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组织起来的力量——烟台市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强村富民

组织起来的力量——烟台市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强村富民

经济导刊编辑部按:10月28-30日,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在烟台召开了“党的领导和乡村振兴”现场研讨会,听取了烟台市推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工作情况和经验介绍。
近年来,烟台市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大力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强化党支部政治引领功能,充分利用合作社联结群众,发展产业优势,通过股份合作、规模经营,建立起集体和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走出一条强村富民的共赢之路。
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是烟台市委立足统筹解决农村支部弱、集体穷、群众散、产业衰等现实问题,将党支部政治优势和合作社经济优势有机结合,主动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革,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而进行的探索和创新。
到会学者指出,烟台市准确地把握了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深刻理解并正确贯彻了党中央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通过思想引导和组织推动,典型起步,带动全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470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呈现出星火燎原、蓬勃发展之势,有效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丰富和发展了“双层经营体系”的内涵,在振兴产业,优化环境、改善乡村治理等各方面都呈现出蓬勃的生机,激发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也成为乡村振兴新的重要抓手。烟台的实践,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体制创新,也应该是其他农村地区可借鉴的样本。
国家的发展赖有真正坚定党的信念、理论,并不懈地身体力行的同志,我们在此向他们致敬。
199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农村体制改革“二次飞跃”的重要思想。十八大以来,中央文件一再强调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农村基层党组织有责任带领农民群众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写入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壮大村集体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引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治本之策,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到会学者指出,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实行双层经营,统分结合,是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业生产力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在这过程中,也出现了乡村基层治理涣散等问题。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农业技术装备条件的进步,国际竞争的压力,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是必然发展趋势,一家一户的生产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更难以实现村民的共同富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集体所有、统分结合”,应该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原则。
烟台的实践,在贯彻农村土地承包制和集体资产确权等改革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各级县乡政府的工作和千百个村庄的合作化实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新型股份合作社以资产为纽带,将集体和农户连接为利益共同体,既坚持了共同富裕的初衷,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新型集体平台不但适合发展规模经济、技术提升,而且适合引进资本,适合融资安排,有效地将集体经济和市场经济对接起来。
烟台在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认真研究总结。本刊拟分期登载“党的领导和乡村振兴”烟台现场研讨会有关材料,供读者参考。】

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发展乡村新型合作经济

林贤(栖霞市蛇窝泊镇东院头村党支部书记)发言:

2013年,东院头村党支部领办成立合作社,组织群众抱团发展苹果产业,取得民富村强、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良好效果。我们村的做法先后被各级媒体宣传报道,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省“干事创业好班子”,合作社获得“中华供销合作总社示范社”、“山东省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合作社”等荣誉称号,并作为全国典型案例进行推广。

一是只有思想重视、根基牢固,才能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

我们村共有319户、852人,常住人口不到600人,44名党员,土地面积近4000亩,老百姓靠种苹果为生。上世纪70-80年代,是有名的先进村,获得过山东省优秀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村里派别林立,党员队伍“一盘散沙”。

为打开工作局面,我首先从理顺关系入手,对村党员干部逐个走访,了解所思所想,对症下药,在沟通中增进了解、取得理解,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

之后,我从加强党性入手,通过开展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生活,外出参观、邀请专家授课等,党员在学习和实践中增强了党性、加深了感情。为了让“两委”和村民有更好的交流学习条件,此后我们筹措资金新建了村级场所,专设了村干部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村民说事室、娱乐室等,统一制作了刊板,做到制度上墙。在此基础上,又在村级场所附近新建了篮球场、文化广场等,为我们下一步更好地组织发动群众奠定了基础。

二是只有凝聚人心、兴办实事,才能夯实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

上任前,村里没有一点水泥路面,“三大堆”到处都是,成了全镇的垫底村,老百姓怨声载道,恨班子不争气,怨党员没骨气。在当时情况下,别说乡村振兴,就连给老百姓办个小事都实现不了,村子一点生机也没有。

2011年9月份,我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从群众最关心的难题入手,整治村基础设施,修路、修桥、清河道、运垃圾、建场所,以及安垃圾箱、配保洁员等,村容村貌、老百姓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伙看到我们是真心为村办事,积极性特别高,能出工的就出工,能出力的就出力,让我们感受到了民心的力量。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如今我们村摆脱了落后的“帽子”,党群干群关系融洽,村子充满勃勃生机,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只有发动群众、规模经营,才能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村容村貌有了改观,如何让村民生活更加富裕,通过多次考察研究,我们认为还是得把老百姓组织起来搞规模化经营、走集体化道路,这样才能将全体村民聚拢在一起,攥紧拳头,形成合力。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主要抓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支部领办合作社。十八大提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镇党委组织我们去枣庄、蓬莱等地参观学习合作社组建、土地流转的经验和做法,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十八大后,我们对成立合作社的事进行了深入讨论,并邀请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院长李中华教授和有关专家,到村举办座谈会并发放调查问卷,征求老百姓意见。

通过入股、置换、租赁三种方式,我们发动了140户,筹集了2200万股,注册成立了栖霞市第一家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入股,就是老百姓以土地入股,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每亩地折价8000元,1元为1股,并且按照这个标准接收现金入股。置换,就是村民之间土地互换,将规划区内的土地流转过来。租赁,就是按照每亩地每年4000元的价格,租赁群众的土地。这个租赁价是比较高的,之所以定得这么高,主要考虑当时每亩地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为了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利益,所以就定了这个最高价。当然,由于前期宣传发动到位,最后租赁的只占到了10%左右。

第二件事,就是建设苹果示范园。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建立一处占地200亩的高标准苹果示范园,选用优质富士品种——矮化自根砧苗木,采取“宽行密植高纺锤”的栽培模式,按照有机产品标准进行管理,实现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水肥一体化和信息化,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增加了苹果的附加值。此外,我们还借助外力,主动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创立了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果创新团队示范基地,通过线上做终端、线下做超市的方式推向市场。2013年示范园建成后,2017年已经挂果,2018年每亩地产量5000斤,每亩收入2万元,净利润1万元。按照每股分红0.5元计算,社员一亩地分红4000元左右。实现了规模经营、优质高效,奠定了发展的根基。在示范园的带动下,老百姓看到了合作社的前途,也坚定了继续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

四是只有带民致富、集体增收,才能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在制定合作社分红政策时,坚持农民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从每年纯利润中,首先提出5%的公积金用于合作社发展和弥补亏损,盈余部分用于二次分红;再提3%的公益金用来做公益事业和职工培训。我们规定,从2019年开始,70周岁以上的社员可以免费进住敬老院,如果土地分红不够住敬老院的标准,合作社就从公益金中给予补助,从而形成土地养老的模式。剩下的92%,我们全部按股进行分配。2018年的年度分红,合作社共分红116万元,其中村集体分红12万元,社员分红104万元,每亩土地分红达到5050元(每亩土地分红4000 元,同时合作社免费提供1050元的肥料)。另外,还优先让社员到示范园务工,按照市场价付劳务费,每天100元左右。农民的收入主要有三块:一是股份分红,前年每股0.3元,去年每股0.5元,今年预计每股能分到1元以上,每亩地仅分红就能拿到8000元;二是务工收入,每年五六千元不成问题;三是公积金盈余再分红,这个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目前我们村集体增收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成立合作社时,将示范园原有土地整理后多出的土地,连同集体的一个水塘、一块荒滩,作为集体股加入合作社,占到16%的股份。二是将村里的一块预留地收回来,发展苹果苗木,每年收入50万元左右。三是前年在村级场所上了12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一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四是为了让老百姓少花钱就能买到好化肥,我花钱把之前村里卖出去的一块地买回来,然后捐给集体,通过村集体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引进一家投资1000万元的生物肥厂,村集体占股10%,也就是100万元。以上这四部分加起来,村集体一年可收入100多万元,大大提高了村里的办事能力。发展集体经济看起来很难,实际上只要有想法,善于学习借鉴、积极探索,就能找到出路。我们村党支部之所以能够领办合作社并取得成功,归根结底在于不等不靠、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下一步,我们打算把村里现有的项目巩固发展好,力争到2020年,把全村可利用土地全部加入合作社,使村民都有工资性收入和分红,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左右。另外,还打算为村集体再上几个项目,这些目标实现后,我们村集体年总收入可达到600万元以上,届时将全面建成小康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使村民全部过上安康美满、幸福富足的生活。

杨建军(蓬莱市南王街道党工委书记)发言:

南王街道共有59个村,2.3万人口,是典型的半城半乡的街道。村型普遍较小,100户以下的就有18个,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级运转难以保障,党支部作用发挥不够突出。今年蓬莱市全域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我们选取了20个村,先行开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占村庄总数的34%。截至目前,入社群众总数949户,平均入社率37%,已开展项目20个,投入资金800多万,产生经营收入200 多万,预计年内村集体平均增收3-5万,社员户均综合收入增加800元。

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乡镇党委在发展集体经济、实现精准脱贫、完善基层治理、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做出新作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就是实现这些要求的必由之路。

政治影响力。

一方面,激发了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前,老百姓认为,村委会主任是“实权派”,而党支部是务虚的,党支部的领导地位被弱化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明确合作社“姓党”,突出了党支部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中的作用,真正把党员和群众组织起来,老百姓认为只有跟党走才有出路、才能致富、才有希望。老百姓变股民以后,觉得合作社的事就是自己的事,集体开会讨论合作社发展,积极参会,踊跃发言,气氛热烈;杏吕村合作社的40多亩桃子熟了,党员自发带头义务采摘、选果,连续15天从凌晨忙到半夜:徐沟村合作社的樱桃和地瓜因天旱面临绝收,党员和群众头顶烈日,自发领着勘探队漫山遍野找水源,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得到了提升。

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合作社模式,促进党建工作又上新台阶。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能够在坚持以往“党员联户”、“三联三诺”等基层党建好做法的基础上,继续注入新内容。我们结合区域化党建工作,试点发展合作联社,开创了“党总支+合作联社十企业+农户”的发展新模式。在联合党总支的辐射带动下,由合作联社统一与企业对接,统一发展规划、种植标准和生产销售,提供了党组织在引领片区集体经济发展方面的有益探索。

经济效益。

一是为党支部带富兴村提供了有力抓手。过去的党支部想干事,但苦于没有思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正好为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支部班子指明了方向。2018年,我们选择了党支部班子坚强有力、书记年富力强的七里庄村,启动合作社试点,当年实现集体增收12万元,社员户均增收2000元,被评为“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示范社”。试点成功后,周边的村书记和群众有些坐不住了,说人家能做我们也能做。为充分调动周边村庄的积极性,我们本着“以点带面、连片打造、扎实推进”的原则,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综合研判,每个片选取1个村作为重点扶持村。同时,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指挥部,设立100万专项发展基金,用于扶持街道层面的15个重点推进村,挂图作战、定期调度、快速推进,辖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已形成燎原之势。

二是为社员群众持续增收提供有益探索。丰产不丰收是群众经常遇到的事情。发展合作社之初,支部和群众也担心产品卖不出去。为了拓展增收渠道,我们引进了电商能人,让合作社产品搭上电商快车,先后邀请CCTV、京东等平台进行网络直销,与斑马会员、淘集集等农村电商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并承办了山东·蓬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品牌产品电商发售仪式,短短5个月,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600万斤,不仅富了村集体和社员,还惠及了周边没入社的群众。另外,我们还鼓励引入专业管理团队帮助社员增收,筑巢引凤。比如,今年七里庄村引入中国非遗葫芦雕刻传承人宋玉良建设葫芦展览馆,发展生态采摘大棚、民俗文化展示和儿童研学基地,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社员通过到合作社务工、发展农家乐,户均增收5000元。

三是村级财务规范化得到了全面加强。以往村级经济基础薄弱,往来账目较少,账务管理不规范。发展合作社以后,蓬莱市专门成立了顾问团,并印发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规范化指导手册、合作社章程模板、支持合作社发展的二十八条措施等,提供了专业化的规范和指导。我们也聘请了第三方,一揽子解决注册、可行性报告和项目运营、账目处理等各环节问题。现在,合作社账目达到专业水平,也促进了农村三资管理规范化。

社会效益。

一方面,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发展合作社以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发展合作社以后,特别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后,我们发现,有三个合作社片区之间的连通道路条件差,不利于合作社的发展。由此,我们实施了辖区三大路段共计3000米的整修改造工程,既打通了连接这三个片区10个合作社的环形发展路线,又方便群众出行、卖果,初步形成了“由点到面”的连片发展模式。

另一方面,村风民风进一步改善。开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村,入社群众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干得热火朝天;村风正了,社会也和谐稳定了,乡村振兴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也就实现了。长期坚持下去,既强化了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又实现了乡村的全面振兴。

迟义江(莱阳市沐浴店镇西石河头村第一书记)发言:

我是烟台市委组织部的一名机关干部。去年2月到西石河头村担任第一书记。

村庄基本情况。

西石河头村是烟台市重点帮扶的贫困村,共有350户、1050 人,土地1800亩。村“两委”成员5人,党员28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33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农业村。通过深入调研走访、思考,我找出庄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四个不强”:

一是党支部组织力不强。村党支部在强村富民、服务群众、村庄治理等工作中找不到有效抓手、有劲使不出,支部工作不能很好融入百姓生产生活,导致在教育引导、组织动员群众方面没有话语权、力不从心。

二是村集体发展能力不强。村干部发展思路不清,畏难发愁,集体多年没有经营性收入,每年只能靠上级拨付的工作经费维持运转,陷入“越穷越愁、越愁越穷”的怪圈。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强。村里仅有一条水泥路,没有路灯,没有活动场所,河道内垃圾成堆,小桥被大水冲毁,严重影响村庄发展和群众生活。

四是群众精气神不强。村里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52%;村中果树老化、管理粗放,一般一亩地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仅够年吃年用;没有集体生活,缺乏文体活动,整个村庄活力不足,暮气沉沉。

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具体做法:

破解“四个不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市推行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体会,这是一条以组织振兴推进产业振兴,进而带动实现人才、文化和生态全面振兴的好路子。实际工作中分“三步走”:

第一步,支部带头,打响发起成立“第一炮”。通过组织村干部学习《塘约道路》和有关政策文件、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2018年4月,达成共识的五位“两委”成员代表村集体,注册成立了振兴果蔬专业合作社。刚开始,大部分村民持观望怀疑态度:合作社能不能挣着钱,村干部会不会把钱装进自己兜里?要打消村民顾虑,只能靠事实说话。我和五位村“两委”成员自掏腰包流转了60亩土地,与相关企业签订合同,统一种植土豆和玉米青储饲料,不到半年便获利10万元。这些收入全部归入村集体,村干部不拿一分钱。这给群众很大教育和触动:合作社能挣钱,村干部不为钱,认同、信任和支持也在他们心中不断加深。

第二步,发动群众,汇聚加快发展“内动力”。为再加一把火、彻底“破坚冰”,村党支部决定为群众办实事和做思想政治工作“双管齐下”。我们村多年来饱受水患,旱时村民要到10里外拉水吃,汛期洪水常进村。经多方协调,请了钻井机进村打井。一口井激活“一池水”。群众看到了党支部真用心、真用力,重新燃起了干事的热情。之后,村里整修浆砌河道时,党员干部组成突击队,群众积极参与,省下20多万元人工费,人心在慢慢向一起聚拢。党员干部按照“双联双诺”分工,到所联系户中了解情况、宣传发动,个别户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直到用真诚和执着打动群众、做通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合作社最终流转土地330亩,全村90%的村民入了社,拉开了规模经营、抱团发展的大框架。

第三步,共建共享,构建强村富民“共同体”。为把产业项目选准建好,确保长远稳定发展,合作社多方考察,最终与烟台市农科院、烟台群樱汇大樱桃专业合作社等合作,建立大樱桃和优质梨种植示范基地。2018年,合作社发展了10亩大樱桃设施栽培和苗木,2019年又发展了50亩大樱桃苗木、270亩优质梨。预计2020年合作社收入将达到50万元左右,2022年梨盛果期时村集体可增加收入100万元左右。入社群众有地租、务工和分红三块收入,每亩土地每年可增收4000元左右。

为强化规范管理,合作社制定了工作章程,健全了组织架构,明确规定收入的10%作为公积金,10%作为公益金,其余80%由村集体和村民按4:6比例分红,并为村里的贫困户设立了看护、锄草等6个公益岗,最大限度保障群众利益、壮大集体经济。

取得的初步成效。

今年以来,我们村先后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示范村”、“烟台市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有关做法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实践证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可以做到“一举四得”:

党支部威信得到增强。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过程中,干部越来越自信,群众越来越相信,干部自信加群众相信,就是党支部的威信。党支部威信上来了,许多问题就下去了。去年下半年,我们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以“零信访”顺利拆除65个违章建筑,清理700多个“四大堆”,这在过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发展活力得到激发。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把群众组织起来、调动起来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土地流转中,许多村民主动砍伐了正在盛果期的苹果树,支持合作社连片经营;有的村民拒绝了种植大户的高价合同,低价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今年天旱,果农自觉排队向村里申请灌溉用水,主动让合作社优先用水。现在全村上下可以说真正拧成了一股绳,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

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群众加入了合作社,看到了希望、有了奔头,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要求,掀起了整治环境、美化村庄的热潮。我们顺势而为,聘请规划设计部门为村里制定了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建成1100平方米的党建文化广场,对村内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种植玉兰、银杏、国槐等绿化苗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文明程度得到提高。合作社有了收入,我们发起成立了爱心餐厅,每天免费为全村贫困户和75岁以上老人提供午餐;定期举办农业、科技、卫生等便民服务,开展文体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生活,提升文明素质。共同劳动、集体生活让村民联系更加紧密、相处更加融洽,两年来全村没有发生一起违法案件和上访事件,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越来越强。

下一步,将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按照“稳中求进”主基调,通过领办合作社不断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通过强化党支部的领导不断做大做强合作社,发展好大樱桃、梨等主导产品,叫响“永思源”品牌,进一步规范合作社管理,让集体和群众双受益、都满意,推动村庄早日实现全面振兴。

宋立元(海阳市二十里店镇邵伯村党支部书记)发言:

邵伯村是海阳十大古村落之一,现有460户、1120人,党员54名,村“两委”成员4人,耕地2520亩,山林4900亩。原来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靠土地发包,美丽乡村建设、道路硬化等都要靠上级扶持、借款垫资;村集体没钱办事,村党支部号召力不强。2019年1月,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组织党员群众抱团发展,目前入社人数1120人,村集体占股49%,社员占股51%,流转土地1300亩,发展“软枣猕猴桃”产业,实现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工作开展情况:

第一,支部引领开启二次创业。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我村老书记宋奎带领社员群众在村南的莲花山种植了几百亩板栗树,让村集体有了收入,也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这是我们村的第一次创业。

去年,烟台市委组织部号召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并组织我到浙江大学进行专题培训,实地参观了浙江余村、鲁家等村庄,我们下决心办合作社,决定再次开发九顶莲花山。我们反复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统一思想,经过一个多月的宣传发动,得到了村民的支持,调整出了莲花山上1300亩土地,解决了土地问题。

为了确定产业项目,我们先后到东北丹东、淄博、博山等地考察,通过反复对比,觉得软枣猕猴桃适合我们这的土壤,收益也可观。我们一期规划,既种植软枣猕猴桃,还设置了育苗区、采摘区,同时还种了新梨7号、软籽石榴、花椒等经济作物,山上还上了光伏项目。目前,已种植猕猴桃400余亩,三年产果后,预计收入4000万元,其中村集体占股49%,拿出35%的收益为村民分红。预计村集体收入能有500多万元,每户可分红3万元左右。

第二,党群齐心共创致富道路。今年我们结合主题党日,组织党员上山栽种梨树,头天喇叭一广播,第二天,全村56名党员,有44人上了山,年龄最大的93 岁;另12名党员因在外无法赶回来,家属主动替着上山劳动。85 岁的老党员宋西仁,去年春天在毓璜顶医院做了大手术,这一天也上了山,叫走都不走;党员宋作柱有事回不来,他的74岁的母亲把患病的老伴锁在家里,也上了山,叫她回去也不回去。这些老人让我非常感动,让我感觉有一股力量在推着我坚持干下去!

去年10月份以来,村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干事创业,义务栽树、修路、立桩,短短两个月,我们开山平地,修了3条盘山路,出动机械200余班次,人工近2000余人次,挖石方6万方,运送土肥30吨,立水泥桩2万余根,架设铁丝线37吨,种植猕猴桃3万余棵、梨1万余棵、石榴3000棵,产业园拔地而起。

在发展产业过程中,积极为本村和周边村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经常性雇工有15人左右,临时性雇工能有70多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干活赚钱。看到他们领到工钱后的笑脸,我们心里也高兴,感觉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第三,长远谋划发展乡村旅游。我们村有500多年的流苏古树,每年来看花的人非常多。我们请济南大学作了乡村旅游规划,一期打造的邵伯党群服务中心,占地1600余平米,也作为游客接待中心。我们已经建了乡村大食堂,正在进行内部装修,既可以接待游客,也为村民提供饭菜,80岁以上没法做饭、行动不便的,由党员轮班上门送饭。我们准备在流苏树附近建村史馆;发展民宿产业,目前已登记空心房屋30余栋,准备成立房屋合作社,力争用3-5年时间打造集特色产业、民俗民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带动周边村抱团发展。

我们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条路走对了。现在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更强了,党员的带头作用更明显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更有奔头了。我村村民祁洪祥写了一首诗:荒山变成金银山,绿水浇出幸福园,支部领办合作社,手握金树摇金钱,小康路上跟党走,日子一步一层天。这首诗写出了邵伯村全体村民的心声,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村一定会越来越好!

【本文原载《经济导刊》2019年第11期】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