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二十几天,我就要从基层街道政府退休了。在整理办公桌抽戽里的东西时,一份有关遗传基因科研课题材料,让我内心滋生起深深的遗憾,这将成为我留给后人的一大生物科学之迷。
我在少年时期爱上地理科学,探讨天体磁场对天体运动的作用关系,写过一万余字的《论天体磁》文稿,得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赞赏。因迷于科学爱好而偏差学习成绩,初中毕业后进入一家国营工厂当了工人。
1982年,党中央提出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后,我又开始关注起独生子女的优生问题。这年我国刚摘除优生学是“伪科学”的黑帽才三年,我也只有21岁,每月工资仅21元,省吃俭用地买科普书籍,印宣传资料,还深入到聋哑学校、偏远农村,调查过各种先天性畸疾儿童致病原因,也赴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访问过十二、三岁少年大学生的成长情况。一个未婚青年工人花工资,在业余搞优生科学研究,时常受到别人嘲笑和父母责骂,我却痴心不改。
那时,国内外对优生研究着重于“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我感到防治“劣生”不能真正实现“优生”,这如同工业生产,减少“次品”不等于生产“精品”,我便想寻求优生“精品”婴儿的科学方法。于是,我把各领域的出色人才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遗传、孕育、教养等因素关系,在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阐明:人的高超才华产生,从内界看在于个人天赋智力发挥,从外表看在于个人勤奋努力结果,天赋+勤奋=英才。由此,提出 “天赋素质开发工程”——优生人才的新思路,引起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美国一些优生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等专家的注目与好评,先后吸收为中国优生科学协会会员、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1990年在厦门召开的华东优生学术交流会上,德高望重的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栗秀真,了解我的优生研究课题后肯定地说:“你对天赋智力的探讨,扩大了我国优生学研究范畴,从儿童健康问题提高到人才培养上来,很有意义”,并向会务组建议,临时安排让我上台作天赋学术报告。1993年我留职停薪审批民办了“英才基础研究所”,1996年经南京妇产医院院长、华东优生协会理事长陈嘉政教授,给当地县政府县长写推荐信,我被人事部门破格招为基层计生工作者。
我在多年的“优生人才”学术探索中,发现人的天赋智力很有遗传性。但是,迄今科学尚未弄清遗传机制,人们都感到“教育可求,天赋难得”。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倪毓嘉教授致信鼓励说:“天赋自古有论却无获得措施,你若能在这方面有突破性进展,无疑是对优生学的一大贡献,会对提高中华民族出生人口素质产生深远影响,对世界人类学研究也是一个大的飞跃”。我经过潜心钻研遗传机制问题,于2004年发表论文,提出高等动物存在“心理发育基因”的新理论,认为人类在后天得到的智力、体力、耐力、毅力等心理活动能力,可以牵引心理发育基因随机动态演变起到遗传作用。因此,在原始社会智力低弱而体力强壮的人类,经过250几万年来努力使用大脑思维去改造社会,尤其近百年来科技的不断发明创造,极大地提高了智力遗传素质,可是,也随着社会先进科技生产力的发展,降低了体力遗传素质,结果形成迄今人类智力在进化却体力在退化的“用进废退”逆反现象。由于后天获得智力可以遗传,才使从事高脑力职业者或爱好智力活动者婚配,容易生育高智商后代,而从事强体力职业者或爱好体育活动者婚配,容易生育优体质后代。当经过连续几代高脑力职业者婚配上的“自然选择”,智力的遗传素质越来越好,结果历史上就产生了许多高超才智的家族聚集性。这就是人脑发达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内在遗传机制。即从哲学角度来讲,这是人类能够创造劳动财富,劳动也能改造人类本身的因缘所在。
我对人脑智力的“获得性遗传”与“选择性遗传”双重作用的进化论,有了基因学理论的新突破,向“生物遗传基因高度稳定,偶有突变或变异,后天获得性状不会遗传”的权威学术提出了挑战,对于新婚夫妇“自身改良”遗传基因优生天赋婴儿,从根本不可能成为了完全可能。
为了取得有力的科学证据,证明“心理基因”的存在及其“随机动态”的现象,我于2005年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泌尿科,跟器官移植专家周江桥博士取得科研合作意向,共同设计了《犬睾丸移植后精子DNA结构动变观测》的实验课题,预算科研经费80多万元。当年,国内一些有关专家和部门,对我的“心理基因动态性”科研课题,曾作出以下的评论:
南京警犬研究所研究员宋珍华说:对基因动态性研究十分必要,在我们的警犬逐代驯养中,确实看到后天得到的犬智力具有遗传现象。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主编李崇高教授说:此实验甚有意义,对基因决定论是个反证。
上海复旦大学生物遗传教研室主任左伋教授说:看了基因动态性研究材料后,使我对这项实验感到非常地玄乎。
大连医科大学附二医院泌尿科刘用楫教授说:探讨基因动态性对谋求物种改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睾丸移植在技术上没有太大困难,该实验设想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有希望为改善人类生理素质提供一个方向基础研究的理论依据。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查新报告”结论:经分析比较,委托项目试图通过狗睾丸移植来证明基因“动态性”的真实存在后,来完善和丰富生物遗传学的科学理论知识,创立一门“植睾遗传学”的新学科,以培育更多的动物新品种,以这种目的所进行基因动态性的动物睾丸移植实验在上述所检文献中未见述及。
国家科技部致函说:该课题所涉及的研究内容比较重要。
由于该实验对基因研究上,存有很大的学术挑战性、空白性和交叉性,我们二次向国家科研部门申报立项未能如愿,致使实验科研陷入困境,被长久地“搁置”在了我的办公桌抽戽里。现在我将退休了,整理看见这份埋藏了近二十年的珍贵科研材料,不免内心产生深深的遗憾。只能期待后人有关学者,早日科学地证明“心理基因动态性”理论的真实成立。
(作者系业余优生科学爱好者、基层街道政府普通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