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美贸易摩擦以来,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发布了《美公司在中国大赚特赚,不用假装受害者》(2018.4)、《对中国经济转型,美应多份理解》(2018.10)和《低估了中国,美国将追悔莫及》(2019.3)等系列文章,这些资讯为美国国内工商界人士如何客观看待中美经济关系提供了相对客观的视角。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全球经济分析部总监斯蒂芬•罗奇(曾任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
据说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曾率领机构投资团队访问华为总部,任正非只派了负责研发的常务副总裁费敏接待。
事后,罗奇失望地说:“他拒绝的可是一个3万亿美元的团队。”对此,任正非回应称“他罗奇又不是客户,我为什么要见他?如果是客户的话,最小的我都会见。我是卖设备的,就要找到买设备的人……”
摩根士丹利是美国乃至世界四大投行之一,尤其08年次贷危机以后,只有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研究分析能力、高层政府公关能力、风控能力以及资源和行业整合能力更加技高一筹,所以只剩这两家继续互相较量,争夺华尔街之王(全球最强投行)的位置。
产业与资本的相爱相杀
华为作为中国通讯行业的龙头老大,一直拒绝外部资本入股。目前来看,任正非这样决定无疑是非常明智的。因为投行不是产业资本,他们时常会扮演嗜血秃鹫的角色,通过入股一个国家行业位于龙头的几家企业,通过内部股东获取企业核心研发进展以及库存等机密信息,辅以美国制裁政策就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从中兴沦落开始,到美国把华为列入实体名单,对华为通过设备芯片元器件和手机安卓系统断供进行打压,如果华为的原料库存和备胎等研发进度被美国政府掌握......中国通讯行业离被美国整体打垮和控制的坠崖危险只差了一两步,细思极恐,险象环生,这一切没有发生的原因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当初拒绝外部资本入股、拒绝美国投行首席经济学家的会面要求,这为华为建筑了一座坚实的长城。
来源:华尔街财经汇
四大投行一般是指摩根士丹利、高盛、美林和花旗。投资银行是证券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证券市场和成熟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产业集中和规模经济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
前言:高盛相信,从“烂尾楼”到各种经营不善的商业物业和酒店,中国不良地产带给高盛的回报将远远超过日本。以全国各地的“烂尾楼”为例,高盛在中国各大城市投资收购地产项目,一般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整合及管理使物业升值。
成立于1869年的高盛集团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最有权势的投资银行。从当年的马夫门面店到今天的华尔街大佬,从一间地下室一个雇员到如今上万亿美元资产的影子操控者,高盛经历了无数次风雨沉浮,走过一个多世纪洒满鲜血的征途,终于登上全球金融的巅峰。
从1929年起,世界上任何一次大萧条和对美国之外的国家进行的狙击,高盛都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高科技股到高油价,高盛主导了大萧条后的每一次市场操作。
在跨国巨头密集穿梭的中国投资市场中,与那些在中国大张旗鼓、高歌猛进的外国投资机构相比,高盛进入中国投资市场则显得不露山水、稳打稳扎轻松完成了自己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布局。
一、泡沫制造专家
趁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契机,高盛于1994年在北京和上海分设代表处,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此后,高盛在中国逐步建立起了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并通过入股中资大型企业、担当承销商等途径向中国市场全面渗透。
经济学家表示,高盛是泡沫制造专家,没有谁比它更会制造泡沫,也没有谁比它更会引爆金融核弹。
高盛主要有两个手法:一个手法就是所谓的信息披露或者制造概念,还有一个手法就是所谓的影子操纵。
高盛最喜欢创造一些针对新兴市场的概念。如“金砖四国”“新钻十一国”。它就是这样经常给这些国家镶钻贴金。
给出这样一个概念的时候,就是要人们把泡沫给炒起来。比如说越南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越南一贴上“新钻十一国”标签,经济马上就崩溃了。当高盛走的时候,整个越南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5%。
经济学家指出,高盛这家公司太可怕了,将来它会造成多大的危险都很难预料。
自2007年中国农产品价格出现上涨后,“在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就是农产品”(金融大鳄罗杰斯语),因此高盛斥资数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厂。
一个产品的价格通常都是由最低成本者所决定的。所以它不需要控制全中国的猪,只要控制这一条从福建到湖南到江苏到河南的猪肉产业链,通过高效整合,变得非常有效率之后,它就能够掌控全中国的猪肉。
二、高盛的中国“胃口”
其实,高盛的中国“胃口”数年前就已表现无遗。金融业、房地产业、电器行业……高盛不停地更换着所瞄准的目标中国企业所涉及的领域。
美国大型投资银行都有自己的情报部门,研究能力惊人,信息采集、处理、分析的能力超乎想象。一家大型投资银行对于经济信息的处理能力远远超过一个普通国家的水平。在高盛等境外机构的游说下,中国大型骨干企业纷纷于海外上市、引进战略投资或海外并购。
而企业海外融资必须请外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投资咨询、审计、评级等)进行全面、彻底的“家底盘查”。凡是经过外资中介机构“周密服务”的,都近乎无秘密可言。
高盛因为在全球金融市场的突出地位,在中国大型骨干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一直扮演关键角色。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与中化等中国石油巨头,在股份配售承销、账簿管理、海外并购等各方面都得到高盛等相关美国金融机构的“周密服务”。
如此不难发觉为什么美国对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布局了如指掌,为什么国际金融炒家总能轻易利用“中国因素”进行成功炒作。当然高盛介入的中国战略行业远不止石油。
电信业直接涉及中国信息安全,在日益走向一体化的欧洲,英法德之间的电信业都是明显的禁区。1997年,高盛担任中国移动40亿美元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商,这是当年除日本外亚洲地区最大的民营化项目之一,也是中国电信行业第一个民营化项目。
1999年高盛担任中国移动价值20亿美元二次股票发行项目的主承销商。2000年,高盛担任中国移动创纪录的价值72亿美元后续/可转债发行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
2001年,高盛收购了中国三大综合固线电信服务公司中国网通价值6000万美元(合2.4%)的股份。其他如金融、汽车、大众传媒、医药等行业高盛早就染指,而且无一例外都是龙头骨干企业。
更值得关注的是,高盛还担任一些省政府的财务顾问,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而高盛与德勤等会计师事务所都有着紧密的业务合作,因此美国机构对我国中央及重要地方的财政运行状况相当清楚。
近年来,高盛对中国经济的预测与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门事后发表的报告数据,经常出现惊人的一致,有时连小数点后数字都分毫不差!
很多人评论高盛说,就像在整个经济版图上的一只饿鹰,它的视角特别敏锐,不放过任何一个捕捉利润的机会。整个世界版图哪里有机会,它马上就飞奔向哪里,去狙击这个国家或者这个行业。
三、“长远的贪婪”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是谁在推动的?高盛。
高盛说,中国建设银行要把坏账全部撇清,撇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然后拿一个干净的壳给我,我用低价买你的壳,比如说用一块钱买建行的一股股票。最后的结果是高盛的好朋友美国银行当了大股东。
因此,在2007年年底的时候,美国银行发表声明说,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它们受到巨大的损失。但是建行的上市,让它们赚了1300亿。这相当于每一个老百姓都为美国银行付出100块。
分析称,高盛的宗旨叫“长远的贪婪”。它们说短期交易的损失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它们最终追求的是长远的贪婪。它们要干掉一切对手,赢下整个世界。
高盛布局中国房地产由来已久,1994年高盛就叩关进入中国。西安的长安城堡大酒店,上海的虹桥公寓、高腾大厦,都是高盛的产权。
国外投行投资中国房地产业主要是通过直接设立房地产开发企业和直接收购国内房地产物业的渠道进行。但与这些海外基金的直接交易方式不同,高盛在中国的地产玩法更具有美国特点。
在美国,金融机构一般不直接涉足地产开发,而是通过投资机构或资产管理机构,以资产或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来操控地产开发。高盛在中国的地产模式就继承了这一传统。
高盛通过日本财团进入中国房地产的。但是,事实上你把日本人的衣服扒开,里面藏着的就是高盛。
当时,由于信用体制不健全,中国金融机构中出现了大量以土地和房产为抵押贷款而造成的不良资产。据悉,在高盛与华融资产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签署的近百亿元不良资产处置协议中,其中约50%属于地产不良资产,而仅凭这些资源,高盛就可以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出举足轻重的声音。
实际上,高盛对中国不良地产的出牌方式并不新鲜。当年,高盛投资75亿美元,在日本收购了150多项资产组合,共拥有3000多项日本公司不良信贷,涉及大量房地产行业。由此,高盛成为日本房地产规模最大的外国投资者。
不过,高盛相信,从“烂尾楼”到各种经营不善的商业物业和酒店,中国不良地产带给高盛的回报将远远超过日本。以全国各地的“烂尾楼”为例,高盛在中国各大城市投资收购地产项目,一般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整合及管理使物业升值。
白厅基金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房地产投资者,也是高盛国际下属的一个子公司,超过一半的股份属于高盛。
高盛通过该基金在全球范围内共计收购26000多项房地产相关的资产,交易成本约为600亿美元。
为了与摩根斯坦利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一决高低,白厅毅然出手,以1.076亿美元的价格一口吃下了上海百腾大厦,成为上海迄今为止成交价格最高的地产买卖。这也是高盛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展开的第一次公开性收购。
参股到国内许多大型企业之中是高盛进入中国取得的战略性成果。如高盛出资3500万美元购买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6.8%的股份;出资6000万美元收购了中国网通2.4%的股份;出资5000万美元收购了中芯国际4.0%的股份;斥资37.8亿美元认购164.76亿股工行股份等。
在债务融资方面,高盛在中国牵头经办了40多项大型的债务发售交易。高盛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分别于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10月完成了1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高盛是唯一一家作为主承销商全程参与中国政府每次主权美元债务海外发售项目的国际投行。
充当多家中国公司IPO(首次公开募股)的承销商并从中收获巨利是令高盛最心动的交易。过去的十多年中,由高盛主导的中资公司海外股票发售有中国移动通信、中国石油、中国银行(香港)、平安保险、中兴通讯等。而另一单IPO承销项目——中国农业银行H股IPO也在前不久被高盛收入囊中。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高盛作为金融顾问多次参与在中国的重大并购案,如日产向东风汽车投资10亿美元;戴姆勒-克莱斯勒向北汽投资11亿美元;TCL与汤姆逊成立中国合资企业;汇丰银行收购中国交通银行20%股权;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中国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以及中海油收购在尼日利亚的石油资产;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等。
【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华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