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牛戈:看老电影如何诠释冀中抗战的“三通”

 

“三通”,是抗战时的冀中军民在对敌斗争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其内容是为 “天通、地通、院户通”,也称作“房上通、地下通、家家通”。

冀中的“三通”,有一个从斗争中、特别是从失败中逐步完善的过程。因为冀中地区一马平川,没有高山密林可资掩护,在敌强我弱的当年,极利于敌而不利于我,于是便不得不利用地道等与敌周旋。最初的地道只是各家各户用于储存白菜、萝卜的地窖,鬼子来了,才作为藏身之处,俗称“蛤蟆蹲”,既小,而且也哪都不通哪,被敌堵在里面就是一个死。吃了很多亏以后,冀中军民在此基础上开挖了地道。最开始仍然是各家挖各家的,后来便张家挖到赵家,赵家挖到李家,一家一家就挖通了。挖通了的好处是,当敌人封锁了张家的洞口,就可以通过地道转移到李家或赵家或别的谁家的地道中隐蔽或脱逃。冀中军区对此进行了总结,继之推广。这就是地下通。

牛戈:看老电影如何诠释冀中抗战的“三通”

冀中无山,农家的房顶便成了制高点,村落防御作战便少不了要占领高房工事。但村民的房都是独立的,在房顶无法机动兵力,若从这家的房顶到那家的房顶,还必须得从房上下来,穿到那家再上房。这当然十分的不便。后来便根据作战的需要,结合冀中村落民房密集的特点,在高房上预备了可以搭到邻家房顶的梯子,作战需要时,可以直接从这家的房顶踩着梯子到那家的房顶。被总结和推广后,便形成“天通”,也叫“房上通”。

所谓院户通,也有个过程。村落作战时,因为敌强我弱,敌人往往用密集的火力封锁主要的街道、路口,使我难以沿街道机动兵力。可大街上不能通过,也不能老是憋在一家一户等着敌人上门呀!于是便采取掏墙挖洞的办法,打通相邻农家的隔墙,从这一家穿到那一家,从第二家再穿到第三家、第四家,就这样一家一家穿越着转战。后来发现了这个办法好使,便动员全村的百姓事先将相邻各家的院墙开出暗门,平时用农具等杂物掩盖起来,待我部队与敌巷战时,根据需要可以不用走出大门,也能通过暗门很方便地避开敌人的火力封锁,机动兵力。“院户通”便也成了全冀中推而广之的斗争策略之一。

这是人民战争的智慧结晶。也是让敌人逼出来的。

关于这个“三通”,老电影中是有表现的。京剧《平原作战》第三场,李维康扮演的小英有一句台词:“赵排长临走时还说,往后的各村,要房上通、地下通、家家通。”

牛戈:看老电影如何诠释冀中抗战的“三通”

老的军教片《地道战》后半部分,就是反攻黑风口据点前的最后一次村落防御战斗中,有一段旁白:“敌人依靠现代化的武器,我们依靠有高度革命觉悟的人民群众;你发挥你的优势,我发挥我的优势;你有你的一套打法,我有我的一套打法。从屋内到房顶,从地面到地下……”配合这个旁白的,是民兵们从地道中跃出,穿过这家的隔墙暗门到了另一家,又从这一家的房顶,踩着梯子转到了第三家,然后又是第四家、第五家。大概有一分多钟的一个长镜头,很完整地诠释了冀中武装斗争的“三通”。

《小兵张嘎》中也有一处比《地道战》还长的长镜头表现“三通”。罗金保带着想俘虏他却反被他俘虏的嘎子第一次回部队驻地,先是从一家小饭馆的前门进入,穿过后门,扒开一堆苇草和农具掩蔽着的暗门,到了另一家,走过一条狭长的小巷,又从这家的墙角攀上房顶,从房顶又到了第三家,从房顶上下来,这才来到了区队部驻地。“院户通”和“房上通”在这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和《地道战》相比,《小兵张嘎》表现的只有“两通”,即“院户通”和“房上通”,没有“地下通”。这是因为,影片表现的白洋淀地区,水层浅,挖不成地道,故而冀中的“三通”在淀区变成了“两通”。影片这样的处理与史实十分的吻合,由此可见老艺术家独具的匠心。

牛戈:看老电影如何诠释冀中抗战的“三通”

《小兵张嘎》中表现的“两通”这一长镜头没有对白,没有旁白,也没有字幕。影片没有一个字的关于“三通(两通)”的直白说教,纯纯粹粹的电影画面语言,其艺术手法深邃而又含蓄。就像一壶陈年的老酒,喝第一口没什么味,越品才越有味道。

类似这样的表现,《平原游击队》《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等冀中抗战题材的老电影中,也有。

前几年重拍的《双枪李向阳》《小兵张嘎》等电视剧中,当然不会看到这样经典的镜头了。如今这些编导、戏子们,别说艺术的再现了,对于民族的那段历史,对于老一辈艺人那身的功夫,他们能不能看懂都够呛。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