拼接着一幅完整的战争全景图,但我们做不到。很多藏在老兵心中一辈子的问号问住了我们,我们寻不着答案。
 
 
对于“崔永元迷思”,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由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观察与交流》第131期刊登)予以回应,题目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何屡战屡败——重温评价国民党抗战的经典结论》
 
这个“崔永元迷思”,也是我们历史教科书的问题。历史教科书现在这样的写法,就回答不了“中国人为什么总是挨打”这个问题。
 
我(在文章中)是这样说的(以下内容较文章原文有所缩编):
 
第一点,如果你只是痛斥侵略者的罪恶,看不到国民党那种笨拙的战略,你是找不到答案的。
 
因为战争不光要斗勇,还要斗智。光靠痛斥侵略者激发出来的勇敢精神是打不败敌人的。
 
 
战火中的南京城
 
第二点,你如果只盯着少数将领,看不到蒋经国说的到处都是的老百姓被官兵欺负、士兵又被军官欺负,看不到这种阶级压迫的状况,你也找不到答案。
 
战争的成败和政权的得失,取决于民心和军心,光靠将领是打不败敌人的。
 
 
第三点,如果你只看到、收集战场上的那些回忆残片,看不到国民党统治区连“二五减租”都推行不下去的政治经济制度,看不到上千万抗战壮丁受虐待、几百万抗战壮丁被虐待致死的军事制度,你也找不到答案。
 
因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光靠军队你是打不败敌人的。
 
 
而一旦将审视历史的视野拓展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劳苦大众,苦难中国沥血淌泪百年耻辱的自身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民众,抛头颅洒热血,建立新中国的必然趋势,也就无庸置疑地昭然于天下。
 
 
这里就是一个历史的视角问题,也就是一个历史观的问题。
 
3
 
最后讲一下,上述史实的缺失,会带来很多后果。我这里只讲一个,那就是为对台政治主张走向政治投降,开门揖盗
 
2019年人教版历史教科书虽有修改,但却给孩子们这样一个结论:
 
“抗战时期的中国,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日本,难以抵挡日军深入国土”。
 
套用这句话反证这个结论的史实却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新中国,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美国,却阻挡了美军抵近家门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期间
志愿军第50军446团5连一部与朝鲜人民军一部
在汉城“国会议事堂”前联欢
——胡宝玉摄
 
可见,新版历史教科书依然缺失国民党抗战败师失地制度性根源的基本史实,依然无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对国民党抗战的基本结论。
 
有一个网友,ID空之境梦,在B站上给我留了个言,还有一个网友叫金木夜雨,他们这样说:
 
“不说清楚这些历史,敌人就会编一个历史给你。”
 
 
我听说这句话是网上的一个梗,我的反应是这些年轻人太聪明了,确确实实是这样:
 
你不说清楚历史,反共反华势力现在编一个什么样的历史给你呢?
 
在对台关系上,我们来一层层分析一下:
 
当前台湾,大家概括的(反统势力),一个叫“反统绿”,反对统一的绿营;第二个叫“反共蓝”
 
 
台湾蓝绿营“打架”日常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与大陆的中央政府争法统
 
在争法统这个过程当中,中间也有一些人提出一些妥协方案,这些妥协方案你包括什么“一国两府”“平起平坐”“改国号”“改国旗”“一国三宪”(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台湾伪“宪法”之上,再搞一个统管两岸的“宪法”)等等。
 
这些主张,就是(企图)以尊重他们(台湾方面)的“法统地位”,为(两岸谈判)基础的。
 
 
金门大担岛上的标语
 
而实际上呢,一些大陆的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反驳他们呀。
 
为什么不去反驳呢?(台湾方面谋求“法统”地位)明明就是缺乏历史根基的!
 
(相关学者)无视中华民国政府压迫人民罪恶历史。他把自己的士兵都压迫得这么残酷,被人民彻底抛弃了。这个所谓的“中华民国”,他有什么资格跟新中国争法统、分庭抗礼?!
 
他(所谓的“中华民国政府”)没有这个资格了。他的历史根基没了。他的法统地位也就是没了。他是争一种虚幻的(法统地位)。
 
 
法币迅速贬值引起的国统区挤兑
 
那么,不把我们的历史根基打牢了,在这个问题上就容易迎合“反统绿”“反共蓝”的这些变相台独的主张
 
对方的最终目的、长远目标是什么呢?是把国民党当局那些压迫人民、压迫士兵的斑斑劣迹给掩盖下来以后,然后就无度的吹捧他。
 
再下一步,引诱共产党人走帝国主义指引的台湾式的政治体制改革之路
 
比如说有一个,还是(当时)在位的党的高级干部,公开美化2000年导致陈水扁上台的那次选举
他的话是怎么说呢:
 
这一次台湾人民应该说是在政治上创造了奇迹。为什么?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老百姓第一次按自己的意愿一人一票选出了领导人。这个意义我们应该从正面的积极的方面去理解,这和我们党将来要走的道路也是一样的呀,民意呀!
 
  
 
 
他就主张将来共产党要走台湾的那种政治体制改革之路,这就走向了政治投降
 
结果是什么?
 
在抗战这个问题上我们两面讨好,结果并没能讨好
 
看看今日的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的言行,我们就能看到这一切了。
 
 
朱立伦访美期间公开宣称,国民党是“坚定亲美”的政党,“九二共识”是“没有共识的共识”
 
最后的结论是:
 
警惕对台工作的政治投降主张!
警惕孕育政治投降主张的历史虚无主义!
警惕历史教科书为历史虚无主义开门揖盗!
 
四  《解放战争》里,竟找不见解放战争摧枯拉朽的致胜关键


  
五  上甘岭战役70年后,史实已被颠倒?
 
今天给大家带来第五讲:历史教科书缺失揭露“联合国军”虚伪本质的重要史实
 
编者按:1952年10月14日,人民军队历史上的光辉战例——上甘岭战役正式拉开帷幕,这是那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战精神的集中体现。然而70年过去了,无论是历史教科书,还是一般的大众科普,对当年朝鲜战争性质的认定,对所谓“联合国军”本质的辨析,俨然已成了一团浆糊。特别是历史教科书,不仅其叙述“安理会通过了指责朝鲜是‘侵略者’的决议”与史实根本不符,而且,新中国被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提案“断定”为唯一的“侵略”者这一荒唐之事,也未提及,遑论对当时美帝操纵联合国侵略他国称霸世界的借口和行径进行反驳了。如此关系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正当性的重要史实,本是我们光明正大立论的有利基础,却因历史教科书上的阙谬,反为敌对势力借题发挥、扭曲事实,开门揖盗。
 
1
 
2007年人教版历史教科书选修3第五单元第一课《朝鲜战争》中,有一段史实的叙述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它是这么讲的: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朝鲜人民军迅速攻占汉城,并向南方推进,韩国军队节节败退,这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反应,美国利用苏联代表拒绝出席联合国安理会讨论朝鲜问题之机,操纵安理会通过了指责朝鲜是“侵略者”的决议,并宣布武装援助韩国,还悍然出动第7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这里的严重错误在哪呢?
 
安理会其实根本没有通过指责朝鲜是“侵略者”的决议
 
在这个(07版)教科书7年之前,2000年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出版的《朝鲜战争史》上,已经明确地把这段历史讲清楚了。这段历史是这样的:
 
(1950年)6月25日美国国务院完成了美国提案的起草工作,在美国的提案中,把朝鲜内战称作“北朝鲜对大韩民国的无端侵略行为”
 
这一武断结论(在联合国)遭到了激烈反对,挪威代表和埃及代表指出“这是一场朝鲜人之间的战斗,所以根本上讲是内战的性质,侵略只能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采取的行动”,所以他们反对使用“侵略”的名词。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只得修改提案,将“无端侵略行为”改为“构成对和平的破坏”
 
 
 
换句话来说,历史教科书对安理会通过这个决议的表述完全错误
 
它(安理会通过的决议)就没有指责朝鲜是“侵略者”,因为道理上说不通,在联合国及安理会之后的一系列决议当中,始终没有将北朝鲜的军事行动定义为“侵略”
 
历史教科书在叙述朝鲜战争史的时候,还有一个重大缺失,就是联合国(大会)的决议将中国说成是朝鲜战争唯一的“侵略”者
 
具体情况是这样,1951年2月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这个决议的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干涉朝鲜》。提案上“断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既直接援助与协助侵略朝鲜之人,并与联合国在朝鲜之军队作战,该政府已在朝鲜从事侵略”。
 
 
 
就这个提案,是44票赞成,7票反对,9票弃权,通过了。
 
那么,联合国大会1951年2月1日通过的这个提案决议,荒谬之处在于他贼喊捉贼。为什么呢?
 
首先一点,朝鲜内战爆发的前4个月,美国等16国先加入了内战的一方。结果呢,先加入内战的一方他们不是侵略
 
更明显的是什么呢,朝鲜内战是(1950年)6月25日爆发,6月26日美国就下令美国海空军入侵朝鲜;美国要求安理会讨论美国的提案,要采取军事措施(即前面说到的指朝鲜“构成对和平的破坏”的提案),是在6月27日,这是在美国已经入侵朝鲜之后了。
 
而在朝鲜内战爆发4个月之后,所谓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国的家门口,飞机都把炸弹扔到了中国的领土上,中国派出了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反倒成了唯一的“侵略”者
 
 
还有荒谬在什么地方呢,美国人在这里面既当拳击运动员又当裁判,首先他侵入了朝鲜,然后呢他又当裁判断定中国是“侵略”者。
 
2
 
接下来我们要讲到这个历史教科书它(的编写者)应该是我们国家顶级的史学研究者,但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远远不及我们有些民间的史学研究者,比如我的朋友双石,他是140万字《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长篇纪实文学的作者。他的本名叫周军,研究军史是非常非常扎实的,他在研究这个朝鲜战争的时候,有两个新发现
 
 
第一个新发现,(就)是联合国指责中国是“侵略”者。这个决议在联合国的网站上,中文版(网页)里没有,可能是不好意思放出来了,你只有到英文版(网页)里才能把它找到。
 
在这个问题上呢,说起来都是很尴尬的事情啊。(联大决议)25年之后,毛泽东跟基辛格有一段对话,很有意思的。
 
 
主席说:“联合国通过了一项由美国提出的决议,其中声称中国对朝鲜侵略。”
 
基辛格说:“这是25年前。”主席说:“是的,所以他不直接与你挂钩,那是杜鲁门时期。”
 
基辛格又说:“是的,那是很久以前,我们(现在)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毛主席又摸了摸自己的头顶说:“但是决议尚未取消,我仍然戴着这顶‘侵略者’的帽子,我同样认为这是最大的荣幸,没有其他荣誉比得了。很好,非常好。”
 
基辛格说:“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改变联合国的决议了?”毛泽东说:“不,不要这样做。我们从未提出这个请求,我们没有办法否决。我们确实犯下了‘侵略’中国台湾,还有朝鲜。请你协助我公开声明,也许在你的简报上,行吗?”
 
基辛格说:“我想我会让您把它公开,我可能无法做出历史正确的说法(编者注:可理解为基辛格表示难以正确评价联大这一“历史错误”的决议)。”
 
 
联合国这个错误决议,对我们来说呀,(反而)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骄傲,百年耻辱,一洗而光
 
 
乌鸦曾视频采访双石(周军)老师,于2020年10月25日在B站发布《朝鲜战争中,新中国怎就成了唯一的“侵略者”?》讲到“我这回也混成‘侵略者’了”时弹幕反应
 
周军他的第二个发现,是(此前)在军史界没人提出的:抗美援朝迫使联合国建立了约束美帝霸权的维和规则
 
在抗美援朝之前,没有人对美国操纵联合国搞“维和”这种侵略行径做出约束,是志愿军把他们打成了这样。
 
1956年11月5日,联合国大会紧急特别会议讨论苏伊士运河危机的时候,在11月7日通过了一个决定,要建立联合国维和部队。在这个过程中,(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提出了著名的“维和三原则”
 
第一个是中立原则,维和行动不得妨碍有关当事国的权利、要求和立场,需保持中立,不得偏袒冲突的任何一方;第二个叫同意原则,维和行动必须征得有关各方的一致同意才能实施;第三个叫自卫原则,维和部队只携带轻武器,只有自卫时方可使用武力。
 
 
这三条,实际上都是对美国操纵“联合国军”侵略朝鲜的批判。“维和三原则”建立(之后的改变),第一个,(是)原来联合国军可以随意被美军操控,随意参加他国内战,以后不行了;第二个修改的地方,原来美国入侵他国之后呢,可以借联合国的旗号,他兼任裁判员,以后也不行了。这是我们志愿军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周军老师采访视频中,弹幕评价,抗美援朝“把警察局打成了居委会”
 
3
 
接下来我们就要讲,历史教科书缺失(和误写)上述重要史实后,如何开门揖盗
 
首先一点,是掩盖了“联合国军”的虚伪本质和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现在的精美分子为什么这么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揭露帝国主义的本质不够。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世界以后,许多人又把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本书翻出来了,一看,(对)垄断资本追逐暴利的深刻剖析,对帝国主义本质的深刻剖析,革命导师早就说好了,但我们现在很多人把它丢弃了
 
 
那么,开门揖盗的后果很多,我这里只讲几个比较典型的,它是一步步这么走过来的:
 
首先,他依托被歪曲了的所谓“国际法理”,来否定抗美援朝的正当性、正义性,只讲形式不讲内容
 
什么叫只讲形式?追究谁开第一枪。
 
(什么叫)不讲内容?朝鲜内战,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什么,是(朝鲜)北方抗战干部带领人民搞土地改革,清算朝奸;南方依靠日伪残余镇压风起云涌的人民革命,包括韩军的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都到了60多年后,2004年韩国国会才通过法案追究朝奸。一年后公布了朝奸的名单,多少人呢,3,095人。也就是说在朝鲜光复以后,南方政权依托这些人来建立了韩国。内战(爆发)是有原因的
 
 
那么抗美援朝我们是保家卫国。我多次讲座讲过一个什么呢,就是50军,这支部队是由国民党起义部队改造过来的,当时他们参加抗美援朝,很多起义官兵他们心头的一个愿望就是:绝不让美国鬼子把国民党弄回来!
 
李荣贵教导员他做战前动员是这样说的:大家都被地主狼、军阀狼咬过,现在美国狼来了,你们说是堵在家门口外面打,还是放进来打?
 
 
这个正义性,这个正当性,要被一些写史的抹杀所掩盖了。
 
接下来呢,反共反华势力,他要带节奏,是一步一步走下来的,你只讲形式不讲内容,他就要固化谁开“第一枪”这个虚伪的法理,来阻挠我们(中华)民族的统一
 
国家的统一,被压迫者的起来反抗,常常是开了“第一枪”的。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开了第一枪的呀;将来我们(如果)武统台湾,也可能要开第一枪的呀
 
那么,只讲形式不讲内容这种掩盖“联合国军”虚伪本质的做法,开门揖盗的危害,就在这里。
 
特别说明:
 
本讲叙述的史论、史据,主要源自民间军史研究者、140万字的《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全景纪实》作者双石(本名周军)的史学研究成果,有兴趣的网友可在B站搜索双石与乌鸦校尉合作制作的《朝鲜战争中,新中国怎就成了唯一的“侵略者”?》视频讲座。
 
有兴趣深入了解双石史学功夫的网友,可搜索笔者(高戈里)的网文《周军(双石)治史的“四自”特点》。
 
第五讲视频版(已上线B站,感兴趣请移步观看)标题中“警察局被打成居委会”一句,取自双石《朝鲜战争中,新中国怎就成了唯一的“侵略者”?》视频讲座中的多个天才弹幕留言。
 
此处一并致谢!
 
六 历史课讲不透中国革命史?直接原因找到了!
 
今天给大家带来第六讲:历史教科书缺失对唯物史观的正确阐释
 
1
 
前面五讲我们讲了2007年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缺失五大史实的问题。那么要问一句,为什么会有这种缺失?
原因很多,我这里只讲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历史教科书对历史观的把握有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首要目标是什么?教育法有规定,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其中之一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历史教科书的纲,纲举才能目张。教育部制定的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
 
 
那么,革命导师是怎样阐释唯物史观的?
 
我们先看恩格斯。恩格斯1883年3月17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基本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的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于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列宁将唯物史观称为唯一科学的历史观。1914年11月在《卡尔·马克思》这篇文章中,列宁指出,辨析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有两块试金石。列宁是这样说的:
 
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者更确切地说,把唯物主义贯彻和推广运用于社会现象领域,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那么列宁提出的这两个,我们认为是历史观的两块试金石。
 
第一块它是检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物史观主张什么?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唯心史观就相反了,用社会意识解释社会存在。
 
第二块试金石它讲的是,唯物史观是一种人民史观,他讲人民创造历史;唯心史观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史观,主张英雄创造历史。
 
2
 
下面我们来看看2007年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他对唯物史观是怎样表述的。
 
该教科书在必修1《前言》中是这样说的: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内容,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政治斗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还能够更清醒地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特点及未来走向。
 
接下来讲到唯物史观了: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并互相联系的。看似杂乱无章的历史表象后,实际上存在着由历史发展线索构成的经线,以及与政治有关的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容编织的纬线。
 
 
他讲的一个经线一个纬线,让学生掌握时经事纬是有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历史,这是新课标的目标要求。
 
 
2007年版的历史教科书,讲唯物史观是在选修4(《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里面是这么说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是恩格斯所肯定的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就这么一句话。
 
那么,2007年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有什么问题,我给它归纳为“三失当”
 
第一个是概念使用失当。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内涵是一致的,但是两者在应用的范畴并不一致,唯物史观它是个历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
 
我前面讲到了,历史教科书在《前言》当中,他讲“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它这里是用了一个哲学概念,你在历史教科书你就应该用一个历史(学)概念来讲述嘛。你讲哲学概念也可以,但是最后还要回到一个历史(学)概念当中来,他应该用唯物史观。这是概念使用失当。
 
第二个是概念诠释失当。它是怎么诠释的?他说“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并互相联系的”,这就错了。
 
联系的观点,它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大家有机会可以看一下列宁的《哲学笔记》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列宁的《哲学笔记》告诉我们,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把辩证法称为普遍联系的科学。普遍联系,它是一个辩证法的原理,它(历史教科书)给搬到这里成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了。这个就是概念的诠释失当。
 
 
第三个是原理运用失当。我们从它《前言》来看,它强调联系的本意,也许是按课标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避免时序的混乱。这个也对。但问题是什么?教科书回避了时经事纬这条线它是有主干的,这个主干的走向是有它历史必然规律的。比如说为什么发生革命,为什么能胜利,这个就比讲什么是革命更重要。
 
那么我们再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看他运用失当在什么地方了。
 
在2007年版历史教科书必修2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前言”,他有这么一段话,也是讲到经纬的联系,但是离开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就容易失之于偏。这个前言是这么讲的:
 
右图是近代中国民族火柴厂的两枚火花,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火柴业从无到有,工艺从落后到先进,顽强成长,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它呢?这两枚火花告诉我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火柴业力量的源泉,也是支撑整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力量。
 
 
好,我们就回到列宁讲的检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两块试金石,来检验一下这段话。
 
按照“前言”的说法,是爱国精神支撑了民族工业。这个是一种什么理论呢?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那么按照“前言”的说法,工业的发展与劳苦大众无关。这个是什么?资本精英创造了历史。这就是用两块试金石衡量出来的。
 
(如果)用唯物史观看待民族资本主义,首先我们要客观地看民族资本。它有进步的一面,但是还有残酷压榨工农的一面。
 
夏衍的《包身工》,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从他们这些著作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它是利益驱动,它是有残酷代价的。
 
 
第二个要历史地看民族资本。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之中,有过进步,有过妥协,有过反动。比如说江浙财团支持蒋介石集团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又比如说抗战时期的分化,这都要历史地看,不能用简单的一句“爱国精神”就把它概括了。
 
第三个是要辩证地看(民族资本)。“前言”里有句话讲得很不错,它(民族资本)是受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那么(在)这种压榨双重的夹缝中生存,它就有一种先天的不足,这先天的不足就决定了它的软弱性,决定了它的两面性。
 
这个在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里面讲得是很详细,很具体了。
 
 
茅盾的《子夜》,写作意图就与一场论战有关。
 
(《子夜》)讲民族资本的发展,它与两个争论有关,一个是中国社会的性质,到底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二个争论的内容是中国革命由谁来领导
 
一种说法是由代表无产阶级及劳苦大众的共产党领导;第二种说法还应该由代表地主官僚资本的国民党来领导;第三种就是希望有一个第三势力,既不靠共产党,也不靠国民党,向往欧美的那种“民主政治”。
 
他(茅盾)是在这些争论的背景下写了子夜这部著作的,这部著作就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它的先天不足,决定了它的两面性,它的软弱性。
 
 
而教科书里那个“前言”的概括,它对这套历史观的运用,就失当了。历史教科书,它把唯物史观给解释错了,这可是一个大问题呀。
 
3
 
2019年人教版的历史教科书有改动,只是把2007年版教科书讲叙述历史观的《前言》全部删掉了,但是它没给出正确的解释,你叫学生怎么样去把握?2019年人教版的历史教科书,虽然它把这个(《前言》)删掉了,仍有三个不足的地方。
 
 
第一个,没在历史课程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什么是唯物史观,如何掌握,他没告诉(学生)。
 
第二,它只有一句简单的对唯物史观的概括,淹没在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及众多理论贡献和革命实践(的内容)中了。
 
第三点不足的地方,它缺少旗帜鲜明地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事件的典型实例
 
那么,历史教科书(我们前面)讲了,它缺失中国革命五大基本史实,原因是什么?原因很多了,我们只分析两点。刚才讲的是第一点,他把握历史观有问题,(其一)就是(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分析不到位。第二个是(对)人民创造历史的阐释不到位。
 
这样的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就偏重于背时经事纬,经线是什么,纬线是什么,拍着脑袋去背条条。导致这种后果事儿小,事儿大的在哪?反华势力会借机来补位,你缺位了别人就要来补位,用唯心史观,用英雄史观来解释中国革命史,这叫开门揖盗
 
 
刚才分析的是(历史教科书缺失中国革命五大基本史实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历史教科书对唯物史观的阐释,它有重大缺失,解释错了。
 
第二个原因,是选用编写人员有问题。只举一个例子,曾经公开辱骂志愿军烈士毛岸英的袁腾飞,名列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人员中。
 
好了,我跟大家交流对历史教科书的认识就到这里,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我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谢谢大家。
 
 
乌鸦校尉整理编辑来源:微信公众号乌鸦校尉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