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基因治疗之父”披露新冠病毒源头之系统研究

 

“基因治疗之父”披露新冠病毒源头之系统研究

COVID-19 Pandemic: Its Origin,I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s

2019冠状病毒大瘟疫:起源、影响与治疗[译注1]

罗盖(Peter K. LAW)

罗盖肌母细胞医学研究院,中国武汉)

汉译:常远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钱学森决策顾问委员会)

【译者按】 著名加拿大华裔医学科学家罗盖(Peter K. LAW)教授,是真正的“人类基因治疗之父”和“人类体细胞治疗之父”,是钱学森学派人类健康系统工程团队暨抗疫系统工程团队专家抗疫系统工程团队4位发起人之一、国家特聘专家,他在看到2019新冠病毒大瘟疫席卷全球,被传染者迅速增至百万计(已有数万人死亡),导致全球亿万民众恐惧、经济衰退时,非常难过。作为一生追求以发明生物高科技救治天下病患为己任的善良而正直的医学科学家,他除在大疫之初向世人推荐基于“对因治疗”路线的血清疗法(已在国际上发表2篇相关论文并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申报了PCT专利)外,还全面搜寻国际学术界已正式发表的有关新冠病毒的科学文献,并进行了系统分析
他近日在国际上发表的这篇论文,以直接取自众多国际科学文献中的大量关键内容作为证据,经过迄今为止空前完整且系统化的论证,得出了新冠病毒是人类基因工程的产物且源自美国的结论,对一些国家、组织和个人在缺乏科学实据情况下对中国污名化并要求巨额赔偿,进行了反驳。此文的目的,在于帮助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系统地了解众多科学家在国际科学杂志上发表过的科学证据,尽量不受误导地探求疫情真相
从10多年前SARS瘟疫出现时起,钱学森学派同仁便一再警示各种“广义非典”带来的空前危险:“人类在充满复杂性的世界化时代,将要继续遭遇的各种‘非典型危险’极可能具有比‘典型危险’更令人震惊的社会危害性,且极可能以不可预见的方式对整个人类的生存迅速造成现实的严重威胁……”[译注2]电脑世界发生的电子病毒泛滥的情形,会迅速在生物世界出现。这会迅速成为未来人类文明最大的危险……”[译注3]按照我们当年围绕战争的目的、手段及主体所提出的新军事战争观[译注4],且不说新冠病毒是否人为设计制造的,如果是被故意传播出来的话,无论传播主体是个人、组织还是国家,都无疑是向全人类发动了第3次世界大战……

[译注1]盖(Peter K. LAW):《2019冠状病毒大瘟疫(COVID-19):起源、影响与治疗》(COVID-19 Pandemic: Its Origin, I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s),《再生医学开放杂志》(Open Journal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第9卷(2020年),第43~64页。2020年04月08日收稿;2020年04月18日接受;2020年04月21日发表。汉译版由钱学森学派生命系统工程平台、社会系统工程平台及北京实现者社会系统工程研究院官网之“抗疫系统工程频道”受权首发。

为便于华人理解,基于“Pandemic”一词本身便有“病”的含义,以及现成的中国传统词汇“瘟疫”一词,译者未将标题中“COVID-19 Pandemic”一词汉译为通常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大流行”,特此说明。

[译注2] 霍宪丹、常远、杨建广:《世界化时代之安全问题与安全系统工程——兼论科学的安全与发展观(上)》,《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4期,第25页。

[译注3] 霍宪丹、常远、杨建广、薛惠锋:《“安全与发展”(S&D):通用的双层目标框架》,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研究生管理部、中国航天社会系统工程实验室编著:《系统工程讲堂录——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研究生教程》(第2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01月第1版,第260页。

[译注4] 霍宪丹、常远、杨建广:《世界化时代之安全问题与安全系统工程——兼论科学的安全与发展观(下)》,《中国监狱学刊》,2006年第6期,第51~53页,“从社会系统观看世界化时代之新军事战争观”。


【原文摘要】此乃对相关文献所做的简明的最新综述,在自然的或基因工程设计的病毒性细菌性大瘟疫发生时,对作为应急治疗措施来救人性命的血清疗法的开发提供指导。本文通过对已发表科学文献的直接引用,来讨论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起源和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影响,以避免在这一导致人类生命和国际社会、经济巨大损失的非常重大事件上,出现错误判读。这篇综述的目的,便是警告和纠正故意伪造科学文献和事件造成的国际误解。这种误解可能导致进一步破坏人类生命以及经济、政治关系。人们在做人生决定时,不应盲目无知。

目录

1  引言

曾经有过的和平

2  2019冠状病毒病的起源

3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影响

4  2019冠状病毒病的治疗

4.1  监管和同情用药

4.2  进化中的解药

4.3  历史发展

4.4  用康复者血浆对付瘟疫

4.5  用康复者血清对付大瘟疫

4.6  从当下到康复

5  结语

致谢

利益冲突声明

参考文献

【附录】 全速采用基于“对因治疗”系统工程的血清或血浆疗法,让新冠病毒病危重型、重型患者迅速脱离生命危险的个人声明

“基因治疗之父”披露新冠病毒源头之系统研究

1  引言

科学家对他们的愿景充满激情,对他们的工作感到自豪,对他们的发明创造感到荣耀,对人类社会承担责任,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人类的进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写了这篇综述,希望生物战能被禁止,希望人类能团结起来,共同抗击像鼠疫、白喉和疟疾这样的自然瘟疫。

我这一代婴儿潮出生的人有幸生活在社会/经济繁荣、没有世界大战的时代。世界大战是最致命的。然而,在过去30年里,我们经历了2019冠状病毒病、H1N1流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H7N1流感、H7N9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艾滋病和埃博拉病毒,这些恐怖事件摧毁了生命、经济、人际关系和交流,在我们相对短暂的生命中留下了焦虑、恐惧、不信任和歧视的阴影。2019冠状病毒病涉及211个国家77亿人的生计,在结束前估计超过25万人死亡,这些破坏仅次于世界大战。如果我们不赶快了结这场人类灾难,一年后的生活都将无法想象。

作为人类,我们需要制定应急治疗方案来救人性命,并在突发的病原性疾病时迅速重建和维持社会和谐与世界经济。随着生物战武器研发的不断竞争,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突发疾病都会使某些国家不太适合居住,甚至对那些已经接种过疫苗并认为他们对病毒抗原已产生免疫耐受的国家来说,也是如此。我们会怀念我们曾有并珍视的美好文化。

曾经有过的和平

古生物学记录表明:大约35亿年前,病毒和细菌等简单生命是地球的原始居民。第1种哺乳动物出现在2亿年前,第1种恐龙出现在此前5000万年[1]。这些人类(智人)进化的祖先,在有细菌和病毒性病原体的条件下存活了2.5亿年。通过进化,他们形成了一整套高度特异性并十分有效的免疫监控系统,通过血液循环系统遍布全身。

到大约300万年前人类出现之时,我们的免疫系统已经进化,并与细菌和病毒这样的自然生物群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包括那些在2000万年前就有的飞行类哺乳动物蝙蝠中发现的细菌和病毒[2]。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病毒学家和分子遗传学家们成功地编辑了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核糖核酸(RNA)信使核糖核酸(m-RNA)序列,这种平衡才被打破了。

到1998年,已经对多种基因病毒载体进行了检测,包括鼠逆转录病毒、重组腺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生殖器单纯疱疹病毒(HSV)、埃博拉病毒(E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载体和杆状病毒。使用蛋白多肽与脂质体或聚合物的结合物来增强质粒脱氧核糖核酸(plasmid DNA)从核内体的释放。有些技术可以利用人类免疫缺陷1号病毒(HIV-1)设计出基因转移的载体,病毒与聚合物或阳离子脂质结合可以改进基因转移,细胞核定位信号肽与寡核苷酸的结合可以将它们导引到细胞核,分子开关系统的发明可以使基因被任意打开或者关闭[3]。

2  2019冠状病毒病的起源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基因组学表明:它是严重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源的重组病毒。这两种病毒的系谱不同且相差甚远,并且由于它们存在的空间和时间不同,它们的重组体在自然环境中从未出现过[4]。因此,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不可能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基因工程的产物。

为了揭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科学起源,有必要了解基因治疗的某些相关科学报告。基因治疗包括故意改变活细胞遗传物质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干预措施[5]。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这个定义,给基因疗法领域引进了两项主要技术:

1) 我的团队于1990年2月进行并于7月14日在《柳叶刀》杂志发表的肌母细胞疗法,是世界上第1个人类基因疗法和体细胞疗法[6]。通过天然的肌细胞生成和肌肉再生的自然细胞融合,基因正常的肌母细胞将其具有正常基因的、完全互补的细胞核,插入到遗传性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肌细胞中,使其产生肌营养蛋白(因遗传缺陷而在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肌肉中无法产生的结构蛋白)。基因物质和信息在体内发生转移,而肌母细胞是基因转移的来源和载体。

发表在1990年6月3日星期日的《纽约时报》头版的吉娜·科拉塔(Gina Kolata)报道指出:“发现细胞移植对肌肉疾病有效:首次人体测试中肌肉萎缩症患者显示力量增强。”时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病毒学主任的威廉·弗兰奇·安德森(French Anderson)[译注5][7],他说,如果这一发现得到证实,“这将是一个里程碑。”[8]时任安娜堡的密歇根大学的基因治疗研究员的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博士[译注6]说,这项研究“是一项很有希望的领先技术……”。他认识到,“这里有一些真正的可能性……”这两位对肌母细胞技术的看法都是正确的[9]。彼得·高纳(Peter Gorner)在1992年4月6日《芝加哥论坛报》头版报道:“测试确定了基因治疗肌肉萎缩症的迹象”。


[译注5]威廉·弗兰奇·安德森(WilliamFrench Anderson, 1943),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在20世纪 90年代,曾受过白宫嘉奖、上过《纽约时报》头条、名下科技公司以 3.25 亿美元的价格被瑞士知名药企收购、还做过著名科幻电影的科学顾问。但于2006年,被指控对实验室同事之女实施长达 4 年的猥亵和性骚扰,被判入狱 14年;2018 年5月,81岁时得以假释出狱。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官网介绍:他被称为“基因疗法之父”,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曾受马歇尔·尼伦伯格(Marshall Nirenberg,被誉为“遗传密码之父”)培养。安德森拥有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学士学位、英国剑桥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哈佛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作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研究所分子血液学部门负责人,安德森花了27年时间进行基因疗法研究。他成为南加州大学医学院基因治疗实验室的主任以及生物化学和儿科学教授,他的努力促成了1990年所谓的“首次人类基因治疗实验”。(https://history.nih.gov/exhibits/nirenberg/bios.htm#Anderson)

事实上,在1990年7月14日,时任美国田纳西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罗盖的团队在世界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的一则利用体外繁殖肌母细胞移植技术(MTT)实现成功治疗的案例,标志着人类体细胞移植治疗和基因治疗时代的开端。这项成果发表后2个月(1990年9月),号称“基因治疗之父”的安德森才启动了所谓的“首次人类基因治疗实验”。而罗盖教授发表基因治疗成果的时间,更是比安德森1992年的论文早了2年。因此,华裔科学家罗盖教授才是真正的“人类体细胞移植疗法暨基因组疗法之父”

[译注6]弗兰西斯·柯林斯(FrancisS. Collins, 1950~),医学博士,医生,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分子遗传学家,世界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先驱者和领军人物。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末医学遗传学领域最重要的、最具天赋的人物之一,“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科学领袖”。2009年被时任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提名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第16任院长,2017年,被时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提名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第17任院长。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医学研究(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资助方,设有27个科研院所,每年科研经费多达320亿美元。柯林斯博士曾任密歇根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后于1993~2008年出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国家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所所长期间,因发现多种疾病的致病基因和领导非凡的跨国、跨学科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而闻名于世界;在他的领导下,该计划在低于预算的情况于2003年4月完成了最终的人类基因组测序。他因在遗传研究方面的贡献,于2007年、2009年先后被授予美国白宮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和国家科学奖章(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他长久以来对科学和信仰两者之间的边缘区域感兴趣,他曾在《上帝的语言:一个科学家呈现信仰的证据》(自由出版社2006年版)中写过相关内容,这本书曾持续数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他还著有《生命的语言:DNA和个性化医疗革命》(哈珀柯林斯2010年版)。

2) 单基因转导

1990年9月,安德森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腺苷脱氨酶(ADA)基因转移到一名4岁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女孩的T细胞中[10]。尽管整合载体和腺苷脱氨酶(ADA)基因表达持续,但在基因治疗的两年中,受试者必须定期服药。作者的结论是:这种单基因疗法对于治疗这种非常罕见的疾病是安全有效的[11]。在此基础上,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安德森声称自己是第1个成功进行基因治疗的人[12],并被美国人誉为“基因疗法之父”[11] [12]。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利用病毒作为载体,将有缺陷或缺失的基因的正常副本传送到患者的特定类型细胞中,希望治疗基因被表达以产生结构蛋白或调节蛋白,从而减轻疾病症状[13][14]。

然而,病毒载体基因移植技术并未像预期的那样拯救众生,而是如我预言的那样已害死多人。1999年,杰西·盖尔辛格(Jesse Gelsinger)和其他实验参与者的死亡与病毒相关[15],这迫使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重新评估基因治疗法规,因而推迟了所有基因治疗项目的发展,包括我的基因治疗项目。而我的项目不用病毒,用的是被称为“肌母细胞”的人类体细胞。单基因转导技术的应用存在许多缺陷[9]。18年前的许多障碍[16] [17]至今仍未解决。

在过去30年里,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18]-[23]和体细胞基因疗法[10][11][16][24] [25] [26]引发了人们通过分子医学最终治愈大多数人类疾病的热情[27][28]。以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院长的位置,并以其“上帝的语言”[23],柯林斯不仅没有为COVID-19提供任何基因治疗,而是提出了“制造信念的证据”,用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起源说来误导世界[29]。

在所有的“如果”、“但是”、“可能”和“几乎肯定”中,柯林斯记录道:“那么,导致2019冠状病毒大瘟疫的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起源是什么?研究人员[30]尚无确切答案”。处于柯林斯这样位置的人们,因其直接雇主美国国会的政治压力,常常陷入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科学特长和选择的险恶境地。对这类违心压力,我也曾处于接收端,或更准确地说,处于不接受端[31]。

柯林斯接着写道:

【“现有的计算机模型预测,新型冠状病毒不会像SARS病毒那样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 (ACE2)结合。然而,令他们惊讶的是,研究人员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实际上比计算机预测的要强得多。”】

在提出了两种基因组模型的间接证据后,柯林斯总结道:

【“不管怎样,这项研究几乎没留下空间允许反驳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自然起源说。”[29]】

柯林斯接着写道:

【“研究人员[30]继续分析与新型冠状病毒的整体分子结构或主干相关的基因组数据。他们的分析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的主干与在2019冠状病毒病大瘟疫开始之后发现的蝙蝠冠状病毒的基因组最为相似。然而,从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 (ACE2)结合的部位看,类似于在穿山甲中发现的一种新病毒,穿山甲是一种长相怪异的动物,有时被称为有鳞食蚁兽。这为引起2019冠状病毒病的冠状病毒几乎肯定起源于自然界,提供了额外的证据。如果新型冠状病毒是在实验室制造的,科学家很可能会利用已知的冠状病毒主干来导致人类的严重疾病。”】

柯林斯在最后这句话里说的是生物武器吗?柯林斯指的是什么样的科学家会故意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疾病?在纳税人信任的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职位上,柯林斯引用含糊其辞的参考文献[30],并故意篡改以下所述的、经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至少3个研究所支持的研究证实了的、已发表的科学研究文献,以误导世界,认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是起源于湖北蝙蝠的病毒的自然进化。

在此,我谨就2019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最初在美国生产的生物战武器,并且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出现是为美国巩固和维持国际政治和经济霸权而设计的预谋事件,提供直接而明确的证据。

2008年,从马蹄蝠中分离出了一组SARS样冠状病毒(SL-CoVs),其刺突蛋白N端,同基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伪病毒系统相结合,并与表达人、果子狸或马蹄蝠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 (ACE2)分子的细胞系相结合。任[译注7]等人报告说:

【“除了SARS样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全长刺突蛋白外,通过将SARS冠状病毒刺突蛋白的不同序列插入到SARS样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主干中,一系列的刺突蛋白嵌合体被构建了出来。”】

[译注7] Ren即Wuze Ren,中文名为任武泽,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员2004~2007年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曾获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这是一种“定向自然选择”:这个被设计的过程,通过对具有类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 (ACE2)受体的模型动物的细胞进行连续感染,来选择出一种致命的、传染性病毒。覆盖受体结合域(RBD)的嵌合刺突蛋白获得了通过人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 (ACE2)受体位点进入细胞的能力。中国作者证明:

【“在用BJ01-S同源序列替换一小段(aa 310到518) Rp3-S后,嵌合刺突蛋白模仿了BJ01-S在人类免疫缺陷(HIV)伪病毒检测系统中受体的使用功能。”】

这足以将SARS样冠状病毒刺突从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 (ACE2)结合转化为人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 (ACE2)结合,表明SARS样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在结构和功能上与SARS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基本兼容[32]。冠状病毒刺突糖蛋白负责细胞受体识别[32][33]、细胞向性[34][35]和宿主特异性[36]。

任等人还报道了SARS冠状病毒刺突蛋白不能利用蝙蝠RpACE2作为受体,这表明尽管马蹄蝠中存在多种SARS样冠状病毒,但它们不太可能是SARS冠状病毒的直接始祖病毒的天然宿主[32]。这是对SARS冠状病毒没有自然起源的含糊其辞的说法。

Hou等人(2010)[37]将上述研究扩展到来自另外7种蝙蝠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 (ACE2)分子,并使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伪型病毒[译注8]和活SARS冠状病毒的感染测定法,来测试它们与人类SARS冠状病毒刺突蛋白的相互作用。在澳大利亚动物健康实验室(AAHL)的生物安全4级(BSL4)条件下,在盖瑞·卡拉梅瑞(Gary Crameri)和珍妮弗·巴尔(Jennifer Barr)的帮助下进行了活SARS冠状病毒感染[38][39]。由中国政府资助的一个中国科学家团队报告所表明的结果是:

【“湖北省水鼠耳蝠和中华菊头蝠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 (ACE2)支持SARS冠状病毒刺突蛋白介导的病毒进入,尽管其效率不同于人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 (ACE2)。”】

此外,“几个关键残基的改变降低或提高了蝙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 (ACE2)受体的效率”[39]。


[译注8] “伪型病毒”或“假型病毒”(pseudotype virus)是一种特殊的病毒,亦简称“伪病毒”或“假病毒”(pseudovirus)。顾名思义,其“伪”或“假”表现在:它是一种“表里不一”(基因型与表型不一致)的“假冒型”病毒,其核心包裹着自己的遗传物质,但其囊膜上却包被着另一种病毒的糖蛋白。

这种从蝙蝠到人的跨物种传染,以及在同一物种内人传人的基因工程构造体,效果如何呢?在麦那奇瑞(Menachery)所报告的、于2015年进行的一项国际合作研究中,为了掌握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效率,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实现了功能获得性突变(GOF)[译注9]并进行了测试。利用SARS冠状病毒的反向遗传系统[40],生成了一种嵌合病毒,并在小鼠适应SARS冠状病毒的主干中表达了蝙蝠冠状病毒SHC014 [41]刺突蛋白。北卡罗莱纳大学(UNC)的合作研究表明:在野生型主干中编码SHC014刺突的病毒可以有效地利用SARS受体人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 (ACE2)的多个同源基因,在原代人气道细胞中有效复制,并在体外达到了与SARS冠状病毒瘟疫株相当的滴度。


[译注9] 功能获得性突变(gain-of-function, GOF),也可称作“功能强化突变”、“增功能突变”、“过表达”、“过修饰”,能引起正常基因活性增强,有时代表某一异常功能的获得,它常常是(但并非总是)显性遗传的;与之相反的,是功能缺失性突变(loss-of-function, LOF),也可称作“功能弱化突变”、“减功能突变”,造成相关基因表达不足或不表达,使表达产物的功能降低或完全丧失,使基因活性降低或失活,它常常是(但并非总是)隐性遗传的,如:以定点同源重组的基因打靶技术(gene targeting),用置换型的基因打靶载体,将内源基因的功能片段用某些选择基因片段替换而造成功能缺失。

此外,体内实验证明三同聚体嵌合病毒在小鼠肺中的复制具有显著的致病机制[41]。对现有的基于SARS的免疫治疗和预防方法的评估显示效果不佳;用新的刺突蛋白进行单克隆抗体和疫苗的方法均不能中和并免受冠状病毒感染。重新合成的、具有感染性的全长SHC014重组病毒,在体内外均表现出较强的病毒复制能力。

3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影响

麦那奇瑞(Menachery)等人2015年的文章[41]值得关注,因为它描述了通过国际合作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型进行了成功的基因工程改造,确认了它的传染破坏能力,证明没有有效的药物、疫苗或任何治疗或预防方法,并预测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将是超凡的。它描述道:

【“除了为应对未来新出现的病毒进行准备外,这种方式必须放在美国政府对功能获得性突变(GOF)研究强制暂停的背景下考虑。”】

虽然发出了停止呼吁,旨在终止14家美国研究机构从事的有风险的病毒学研究,但这样的努力是徒劳的[42]。

人类的聪明才智将病毒和蝙蝠的进化提前了100万年,使它们有了杀死人类的新能力。病毒重组[32][33]、宿主转换[32][33][34][35]和功能获得性突变(GOF)[41]的组合运用,业已实现。SARS冠状病毒以其在上呼吸道的广泛传播效率而闻名,真正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质粒可以破坏被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在这种情况下,病毒进入的目标是人类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 (ACE2)受体。对病毒重组技术和宿主转换技术组合使用的研究,已经在错误的方向上进行,这扰乱了人类、蝙蝠和病毒之间百万年的自然平衡。正是由于功能获得型突变(GOF),一种脱氧核糖核酸工程技术,提高了SARS冠状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重组体(图1)在人类中的传染效率,使其达到了瘟疫和大瘟疫水平。

“基因治疗之父”披露新冠病毒源头之系统研究

图1:被构造出模型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同源三聚体刺突糖蛋白。来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包膜蛋白的插入物用彩珠表示,出现在蛋白的结合位点。引自[47]。

从1998年的病毒穿梭载体P-shuttle SN Vector到现在的常规散布短回文重复序列簇(CRISPR)基因编辑技术,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型SHC014CoV是病毒基因工程的雏形,也是致命的。这是最好的生物武器。它以科学的眼光和热情实施,发明人为其发明在资金和发表方面获得了应有的支持。然而,这项发明对人类和蝙蝠都没有好处;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会导致数以百万计的人和蝙蝠的死亡。它彻底改变了军事战争,无须部署军队、无须划定边界、无须宣战便可杀戮敌人,并且通常也不知道是否遭受了攻击或攻击的证据。这项发明使它的主人能够杀死有人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 (ACE2)受体的任何哺乳动物。

麦那奇瑞(Menachery)等人2015年发表的文章警告说,如果不加控制[41],可能会出现大瘟疫。在《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的那篇初稿的标题中,用了“对人类构成紧急危险”这样的短语。在发生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5年前,在技术霸权主义之乡美国,两位中国科学家分享了他们的学术进展,并在15位作者的长名单中被排在中间和倒数第2的位置[译注10]。他们与北卡罗来纳大学(UNC)合作研究的正是功能获得性突变(GOF)这种美国技术。北卡罗来纳大学靠近德特里克堡(FortDetrick),这是一个生物安全4级(BSL4)的、生产和测试生物武器的生物防御重点实验室。功能获得性突变(GOF)对SARS冠状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SARS-CoV/HIV)重组体进行了“涡轮增压”,并且第1次将其转化为世界上最强的、大瘟疫口径的生物武器。这便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起源。

麦那奇瑞(Menachy)[译注11]等作者的成果中记录了:

【“V.D.M.设计、协调和进行实验,完成分析并撰写手稿。B.L.Y.设计了传染性克隆并重新获得了嵌合病毒……R.S.B.设计实验并撰写手稿。”】

这些人,便是截至2020年4月8日给211个国家带来1,852,021位确诊感染者及114,090位死者(这些数字正呈指数上升趋势)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这个生物炸弹的最初的设计者、科学责任人。


[译注10] 指时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副研究员的葛行义(此论文第9位作者)及研究员石正丽(此论文第14位作者)。葛行义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8级(2011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生,曾获2012年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译注11] 威尼特·D·麦那奇瑞(Vineet D. Menachery)博士,现为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部微生物和免疫学系助理教授。

至于“对未来新发病毒的准备”,自5年前麦那奇瑞(Menachy)等人的文章发表以来,6天前,即2020年4月6日,只有拉尔夫·巴瑞克教授所在的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同一实验室发表过一篇文章,该实验室设计并测试过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原型。该文章记录了一种在小鼠身上试验过的疫苗可能是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潜在治疗方法。除此之外,目前还没有为保护人类生命而把传播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蝙蝠杀掉的文章。通过把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接种给蝙蝠来研究蝙蝠-病毒之间是否存在共生或寄生关系,以及蝙蝠免疫系统对这些自然或外来抗原的耐受性的研究记载,亦未见发表。

对一个有商业头脑的人来说,除非疫苗能卖出好利润,否则为什么要花钱制造一种能杀人的嵌合病毒,并找到针对这种病毒的疫苗呢?然而,即使北卡罗来纳大学团队自己开发这种疫苗也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43]。由于来自不同病人的不同脱氧核糖核酸序列的嵌合病毒核糖核酸的巨大随机重组,原则上没有一种疫苗是完全有效的,甚至连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UNC)的巴瑞克(Baric)团队为美国人生产的疫苗也是无效的[43]。唯一科学有效的疫苗只能来自相同血型康复患者的混合抗血清[44][45]。立即能够给重型患者和危重型患者用上的疗法,只能是前述血清疗法。人自身的免疫系统是头号保护神。如果这也不顶用的话,为了救命,就不得不立即使用被动免疫原了[44][45]。

麦那奇瑞(Menachery)等人的研究得到了大量的资金资助。其论文“致谢”部分载明:

【“本手稿中的研究项目,通过编号为U19AI109761 (R.S.B.)、U19AI107810(R.S.B.)、AI085524 (W.A.M.)、F32AI102561 (V.D.M.)和K99AG049092 (V.D.M.)项目的奖励,得到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国家过敏症与感染病研究所、国家老龄化研究所的资助;通过编号为81290341(石正丽)、31470260 (葛行义)项目的奖励,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并从生态健康联盟(EcoHealth Alliance)获得了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EPT)‘新发大瘟疫威胁预测’项目的资助(石正丽)。人类气道上皮细胞培养项目,通过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编号为DK065988(S.H.R.)项目的奖金,得到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国家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院的资助。我们还感谢M. T. Ferris (北卡罗莱纳大学遗传学系)对统计方法的评审,并感谢C·T·曾[译注12](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提供Calu-3细胞。”】

[译注12] 指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部微生物和免疫学系生物防御和新型疾病中心教授Chien-Te (Kent)TSENG博士。

“致谢”部分的末尾,有一个极不寻常的罕见声明:

【“在暂停资助功能获得性突变(GOF)研究之前,已启动并进行了全长并嵌合SHC014重组病毒的实验,此后经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审查并批准继续开展研究。内容完全由作者负责,不一定代表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官方观点。”】

最后两句话构成了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免责声明。资助方在资助这个项目时是怎么想的?没有科学家会相信这个项目是为了人类、蝙蝠亦或病毒的利益。

寇塔答(Coutarda)等人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中发现了弗林蛋白酶样的裂解位点,但在同一进化枝的冠状病毒中没有。

【“这个弗林蛋白酶样的切割位点本应在病毒释放[46]过程中为刺突蛋白‘启动’而被切割,并可能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提供功能获得性突变(GOF),使其在人群中比其他谱系b型β冠状病毒更有效地传播。”“值得注意的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蛋白序列包含12个额外核苷酸”[4]。】

这些正是基因工程的“插入物”。

起草1989年的《生物武器法案》的印第安纳大学的弗朗西斯·博伊尔(Francis Boyle)教授认为,麦那奇瑞(Menachery)等人的SHC014冠状病毒或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一种攻击性的生物战剂,功能获得性突变(GOF)技术没有合法的科学或医学用途”[47]。博伊尔教授的职责正是监督美国的生物战。据博伊尔说,功能获得性突变(GOF)是一种能够将危险生物战物质或病原体进行“涡轮增压”的DNA基因工程技术。在亚历克斯·琼斯节目(Alex Jones Show)[47]上,他谈到了12个在美国拥有许多生物安全3级生物安全4级(BSL3BSL4)实验室的战争基地,这些实验室专门从事生物战武器方面的系统工程,北卡罗莱纳州教堂山德特里克堡的生物安全3级生物安全4级(BSL3BSL4)战争实验室就是其中之一。根据新闻报道,德特里克堡在一次约2万人死亡、附近75%居民受感染的、类似于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疫情爆发后,于去年7月被吊销了许可证。他说:他谴责北卡罗来纳州德特里克堡违反了他起草的1989年《生物武器法》,对他宣称来自德特里克堡的包括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在内的所有病原体进行“涡轮增压”。他坚持要关闭德特里克堡,并对研究人员进行全面调查。

至少在5年前,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多个负责人,从病毒学研究所的弗兰奇·安德森直到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便以学术追求和人类健康的名义,用纳税人的钱来资助研究,以制造和测试不比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更接近的病毒。对于所有这些“预备应对未来新发病毒的准备”,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没有开发出任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当关注的科学家们呼吁美国政府对功能获得性变异(GOF)项目彻底终结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负责人们以免责声明放弃了他们的责任,并用美国纳税人的钱来资助这些杀人项目。这是为所有人创造的自由和正义吗?

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有位科学家是麦那奇瑞(Menachery)等人的这项杀人计划的作者。反人类罪一直是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专长[48][49][50]。在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象牙塔里,居住着许多按照指示作为或不作为的腐败官僚。自从迫使我——一名拥有肌母细胞移植技术关键专利的外国顶尖科学家——离开美国后,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列出了23个IIIII期的临床试验项目,更多项目列在了肌肉干细胞项下。欧洲药品监督管理局(EMA)还列出了6个肌母细胞移植项目。后者的平台技术,已经为肌营养不良、心肌病、II型糖尿病、实体瘤和衰老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考虑战争和大瘟疫的死亡人数的话,这些疾病占人类死亡的80%[51]。

2019年12月,美国拒绝签署禁止生物战的条约。美国已经开发出最好的生物战武器,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200个生物防御实验室。美国是唯一拒绝世界卫生组织检查其生物战实验室的国家。当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去年7月暂停德特里克堡的生物安全34级许可证以及要求关闭其设施并销毁其记录时,其许多工作人员已受到污染,最终在东海岸城市爆发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截至2020年4月13日,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在美国呈指数上升趋势,在过去4周内已造成22,090例死亡、累计确诊患者560,055例。疫苗接种并非完全有效,特别是对患有潜在疾病的老年患者。

有些冷酷无情、无视法律、渴求权力的人,想在同胞的生命上生杀予夺,以增强他们自己而非他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至高无上的霸权。他们开发、拥有并使用了上述3种把技术结合起来运用的产品。有钱有势的人,可以说服美国国会向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院长和部分负责人们施压,为这个和以前的杀人项目提供资金,以至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都不得不发表免责声明来保护自己。

2020年3月17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开始在世界新闻里宣布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为“中国病毒”,为了让中国为2019冠状病毒病给全世界带来的伤害进行赔偿,而误导世界并带头发难。大多数人相信国际电视上特朗普总统的说法;他讲中国病毒是从喝的蝙蝠汤传染给人类的。智商稍高者们更喜欢异国情调的生吃蝙蝠的说法,他们认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在86℃下不可能存活,在煮沸的100℃肉汤中就更不可能了。

3月25日,根据特朗普总统的建议,美国国会54%的共和党人和36%的民主党人表决要求中国至少支付部分赔偿金,得到了42%美国选民的支持,如果中国拒绝支付的话28%的人愿意毫不犹豫地开战。

3月29日,美国的新闻宣布中国是第1个有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的国家。美国政府业已发出威胁,对借自中国的、总额达10,000亿美元美国债务,全部或部分不予偿还,以惩罚中国政府在控制因食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蝙蝠而导致的2019冠状病毒病传播方面的延误。奇怪的是,它完全避免了谈论生物战,而执着于对来自武汉蝙蝠的中国病毒进行谴责的消息。

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68%的美国选民(多数受到误导)支持该行动。如果不完全了解2019新型冠状病毒和2019冠状病毒病的真实起源,许多无辜的美国人都可能在被误导下走向战争,为错误的目标而死。中国没有理由花10,000亿美元来承认中国并未犯下的罪行。在上世纪60年代中,许多美国年轻人发起反战行动,拒绝打越南战争。

这篇综述的目的,便是警告和纠正故意伪造科学文献和事件造成的国际误解。这种误解可能导致战争,并进一步破坏人生以及经济、政治关系。人们在做人生决定时,不应盲目无知。作为一名科学家,我的社会责任是向全世界通报2019新型冠状病毒和2019冠状病毒病的科学起源。现在是科学家们结成联盟,来发出呐喊并保护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时候了。如果放任自流,2019冠状病毒病会给我们留下仅次于上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毁灭和悲伤。

自2019年12月12日以来,2019新型冠状病毒已影响到211个国家和77亿人的生活。截至2020年4月13日,已有1,852,021人被确诊感染。2019冠状病毒病只活跃了4个月,已造成约114,090人死亡。如果允许传播这种病毒,1年内轻易就能造成25万人死亡。

到2020年3月18日,2019冠状病毒病在中国已基本得到控制,直到有境外输入病例时才有新病例报告。这一结果的实现,来自于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层、一个伟大的政府、医学专家们的良好指导、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守纪,以及所有医务专业人员的共同牺牲。中国树立了应对的榜样,并帮助世界上不同的人们向我们真正的敌人——2019冠状病毒病开战。让我们携手努力。

没有宣战,没有枪炮或硝烟。没有国界可争。看不见敌人。人类对病毒的存在心生恐惧。它掠夺了我们在“一带一路”和世界各地寻找、交友和探索各种机会的自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使丈夫和妻子成为杀人伴侣,可敬的老人独自死去而无人到场。我为那些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和资源为人类建设这条“一带一路”世界友好纽带的人们感到悲伤,该项目也因此而脱轨。

我们能否回到过去曾经享有的、可以呼吸自由的空气并享受周围美景的和平时光?各个种族、肤色、宗教、年龄、性别、身材的人都遭受了痛苦,并将继续遭受痛苦,直到我们停止资助、设计、制造、促进和使用类似2019新型冠状病毒、H1N1流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H7N1流感、H7N9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艾滋病(HIV)和埃博拉病毒这样的生物战武器。这些都是有人预谋的冷血谋杀。

早在2019年美国爆发2019冠状病毒病之前, A、B、C、D、E进化枝的冠状病毒,便已记录在美国的生物安全3级生物安全4级(BSL3/BSL4)实验室中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中的β冠状病毒,属C进化枝。尽管湖北的蝙蝠种类繁多,但在中国只发现了C进化枝。在中国,并无证据表明存在2019冠状病毒的祖父母代(A进化枝),父母代(B进化枝),子代(D进化枝)或孙代(E进化枝)。这对武汉市的2019冠状病毒病可能源自中国境外而非其本土的病毒,提供了间接证据。

与第1个签署“一带一路”协议的欧洲国家意大利相比,英国作为进入欧洲的主要入境口岸之一,受到2019冠状病毒病的影响相对小,这极不寻常。英国在2019冠状病毒病在欧洲爆发的两周前脱离欧盟,英国首相宣布:英国人不应该害怕,可以继续像往常一样生活,因为他们健康得像“免疫了”一样,这极不寻常。这类似于特朗普总统在美国COVID-19初发时向美国公众宣布的内容。在北美,公民每年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去年秋天,所有60岁及以上的老人都接受了额外的肺炎疫苗“注射”。

4  2019冠状病毒病的治疗

 

我以前曾就抗击2019冠状病毒病和其他病原性瘟疫突袭的应急血清疗法和抗体药物发表过文章[44][45]。本综述旨在为这种疗法和抗体药物的研发提供背景资料。

4.1  监管和同情用药[译注13]

针对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主要结构而产生的单克隆抗体,在降低病毒血症方面显示出的疗效[52][53],但由于制造成本高[54][55],从未做过CR3022抗体和CR3014抗体的临床试验。有些抗病毒药物是用来阻止病毒进行复制的。使用利巴韦林、洛吡那韦/利托那韦和皮质类固醇可以减轻21天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死亡率低于同时用利巴韦林和皮质类固醇[56][57]。

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使用皮质类固醇[58][59]。皮质类固醇引起局部和全身免疫抑制。在SARS和H1N1流感的治疗中,使用这种药物会导致较高的血浆病毒量、较慢的清除病毒和较高的死亡率[60]。氯喹被发现能有效抑制SARS冠状病毒感染,它可以干扰SARS冠状病毒刺突蛋白的细胞表面结合位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 (ACE2)[61]。这将有助于我们抗击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特别是轻度病例的感染早期。关于用融合抑制剂来预防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或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病毒侵入的疗效,尚无临床数据。

最近发现的多种有效中和抗体似乎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2019新型冠状病毒干预手段[62]。由于缺乏统计数据,使用瑞德西韦(Remdesivi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怀疑。[63]。

没有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药品监督管理局(EMA)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CFDA)的同情用药批准,药物的发现从未及时到要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来拯救生命,也可能永远不会以安全有效的方式。


[译注13] 药物的同情使用(compassionateuse),又称扩大使用(expanded access)或批准前使用(pre-approval access),指尚处于研究阶段药物,在临床试验外给予患有严重疾病乃至危重患者使用。同情用药多由临床试验发起人或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提出申请,其主要目的是基于人道主义,使用尚处研究阶段的药物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而非以获取临床试验数据为主要目的。药物同情使用与药物临床试验的区别在于,参与同情使用的患者一般不符合临床试验入组条件,或在临床试验结束后需要继续使用药物。药物同情使用是监管机构基于人道主义,从保护危重患者利益出发的灵活制度设计。由于研究用药物尚未获得批准上市,在危重患者中使用,既存在一定风险,又涉及伦理问题,故应对其适用范围、原则和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4.2  进化中的解药

将康复期血清疗法视为首选治疗方法,不仅在科学上是有效的,而且在逻辑上也是合理的,因为抗血清中含有抗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G片段,它们已经战胜了病毒的原抗原和突变抗原,使患者得以康复[44][45]。我们没有任何其他免疫疗法或药物与病毒特异性抗体的作用机理和原理相同。战胜细菌或病毒感染可以产生“获得性免疫”,免疫系统在下次遇到传染源时识别它。这是抗体通过对病原体进行分类或中和来实现的。

我再强调也不为过的是,尽管康复受试者的淋巴、血清、血浆和全血中有抗病毒抗体,但每次输血的成分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正式的评估[44][45]和系统性审查和探究性统合系统分析[64]反对使用康复期血浆治疗可能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观点[65]。如果没有设计正确的对照研究,许多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或多器官衰竭的患者被认为死于自然病程,而不是由于不科学地使用康复期血浆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66]。

4.3  历史发展

在中世纪,死亡往往与失血有关,为受伤的士兵输血已成为战场上救人的一种常态。由于在ABO血型系统的匹配以及如何控制感染方面没有知识,这些受血者中的大多数都死亡了,只有少数例外。

1665年,随着显微镜的发现,科学家们可以区分包括无核血小板在内的各类细胞。然而,是否应该给垂死的人输注捐献者的全血,或是血浆,或仅仅是血清,仍然存在疑问。

血清疗法在19世纪末就已经出现了。事实上,1901年诺贝尔奖授予埃米尔·冯·贝林(Emil von Behring),以表彰他在这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冯·贝林博士负责用马血清疗法战胜德国白喉疫情。当时没什么设备,他用冰为病人取凝结的血清,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冯·贝林博士开辟了免疫学领域,使科学家和医生都能了解许多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

“基因治疗之父”披露新冠病毒源头之系统研究

补充插图:与贝里柴三郎共同创立“血清疗法”、史上第1个诺贝尔生理学获医学奖获得者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钱学森学派抗疫系统工程团队]

ABO血型系统的发现意义重大,在这期间输血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正是在这一时期,血清疗法变成了康复期血浆疗法。这可能与抗生素和类固醇的迅速发展有关。开发抗生素和类固醇产生了非常丰厚的利润,这无论是血清疗法还是康复期血浆都无法比拟。最后开发医疗设备用来提供血浆,特别是富血小板血浆(PRP),用于愈合战场伤口。

4.4  用康复者血浆对付瘟疫

2019冠状病毒病,指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号”(SARS-CoV-2)又称“2019新型冠状病毒”所引发的大瘟疫,尽管使用脉冲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康复期血浆或免疫球蛋白已被用作提高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情继续恶化的患者生存率的最后手段。此外,有几项研究表明,与未接受康复期血浆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康复期血浆治疗的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死亡率更低[66][67][68][69]。2014年,世卫组织建议使用从埃博拉病毒病患者中收集的康复期血浆作为疫情暴发期间的经验性治疗方法[70][71]。2015年制定了使用康复血浆治疗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方案[72][73]。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H1N1pdm09)病毒感染的患者,孔和他的同事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接受康复期血浆治疗的患者的相对死亡率(比值比0.20[95% CI 0.06–0.69],p=0.01)显著降低[74]。此外,在亚组分析中,从重症监护病房入院后的第3、5和7天,康复期血浆治疗后的病毒量显著减少。未观察到不良反应。孔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使用从甲型H1N1pdm09流感病毒感染中痊愈患者的康复期血浆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严重感染患者,在症状出现后5天内病毒量减少,死亡率降低[75]。

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大多数治疗方案是从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2009年的H1N1流感推断出来的[76]。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一样,2019冠状病毒病的冠状病毒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 (ACE2)受体结合,也可在巨噬细胞中感染和复制,可能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患者死亡[66]。迈尔-詹金斯(Mair-Jenkins)和同事的统合系统分析表明:接受康复期血浆后,早期诊断为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的死亡率降低,治疗后没有不良反应或并发症[64]。

康复期血浆是一种被动免疫疗法。它通常是新出现的感染疾病没有特定疫苗或药物时的选择[77]。阿拉比(Arabi)等人已经测试了康复期血浆疗法的可行性以及其在危重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患者中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他们发现,康复期血浆具有治疗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感染的免疫治疗潜力[72]。此外,据报道,康复后的SARS患者的康复期血浆也可用于临床治疗其他SARS患者[68][69]。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新出现的病毒无法获得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时,按照血液管理部门的指导使用康复期血浆或血清。中国康复者血浆已被用于感染2019冠状病毒病的危重病患者的常规治疗。

即便在今天,生物制药和科学家在使用康复者血浆时仍然犯同样的错误,而没有应用康复期血清疗法抗原抗体特异性的精确技术[69]。有些人在重复他们所学的东西;另一些人则认为血浆和血清是一样的[79]。很少有人意识到它们对危重病人或垂死病人的生或死带来的差异。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康复期血浆作为2014年埃博拉的经验性治疗方法[71],但世界卫生组织并未对COVID-19提出同样的建议,因为截至2020年4月13日缺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59]。

4.5  用康复者血清对付大瘟疫

让我们重温一下免疫学之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Emil Adolph von Behring)的智慧。1917年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阿莫斯(Amoss)和切斯尼(Chesney)证明,在脊柱内和静脉注射康复期血清可显著降低危重病人的瘫痪率、死亡率、症状严重程度和住院时间[80]。病程中越早使用适量血清,就越有可能受益。应根据临床检查——脑脊液的显微镜和化学研究结果决定是否使用血清。12~24小时后再次注射可能更有利;可根据体温变化决定再次注射时间。

卢克(Luke)和同事进行统合系统分析发现涉及1918年~1925年间输注了流感康复期人类血液制品的1703名1918年流感肺炎患者的8项研究,显示在低偏差风险下,总体粗略病死率绝对下降了21% (95% CI 15-27;p<0.001) [81]。

1918年,使用康复期人血清治疗37例流感肺炎患者,结果显示有30例康复;6例继续接受治疗;1例死亡;除1例外,其他患者前景良好[82]。在无菌条件下,从每位献血者身上抽取约800毫升血液;每次400毫升,连续两天。因此,每个捐赠者产出约300毫升血清。血液在室温下凝结约1小时,然后进行培养皿培养,并将容器置于冰上一整夜。分离出的血清用高速离心法澄清,然后装瓶。大多数情况下血清应在同一天输注。

以分离的流感杆菌为抗原,采用补体固定法和总凝集法,对过去的献血者血清疗效进行检测。然而,如果没有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来评估血清中的抗体含量,则只能通过其对受者的临床作用来判断疗效[83]。

在埃米尔·冯·贝林(Emil von Behring)博士首次证明血清疗法对白喉治疗有效后,半个世纪以来,血清疗法成功地用于治疗许多传染病(炭疽病、鼠疫、猩红热、麻疹、土拉热病、白喉、痢疾、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狂犬病、肺炎球菌性肺炎)。随着抗生素疗法的出现,以及考虑到动物来源的血清和全血清的不良反应问题,血清疗法遭受普遍的冷遇。然而,人类和动物来源的免疫球蛋白仍然是治疗各种疾病(细小病毒、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狂犬病、甲肝、肉毒中毒、毒血症等)的重要方法。

2013年,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严重急性呼吸系统和新发感染联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爆发准备研讨会”上,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康复期血浆疗法是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近期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83]。然而,由于缺乏临床试验,2014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建议书指出,康复期血浆的临床应用应被视为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收集和使用康复期血浆或血清对新出现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进行试验性疗法的立场文件。这应该作为治疗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指导方针。

4.6  从当下到康复

 

从当下到永远,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在生命健康方面进行预防?

1) 停止投放生物炸弹。被2019新型冠状病毒夺取生命的人已超过10万。

2) 停止生物战的任何科学研究,特别是提供资金。建立监视系统,以销毁和禁止生物战武器。

3) 尽快并精准地以正确方式[44][45]来实施血清疗法和疫苗研究。每天清点人数;注意死亡人数公告。

4) 关注并资助生物医学研究与开发。如果我们得了致命的、使人虚弱的疾病,就没有生活质量;如果我们死了,什么都不重要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造成的死亡是极为痛苦的。

5  结语

 

 

这些便是2019冠状病毒病的治疗、起源与影响:好的,坏的、丑陋的。在我们创建这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医学领域30年后,吉娜·科拉塔(GinaKolata)或其他人也许会利用这个平台,让我与威廉·弗兰奇·安德森(William FrenchAnderson)和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讨论基因疗法。

致谢

罗盖(Peter K. LAW)系中国的国家特聘专家。本项工作获肌母细胞医学研究院(武汉)支持。

利益冲突声明

作者声明本论文的发表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Sherwood Romer, A. (1945)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IL, 687 p.

[2] Hand, S.J., et al . (2009) Bats that Walk: A NewEvolutionary Hypothesis for the Terrestrial Behaviour of New Zealand’s EndemicMystacinids.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9, 169.https://doi.org/10.1186/1471-2148-9-169

[3] Boulikas, T. (1998) Status of Gene Therapy in 1997:Molecular Mechanisms, Disease Target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Gene Therapy& Molecular Biology, 1, 1-172.

[4] Coutarda, B., Valleb, C., de Lamballeriea, X., Canardb, B.,Seidahc, N.G. and Decroly, E. (2020) The Spike Glycoprotein of the NewCoronavirus 2019-nCoV Contains a Furinlike Cleavage Site Absent in CoV of theSame Clade. Antiviral Research, 176, Article ID: 104742.

https://doi.org/10.1016/j.antiviral.2020.104742

[5] Kessler, D.A., Siegel, J.P., Noguchi, P.D., Zoon, K.C.,Feiden, K.L. and Woodcock, J. (1993) Regulation of Somatic Cell-Therapy andGene Therapy by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Medicine, 329, 1169-1173.

https://doi.org/10.1056/NEJM199310143291607

[6] Law, P.K., Bertorini, T., Goodwin, T.G., Chen, M., Fang,Q.W., Li, H.J., et al . (1990) Dystrophin Production Induced by MyoblastTransfer Therapy in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The Lancet, 336, 114-115.

https://doi.org/10.1016/0140-6736(90)91628-N

[7] Wikipedia (2013) William French Anders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French_Anderson

[8] Kolata, G. (1990) Cell Transplant Found Effective in MuscleDisease: Muscular Dystrophy Patient Showed Strength Increase in First Test. NewYork Times.

[9] Law, P.K. (2016) Disease Prevention and Alleviation by HumanMyoblast Transplantation. Open Journal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 5, 25-43.

https://doi.org/10.4236/ojrm.2016.52003

[10] Anderson, W.F. (1990) Editorial. The Beginning. Human GeneTherapy, 1, 371-372.

https://doi.org/10.1089/hum.1990.1.4-371

[11] Anderson, W.F. (1992) Human Gene Therapy. Science, 256,808-813.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589762

[12] Anderson, W.F. (1995) Gene Therapy. Scientific American,273, 96.

[13] Crystal, R.G. (1997) Transfer of Genes to Humans: EarlyLesions and Obstacles to Success. Science, 270, 404-410.https://doi.org/10.1126/science.270.5235.404

[14] Verma, I. and Somia, N. (1997) Gene Therapy—Promises,Problems and Prospects. Nature, 389, 239-242. https://doi.org/10.1038/38410

[15] Thomas, C.E., Ehrhardt, A. and Kay, M.A. (2003) Progress andProblems with the Use of Viral Vectors for Gene Therapy. Nature ReviewsGenetics, 4, 346-358.

https://doi.org/10.1038/nrg1066

[16] Culver, K.W. (1996) The First Human Gene Therapy Experiment.In: Culver, K.W., Ed., Gene Therapy : A Primer for Physicians, Mary AnnLiebert, Inc., New York, 47-53.

[17] Brenner, M.K. (1995) Human Somatic Gene Therapy: Progressand Problems.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37, 229-239.

https://doi.org/10.1111/j.1365-2796.1995.tb01171.x

[18] DeLisi, C. (1988)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AmericanScientist, 76, 488-493.

[19] Venter, J.C., Adams, M.D., Myers, E.W., Li, P.W., Mural,R.J., Sutton, G.G., et al . (2001) The Sequence of the Human Genome. Science,291, 1304-1351.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058040

[20] Venter, D. (2003) A Part of the Human Genome Sequence.Science, 299, 1183-1184.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299.5610.1183

[21] White House Press Release. Retrieved on 22 July 2006.

[22] DeLisi, C. (2008) Meeting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Santa Fe1986: Human Genome Baby-Steps. Nature, 455, 876- 877.https://doi.org/10.1038/455876a

[23] Collins, F. (2006) The Language of God: A Scientist PresentsEvidence for Belief. Free Press, New York.

[24] Beardsley, T. (1990) Profile: Gene Doctor. W. FrenchAnderson Pioneers Gene Therapy. Scientific American, 263, 33.

https://doi.org/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890-33

[25] Culver, K.W., Osborne, W.R., Miller, A.D., Fleisher, T.A.,Berger, M., Anderson, W.F., et al . (1991) Correction of ADA Deficiency inHuman T Lymphocytes Using Retroviral-Mediated Gene Transfer. TransplantationProceedings, 23, 170-171.

[26] Karlsson, S. (1991) Treatment of Genetic Defects inHematopoietic Cell Function by Gene Transfer. Blood, 78, 2481-2492. https://doi.org/10.1182/blood.V78.10.2481.2481

[27] Gonzaga-Jauregui, C., Lupski, J.R. and Gibbs, R.A. (2012)Human Genome Sequencing in Health and Disease. Annual Review of Medicine, 63,35-61.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med-051010-162644

[28] Snyder, M., Du, J. and Gerstein, M. (2012) Personal GenomeSequencing: Current Approaches and Challenges. Genes & Development, 24, 423-431.

https://doi.org/10.1101/gad.1864110

[29] Collins, F. (2020) Genomic Study Points to Natural Origin ofCOVID-19. NIH Director’s Blog.

[30] Andersen, K.G., Rambaut, A., Lipkin, W.I., Holmes, E.C. andGarry, R.F. (2020) The Proximal Origin of SARS-CoV-2. Nature Medicine, 17.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0-0820-9

[31] Law, P.K. (1992) Myoblast Transplantation. Science, 257,1329-1330.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529326

[32] Ren, W., Qu, X., Li, W., Han, Z., Yu, M., Zhou, P., Zhang,S.Y., Wang, L.F., Deng, H. and Shi, Z (2008) Difference in Receptor Usagebetwee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Coronavirus and SARS-LikeCoronavirus of Bat Origin. Journal of Virology, 82, 1899-1907.https://doi.org/10.1128/JVI.01085-07

[33] Kuo, L., Godeke, G.J., Raamsman, M.J., Masters, P.S. andRottier, P.J. (2000) Retargeting of Coronavirus by Substitution of the SpikeGlycoprotein Ectodomain: Crossing the Host Cell Species Barrier. Journal ofVirology, 74, 1393-1406. https://doi.org/10.1128/JVI.74.3.1393-1406.2000

[34] Casais, R., Dove, B. Cavanagh, D. and Britton, P. (2003)Recombinant 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Expressing a Heterologous SpikeGene Demonstrates that the Spike Protein Is a Determinant of Cell Tropism.Journal of Virology, 77, 9084-9089.

https://doi.org/10.1128/JVI.77.16.9084-9089.2003

[35] Haijema, B.J., Volders, H. and Rottier, P.J. (2003)Switching Species Tropism: An Effective Way to Manipulate the FelineCoronavirus Genome. Journal of Virology, 77, 4528-4538.

https://doi.org/10.1128/JVI.77.8.4528-4538.2003

[36] de Haan, C.A., Kuo, L., Masters, P.S., Vennema, H. andRottier, P.J. (1998) Coronavirus Particle Assembly: Primary StructureRequirements of the Membrane Protein. Journal of Virology, 72, 6838-6850.

https://doi.org/10.1128/JVI.72.8.6838-6850.1998

[37] Hou, Y., Peng, C., Yu, M., Li, Y., Han, Z., Li, F., Wang,L.-F. and Shi, Z. (2020)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ACE2) Proteins ofDifferent Bat Species Confer Variable Susceptibility to SARS-CoV Entry.Archives of Virology, 155, 1563-1569.

https://doi.org/10.1007/s00705-010-0729-6

[38] Yu, M., Stevens, V., Berry, J.D., Crameri, G., McEachern,J., Tu, C., Shi, Z., Liang, G., Weingart, H., Cardosa, J., Eaton, B.T., Wang,L.F. (2008) Deter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mmunodominant Regions of SARSCoronavirus Spike and Nucleocapsid Proteins Recognized by Sera from DifferentAnimal Species. Journal of Immunological Methods, 331, 1-12.

https://doi.org/10.1016/j.jim.2007.11.009

[39] Tu, C., Crameri, G., Kong, X., Chen, J., Sun, Y., Yu, M.,Xiang, H., Xia, X., Liu, S., Ren, T., Yu, Y., Eaton, B.T., Xuan, H. and Wang,L.F. (2004) Antibodies to SARS Coronavirus in Civets. Emerging InfectiousDiseases Journal, 10, 2244-2248.

https://doi.org/10.3201/eid1012.040520

[40] Yount, B., et al . (2003) Reverse Genetics with aFull-Length Infectious cDNA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America, 100, 12995-13000.

https://doi.org/10.1073/pnas.1735582100

[41] Menachery, V.D., Yount Jr., B.L., Debbink, K., Agnihothram,S., Gralinski, L.E., Plante, J.A., Graham, R.L., Scobey, T., Ge, X.-Y.,Donaldson, E.F., Randell, S.H., Lanzavecchia, A., Marasco, W.A., Shi, Z.-L. andBaric, R.S. (2015) A SARS-Like Cluster of Circulating Bat Coronaviruses ShowsPotential for Human Emergence. Nature Medicine, 21, 1508-1513. https://doi.org/10.1038/nm.3985

[42] Kaiser, J. (2014) Moratorium on Risky Virology StudiesLeaves Work at 14 Institutions in Limbo. ScienceInsider.

http://news.sciencemag.org/biology/2014/11/moratoriumrisky-virology-studies-leaves-work-14-institutions-limbo

[43] Sheahan, T.P., Sims, A.C., Zho, S., Graham, R.L.,Pruijssers, A.J., Agostini, M.L., et al . (2020) An Orally BioavailableBroad-Spectrum Antiviral Inhibits SARS-CoV-2 in Human Airway Epithelial CellCultures and Multiple Coronaviruses in Mice.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https://doi.org/10.1126/scitranslmed.abb5883

[44] Law, P.K. (2020) Emergent Serum Therapy and AntibodyMedicine to Counteract Sudden Attacks of COVID-19 and Other PathogenicEpidemics. Open Journal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 9, 1-7.

https://www.scirp.org/journal/ojrm  https://doi.org/10.4236/ojrm.2020.91001

[45] Law, P.K. (2020) System Engineering of Emergent SerumTherapy to Combat COVID-19 and Other Pathogenic Pandemics Open Journal ofRegenerative Medicine, 9, 8-14.

https://doi.org/10.4236/ojrm.2020.91002

[46] Millet, J.K. and Whittaker, G.R. (2014) Host Cell Entry of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after Two-Step, Furin-MediatedActivation of the Spike Prote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1, 15214-15219.

https://doi.org/10.1073/pnas.1407087111

[47]https://www.infowars.com/full-transcript-of-smoking-gun-bombshell-interview-prof-francis-boyle-exposes-the-bioweapons-origin-of-the-covid-19-corona-virus

[48] Law, P.K. (2017) Crime against Humanity. Open Journal ofRegenerative Medicine, 6, 35-45. https://doi.org/10.4236/ojrm.2017.64004

[49] Stennes, M.L. (1997) The Criminalization of Innovation: FDAMisdirection in the Najarian and Burzynski Cases (1997 Third Year Paper).Harvard Law School.

http://nrs.harvard.edu/urn-3:HUL.InstRepos:9453691

[50] Seife, C. (2016) FDA Documents Reveal Depths of InternalRancor over Drug’s Approval Process. Undark.https://undark.org/article/fda-eteplirsen-janet-woodcock/

[51] Law, P.K., et al (2019) Myoblasts Provide Safe and EffectiveTreatments for Hereditary Muscular Dystrophies, Cardiomyopathies, Type 2Diabetes, Solid Tumors and Aging. In: Haider, K.H. and Aziz, S., Eds., StemCells—From Hype to Real Hope, Walter de Gruyter GmbH, Berlin, 71-97.

https://doi.org/10.1515/9783110587043-004

[52] Schoofs, T., Klein, F., Braunschweig, M., et al . (2016)HIV-1 Therapy with Monoclonal Antibody 3BNC117 Elicits Host Immune Responsesagainst HIV-1. Science, 352, 997-1001.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f0972

[53] Lu, C.L., Murakowski, D.K., Bournazos, S., et al . (2016)Enhanced Clearance of HIV-1-Infected Cells by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against HIV-1 in Vivo. Science, 352, 1001-1004.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f1279

[54] ter Meulen, J., van den Brink, E.N., Poon, L.L.M., et al .(2006)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Combination against SARS Coronavirus: Synergyand Coverage of Escape Mutants. PLoS Medicine, 3, e237.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med.0030237

[55] ter Meulen, J., Bakker, A.B., van den Brink, E.N., et al .(2004)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as Prophylaxis for SARS Coronavirus Infectionin Ferrets. The Lancet, 363, 2139-2141.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04)16506-9

[56] Chu, C., Cheng, V., Hung, I., et al . (2004) Role ofLopinavir/Ritonavir in the Treatment of SARS: Initial Virological and ClinicalFindings. Thorax, 59, 252-256.

https://doi.org/10.1136/thorax.2003.012658

[57] Chan, K.S., Lai, S.T., Chu, C.M. et al . (2003) Treatment of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with Lopinavir/Ritonavir: A MulticentreRetrospective Matched Cohort Study. Hong Kong Medical Journal, 9, 399-406.

[58] Clark, D.R., Jonathan, E.M., et al . (2020) ClinicalEvidence Does Not Support Corticosteroid Treatment for 2019-nCoV Lung Injury.The Lancet .

[59] WHO (2020) Clinical Management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Infection When Novel Coronavirus (nCoV) Infection Is Suspected.

https://www.who.int/docs/default-source/coronaviruse/clinical-management-of-novel-cov.pdf

[60] Lee, N., Chan, A., Hui, K.C., et al . (2004) Effects ofEarly Corticosteroid Treatment on Plasma 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RNAConcentrations in Adult Patients. 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 31, 304-309.

https://doi.org/10.1016/j.jcv.2004.07.006

[61] Vincent, M.J., Bergeron, E., Benjannet, S., et al . (2005)Chloroquine Is a Potent Inhibitor of SARS Coronavirus Infection and Spread.Virology Journal, 2, 69.

https://doi.org/10.1186/1743-422X-2-69

[62] Bin, J., Qi, Z., Ge, X., Wang, R., Yu, J., Shan, S., et al .(2020) Potent 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Elicited by SARS-CoV-2 Infection.BioRxiv Preprint.

[63] Holshue, M.L., DeBolt, C., Lindquist, S., et al . (2020)First Case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 382, 929-936. https://doi.org/10.1056/NEJMoa2001191

[64] Mair-Jenkins, J., Saavedra-Campos, M., Baillie, J.K., et al. (2015)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valescent Plasma and HyperimmuneImmunoglobulin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ofViral Etiolog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Exploratory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of Infectious Diseases, 211, 80-90.

https://doi.org/10.1093/infdis/jiu396

[65] Chen, L., Xiong, J., Bao, L. and Shi, Y. (2020) ConvalescentPlasma as a Potential Therapy for COVID-19.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https://doi.org/10.1016/S1473-3099(20)30141-9

[66] Zhou, J., Chu, H., Li, C., et al . (2014) Active Replicationof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and Aberrant Induction of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Chemokines in Human Macrophages: Implications forPathogenesis.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9, 1331-1342.

https://doi.org/10.1093/infdis/jit504

[67] Lai, S.T. (2005) Treatment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Syndrome.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s,24, 583-591.

https://doi.org/10.1007/s10096-005-0004-z

[68] Soo, Y.O., Cheng, Y., Wong, R., et al . (2004) RetrospectiveComparison of Convalescent Plasma with Continuing High-Dose MethylprednisoloneTreatment in SARS Patients.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10, 676-678.

https://doi.org/10.1111/j.1469-0691.2004.00956.x

[69] Cheng, Y., Wong, R., Soo, Y.O., et al . (2005) Use ofConvalescent Plasma Therapy in SARS Patients in Hong Kong. European Journal ofClinical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s, 24, 44-46.https://doi.org/10.1007/s10096-004-1271-9

[70] Chippaux, J.-P., Boyer, L.V. and Alagón, A. (2015)Post-Exposure Treatment of Ebola Virus Using Passive Immunotherapy: Proposalfor a New Strategy. Journal of Venomous Animals and Toxins including TropicalDiseases, 21, 3.

https://doi.org/10.1186/s40409-015-0003-1

[71] WHO (2020) Use of Convalescent Whole Blood or PlasmaCollected from Patients Recovered from Ebola Virus Disease for Transfusion, asan Empirical Treatment during Outbreaks.

http://apps.who.int/iris/rest/bitstreams/604045/retrieve

[72] Arabi, Y., Balkhy, H. and Hajeer, A.H. (2015) Feasibility,Safety,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Effects of Convalescent Plasma Therapy forPatients with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Infection: A StudyProtocol. Springerplus, 4, 709. https://doi.org/10.1186/s40064-015-1490-9

[73] WHO (2012)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 MERS-CoV in Republic Korea at a Glance.

http://www.wpro.who.int/outbreaks_emergencies/wpro_coronavirus/en

[74] Hung, I.F., To, K.K., Lee, C.K., et al . (2011) ConvalescentPlasma Treatment Reduce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Pandemic Influenza A(H1N1) 2009 Virus Infection.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52, 447-456.

https://doi.org/10.1093/cid/ciq106

[75] Hung, I.F.N., To, K.K.W., Lee, C.K., et al . (2013)Hyperimmune IV Immunoglobulin Treatment: A Multicenter Double-Blind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2009 Influenza A(H1N1) Infection.Chest, 144, 464-473.

https://doi.org/10.1378/chest.12-2907

[76] Mo, Y. and Fisher, D. (2016) A Review of TreatmentModalities for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Chemotherapy, 71, 3340-3350.

https://doi.org/10.1093/jac/dkw338

[77] Marano, G. Vaglio, S., Pupella, S., et al . (2016)Convalescent Plasma: New Evidence for an Old Therapeutic Tool? BloodTransfusion, 14, 152-157.

[78] Yang, X.M. and Hou, J.F. (2020) The Current Status ofConvalescent Plasma’s Application in Acute Viral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ItsProsp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New Coronavirus Pneumonia. Chinese Journal ofBiologicals, 1-5.

[79] Cunningham, A.C., Goh, H.P. and Koh, D. (2020) Treatment ofCOVID-19: Old Tricks for New Challenges. Critical Care, 24, 91.

https://doi.org/10.1186/s13054-020-2818-6

[80] Amoss, H.L. and Chesney, A.M. (1917) A Report on the SerumTreatment of Twenty-Six Cases of Epidemic Poliomyelitis. Journal ofExperimental Medicine, 25, 581-608. https://doi.org/10.1084/jem.25.4.581

[81] Luke, T.C., Kilbane, E.M., Jackson, J.L. and Hoffman, S.L.(2006) Meta-Analysis: Convalescent Blood Products for Spanish InfluenzaPneumonia: A Future H5N1 treatment?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45, 599-609.

https://doi.org/10.7326/0003-4819-145-8-200610170-00139

[82] Mcguire, L.W. and Redden, W.R. (1918) The Use ofConvalescent Human Serum in Influenza Pneumonia: A Preliminary Report. American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 741-744.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artid=1362336

https://doi.org/10.1001/jama.1918.26020420013013e

[83] WHO (2013) WHO-International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andEmerging Infection Consortium (ISARIC) MERS-CoV Outbreak Readiness Workshop.

http://www.who.int/csr/disease/coronavirus_infections/MERS_outbreak_readiness_workshop.pdf

 

 

 

 

 

附件1:
 
全速采用基于“对因治疗”系统工程的血清或血浆疗法让新冠肺炎危重型、重型患者迅速脱离生命危险的个人声明

 

 

 

(不代表任何组织)

 

人命关天。

钱学森学派抗疫系统工程团队跨专业志愿者紧急推动目前条件下唯一“对因治疗”的血清疗法与血浆疗法在这场举世瞩目的抗疫战争中优先运用,使所有危重型、重型患者迅速脱离生命危险!

罗盖教授自2020年1月27日起便在紧急建议中提出的血清疗法与血浆疗法尤其是“罗盖血清疗法”案,是在现有条件下采用唯一能够“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快速杀灭新冠病毒,挽救危重型、重型患者生命的路线,与截止目前《新冠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主张对危重型、重型患者采取的“对症治疗”原则(Symptomatic Treatment)的路线,全无冲突!

迅速挽救所有危重型、重型患者性命,胜造千级万级“浮屠”!

俞梦孙[1]罗盖[2]常远[3]叶涛[4]

在线签名)

2020年2月24日


[1] 俞梦孙,钱学森派抗疫系统工程团队发起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航空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文职特级),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钱学森决策顾问委员会委员、人类健康系统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工学院健康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智慧体育创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发展战略研究与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健康工程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俞梦孙院士人民健康系统工程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2] 罗盖,钱学森派抗疫系统工程团队发起人之一,“人类体细胞移植疗法暨基因疗法之父”,中国第8批引进专家,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人类健康系统工程委员会委员,北京实现者社会系统工程研究院生命系统工程中心研究员、再生系统工程·抗疫系统工程首席专家,罗盖肌母细胞医学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法国]世界社会系统工程协会(WISSE)常务理事、副主席、人类健康系统工程委员会主席,2013年1月被中共湖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湖北省特聘专家荣誉称号”;曾任[美国]细胞治疗研究基金会(CTRF)主席,[美国]田纳西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等。

[3] 常远,钱学森派抗疫系统工程团队发起人之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授、钱学森决策顾问委员会委员、人类健康系统工程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航天社会系统工程实验室理事、教授,北京实现者社会系统工程研究院院务委员、生命系统工程中心研究员,[法国]世界社会系统工程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发展战略研究与咨询工作委员会委员、健康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俞梦孙院士人民健康系统工程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国政法大学进修学院教师,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法治系统工程中心主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改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咨询部总经理,1985~1999年曾主持钱学森、张震寰发起的生命系统工程“PI计划”。

[4] 叶涛,钱学森派抗疫系统工程团队发起人之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人类健康系统工程委员会委员,中国航天社会系统工程实验室研究员,北京实现者社会系统工程研究院院务委员、院长、总工程师、首席信息系统工程专家,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人类健康系统工程委员会委员,[美国]实现者基金会(RF)主席;[法国]世界社会系统工程协会(WISSE)常务理事;中国政法大学管理干部学院(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98~1999年曾参与钱学森、张震寰发起的生命系统工程“PI计划”。

以下是钱学森派抗疫系统工程团队发起人之一俞梦孙,于2020年2月24日就《以“对因治疗”路线全速采用血清、血浆疗法,让重症患者迅速脱离生命危险的个人声明》(不代表任何组织),在线递交给钱学森派抗疫系统工程团队发起人之一叶涛的《签署确认书》微信截图。

“基因治疗之父”披露新冠病毒源头之系统研究

以下是钱学森派抗疫系统工程团队发起人之一罗盖,于2020年2月24日就《以“对因治疗”路线全速采用血清、血浆疗法,让重症患者迅速脱离生命危险的个人声明》(不代表任何组织),在线递交给钱学森派抗疫系统工程团队发起人之一叶涛的《签署确认书》原件照片。

“基因治疗之父”披露新冠病毒源头之系统研究

【汉译】 我郑重同意钱学森学派人类健康系统工程团队暨抗疫系统工程团队(志愿者团队)同仁叶涛院长紧急起草的不代表任何组织的《个人声明》。

我们团队6年前主导起草的、联合国支持的《人类健康宣言》(HHD)强调:“生命安全利益,是每个人乃至全人类实现其他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的前提(所谓‘根利益’或‘根权利’)。”

紧要关头,“为了人类的最大利益”(诺贝尔语),救千人甚至万人性命,胜造万级“浮屠”!

罗盖(Peter K. LAW) (华裔)

2020年2月24日

以下是钱学森派抗疫系统工程团队发起人之一常远,于2020年2月24日就《全速采用基于“对因治疗”系统工程的血清、血浆疗法,让新冠肺炎危重型、重型患者迅速脱离生命危险的个人声明》(不代表任何组织),在线递交给钱学森派抗疫系统工程团队发起人之一叶涛的《签署确认书》原件图片。

“基因治疗之父”披露新冠病毒源头之系统研究

 

 

 

附件2:
 
钱学森学派人类健康系统工程团队再生系统工程·抗疫系统工程专家简介:罗盖

 

 

 

 

“基因治疗之父”披露新冠病毒源头之系统研究

1  主要成就

华裔科学家罗盖(Peter K. LAW)教授,是人类基因治疗及体细胞治疗(Human Gene Therapy and Somatic Cell Therapy)的世界首创者。他是一位站在世界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前沿的,具有极高创造性、极强研发实力、理论紧密结合实践、知行合一的世界著名科学家。他于1990年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发表的世界第1篇人体肌母细胞移植治疗杜兴氏肌萎缩症(DMD)的论文,成为世界人体细胞移植治疗创始人和人基因治疗创始人,比世界上号称“基因治疗之父”的美国病毒基因治疗学家W. French Anderson的工作早2个月,比其发表论文早2年;同年,他开创了用肌母细胞治疗肌肉萎缩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FDA I~ III期临床试验,并获FDA快速通道及5年收费许可。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于1993年制定的FDA细胞标准,与罗盖1990年~1993年期间发表的研究报告一致,沿用至今。

“基因治疗之父”披露新冠病毒源头之系统研究

图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根据美国联邦法规,多次审查通过罗盖教授(Peter K. LAW)发明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准许进行临床试验及收费的官方文件。

罗盖教授通过40多年对变性衰退肌肉的基础机制、病理学及概念证明的研究,在世界上首创肌肉和血管同时再生的医疗平台技术。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医治药物疗效不好的肌肉萎缩、实体癌、心脏病、II型糖尿病、衰老及美容等领域。临床试验证明了人肌母细胞移植治疗是再生药物的高科技平台技术。

83岁的英国剑桥科学家Sir John B. Gurdon 因证明青蛙体细胞核移植后能重复表达所有基因,而荣获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罗盖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上发表的动物实验论文以及1990年他在《柳叶刀》(Lancet)杂志发表的用健康人肌母细胞移植治疗基因缺陷的杜兴氏肌萎缩症(DMD)病人的结果,均充分证明了正常肌母细胞移植到基因缺陷的肌肉内,不仅可以有正常的基因重复表达,而且能修复因基因缺陷而退化的肌细胞,达到治疗遗传病的目的。

罗盖教授在国际上首次发表的医学成就:

(1) 神经肌肉病中的肌肉萎缩有神经源性的,也有肌源性的;推翻了以往教科书中肌肉萎缩是由神经病变而致。

(2) 培养的肌母细胞在患病的动物和人体内可以生存,成长并功能化。

(3) 对遗传基因缺陷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病,达到人类基因组治疗。此项治疗已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的III期临床试验并允许收费。

(4) 人肌母细胞首次治疗皮肤癌获得专利。

(5) 人肌母细胞治疗心脏病的工作。现在由罗盖教授专利使用者进行治疗心脏病的临床试验。在欧洲完成了II期,在美国进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的III期临床试验。

(6) 健康人肌母细胞治疗II型糖尿病人。

(7) 抗衰老及美容的工作。

2  世界影响

罗盖教授的开拓性研究成果,发表于许多世界著名科技期刊,如《科学》(Science)杂志、《自然》(Nature)杂志、《柳叶刀》(Lancet)、《循环》(Circulation)等。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英国广播公司(BBC)、加拿大广播公司(CBC)、《今日美国》等世界著名电视媒体,以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世界著名报刊,多次报道罗盖教授的医学成就。

“基因治疗之父”披露新冠病毒源头之系统研究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对罗盖教授医学成就的报道。

“基因治疗之父”披露新冠病毒源头之系统研究

1986年美国广播公司(ABC)对罗盖教授医学成就的报道。

“基因治疗之父”披露新冠病毒源头之系统研究

1990年,美国田纳西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宣布:该校医学院终身教授罗盖通过成功运用体外繁殖肌母细胞移植技术(MTT)开创了人类体细胞移植治疗及基因治疗时代。

“基因治疗之父”披露新冠病毒源头之系统研究

美国《纽约时报》在1990年06月03日、1991年05月02日对罗盖教授医学成就的报道。

“基因治疗之父”披露新冠病毒源头之系统研究

1991年10月21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对罗盖教授医学成就的报道。

“基因治疗之父”披露新冠病毒源头之系统研究

1992年04月06日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对罗盖教授医学成就的报道。

罗盖教授曾应邀在美国白宫及俄罗斯克里姆林宫讲学,并获美国国家特殊优秀服务荣誉奖章和俄罗斯科学院荣誉奖;并曾应邀为美国的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机构审批基金。

他还被Who’s Who名人录评为前沿科学技术开拓者、专业专业管理者;被选为国际扶轮社优秀服务成员。

他在美国工作期间,曾获3000万美元以上的研究基金。

罗盖教授创办的国际医学杂志包括:

(1) Open Journal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 (《再生医学开放杂志》)主编。

(2) Recent Patents On Regenerative Medicine (《再生医学最新专利》)副主编。

(3) Gene Therapy and Molecular Biology (《细胞治疗与分子生物学》杂志)编辑。

(4) Cell Transplantation (《细胞移植》杂志) (影响因子6.2)副主编。

3  主要专业研究与技术研发、治疗实践

1965年,罗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3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荣誉学士学位,并考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的研究所,师从世界知名无脊椎动物神经肌肉电生理专家Harold Atwood教授,开始了对哺乳动物肌肉萎缩的研究。

1972年,罗盖跟随国际著名神经内科教授Alan McComas从事了3年博士后研究和临床神经生理学研究。经过12种不同方法而得出同一结论的动物实验,罗盖在国际上首次发表神经肌肉病不仅有神经源性的,也有肌源性的;肌源性肌萎缩是因为基因缺陷导致肌纤维细胞膜电生理与结构的破损改变,而导致大量肌细胞凋亡;推翻了已进入教科书中的肌肉萎缩是由神经病变而致的学说。罗盖将基因正常的肌肉移植进萎缩的肌肉内,首次改善了萎缩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应用肌肉再生来治疗肌肉萎缩的基础。

1975年,罗盖成为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助理教授,开创肌母细胞基因组治疗动物实验。

1978年,罗盖首次发表利用正常“卫星细胞”移植导致肌肉再生的文章。发明了独特的大量培养纯肌母细胞的方法。

1979年,罗盖升任美国田纳西大学(University of Tennessee Memphis)医学院的神经内科和生理学系副教授;2年后,在剧烈竞争下取得终身教授职位。

1988年,罗盖升任美国田纳西大学(University of Tennessee Memphis)医学院神经内科和生理学系正教授。

1990年7月14日,罗盖在《柳叶刀》(Lancet)杂志上发表了世界上第1篇人体肌母细胞移植治疗杜兴氏肌萎缩症(DMD)的论文,成为世界人体细胞移植治疗创始人和人基因治疗创始人。此文的发表比世界上号称“基因治疗之父”的美国病毒基因治疗学家W. French Anderson的工作早2个月,比其发表论文早2年。同年,罗盖开创了用肌母细胞治疗肌肉萎缩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FDA I~ III期临床试验,并获FDA快速通道,及5年收费许可。

1991年,罗盖在美国创办了世界第1个细胞治疗研究基金会(Cell Therapy Research Foundation)。

1992年,罗盖与另几位科学家在世界上共同创办细胞移植协会。

199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制定的细胞标准,与罗盖1990年~1993年期间发表的研究报告一致,沿用至今。

1995年,罗盖开创肌母细胞治疗癌症,并获得原创性发明专利。

1997年5月10日,罗盖受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之邀,在开罗那舍研究院作肌母细胞移植治疗技术的演讲。

1999年9月2日,罗盖受美国白宫邀请,在白宫作有关肌母细胞移植治疗的演讲,被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代表美国政府授予“杰出服务勋章”。同年,罗盖开创了以肌母细胞对心脏病的治疗。

“基因治疗之父”披露新冠病毒源头之系统研究

1999年9月2日,罗盖受美国白宫邀请,在白宫作有关肌母细胞移植治疗的演讲,被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代表美国政府授予“杰出服务勋章”。

2000年12月22日,罗盖在美国华盛顿特区,担任沙特阿拉伯王子Mohammed Ben Hassan AL-Mohammed家属的医学顾问。

2002年3月8日,罗盖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总统之邀,作心脏细胞移植治疗介绍。

2003年1月17日,罗盖与俄罗斯医学科学院主席Leo Bockeria院士合作,在莫斯科进行了世界首两例异体人肌母细胞移植治疗心脏病人的手术。

2003年,罗盖开创人类毛细血管及肌肉同时再生。其成果于2004年发表。

2004年,罗盖开创并发表人肌母细胞治疗II型糖尿病病人,同年也开创了肌母细胞抗衰老及美容。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罗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动员、推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参加国庆观礼等系列庆祝活动,受到时任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应邀参加了国庆招待晚宴。

2010年,罗盖获得中国湖北省武汉东湖高新区“3551人才计划”最高奖励,并于年底落户武汉东湖开发区生物医药园。

2012年,罗盖在66岁时入选第8批中国创业人才项目专家。

4  专利

罗盖教授拥有人类肌母细胞基因治疗平台技术及相关医疗器械等约200多个全球性、包括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原创性发明专利。现将其主要专利列举如下:

1. 美国专利:5,130,14,全球第1个治疗肌肉衰退和虚弱的专利。

2. 中国专利:ZL 95 1 92528.8,治疗哺乳动物疾病的成肌细胞组合物。

3. 国际专利(PCT):WO 96/18303,肌母细胞治疗哺乳动物的疾病。

4. 国际专利(PCT):WO 02/28470 A1,肌性细胞移植导管及方法。

5. 国际专利(PCT):WO 2003/085092 A3,细胞移植用于心脏再生。

6. 国际专利(PCT):WO 2004/014302 A3,肌母细胞移植用于治疗心衰的机制。

7. 国际专利(PCT):WO 2005/020916 A2,肌母细胞治疗患病及虚弱器官。

8. 新加坡专利:99846,产生心肌细胞分化能力的方法。

9. 中国专利:ZL  03  8  19963.7,生物的皮肤修复和增强。

10. 中国香港专利:HK1016897,转导的成肌细胞用于缓减疼痛和治疗行为和知觉异常的应用。

11. 美国专利:US 7,341,719  B1,肌母细胞用于美容治疗。

12. 美国专利:US 6,261,832  B1,自动化细胞生产仪。

13.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10455357.4,通过人成肌细胞移植的疾病预防和缓解。

14. 欧盟专利(EPO)申请号:13187352.3-1402,疾病预防和缓解的人类肌母细胞应用。

15. 美国专利申请号:131968.982,疾病预防和缓解人类肌母细胞应用。

16. 国际专利(PCT)申请号:PCT/IB2020/051964,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和其它病原性瘟疫突袭的药物成分、血清集以及鉴别病毒抗原和有效抗体的方法。

5  主要论文及著作

1. Law, P.K. and H.L. Atwood. Cross-reinnervation of dystrophic mouse muscles. Nature (《自然》杂志), 238:287–288, 1972. (IF 42.3)

2. Law, P.K. et al. Dystrophin production induced by myoblast transfer therapy in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Lancet (《柳叶刀》杂志), 336:114–115, 1990. (IF 39.2)

3. Law, P.K. Myoblast transplantation. Science (《科学》杂志), 257: 1329-30, 1992. (IF 31.4)

4. Law, P.K. Myoblast transfer therapy. Lancet (《柳叶刀》杂志), 341: 247,1993. (IF 39.2)

5. Ye L, Haider H Kh, Tan R, Toh W, Law P K, Tan WB; Su L, Zhang W, Ge R, Zhang Y, Lim YT, Sim EKW. Transplantation of nanoparticle transfected skeletal myoblasts overexpress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165 for cardiac repair. Circulation (《循环》杂志), 2007;116:I113-20. (IF 15.3)

6. Saito, A., Law, P.K., S. Fleischer. 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nervemuscle interaction at the neuromuscular junctions of normal and dystrophic mice in parabiosis.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细胞生物学杂志》),. 75:112a, 1977. (IF 9.9)

7. Ye Lei, Lee KO, Haider Kh H, Law PK, Su L, Deng W, Zhang W, Sim EK. The effect of skeletal myoblast transplantation on hyperglycemia and glucose tolerance in a diabetic mouse model. Diabetes (《糖尿病》杂志), 2006; 55(S1): A616. (IF 8.9)

8. Ye L, Haider H K, Tan R, Su LP, Law P K, Zhang W, Sim E K W. Angiomyogenesis using liposome base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165 transfection with skeletal myoblast for cardiac repair. Biomaterials (《生物材料》杂志), 2008;29:2125-37. (IF 7.9)

9. YeL;LeeKO;SuLP; Toh W C; Haider H K; Law P K;Zhang W; Chan S P;Sim E K W. Skeletal myoblast transplantation for attenuation of hyperglycaemia,hyperinsulinaemia and glucose intolerance in a mouse model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ologia (《糖尿病学》杂志), 2009;52:1925-34. (IF 6.97)

10. Law, P.K., T.G. Goodwin, Q. Fang, V. Duggirala, C. Larkin, J. A. Florendo, D.S. Kirby, M.B. Deering, H.J. Li, M. Chen, T.J. Yoo, J. Cornett, L.M. Li, A. Shirzad, T. Quinley, and R.L. Holcomb.  Feasibility, safety, and efficacy of myoblast transfer therapy on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boys. Cell Transplantation (《细胞移植》杂志), 1: 235–244, 1992. (IF 6.2)

11. Peter K. LAW: System Engineering of EmergentSerum Therapy to Combat COVID-19 and Other Pathogenic Pandemics, OpenJournal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 (《再生医学开放杂志》), Vol.9 (2020), page 8~14.

“基因治疗之父”披露新冠病毒源头之系统研究

【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生命系统工程”】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