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叶永烈5月13日在上海去世了,缅怀、纪念文章非常之多,几乎都是赞扬,出版界尤甚。正因如此,感到有必要提供点新材料,还原叶永烈一生。
他从写科普短文,到写科幻作品,再到写历史纪实,每一个阶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累计出版作品高达3000多万字,当下罕见。从他个人来说,能如此“功成名就”,不可谓不成功,但作家的作品要经得起更长历史时段的考验、要推动大历史意义上的进步,才是真正值得人民记住的作家。
正是这关键的一点,叶永烈远远没有做到。
他的作品,除了科普作品外,其余都是短暂热闹的投ji之作;他的一生,以反 z、防 z为核心目标,到临死的时候无奈的发现做了一生的无用功。
一、化学专业写科普,奠定一生主要成就
叶永烈1940年出生于温州一个银行家的家庭。他的父亲叶志超于1927年创办的咸孚qian 庄,是温州实力雄厚的m营qian庄。叶志超后来兼任永嘉县银hang行长(温州当时为永嘉县),执温州金融界之牛耳。
叶永烈1958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化学系。
按理,北大化学专业肯定是从事化学相关工作,但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校期间,叶永烈发现科普作品容易发表,于是暑假就创作了十几篇化学小品文,模仿《塑料的一家》这本书,编成一本《碳的一家》寄给少年儿童出版社。没想到仅仅4个月后,这本书就出版了。这给叶永烈极大的鼓舞,开启了他一生的科普写作之路。
随后,出版社正好在编辑《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因为《碳的一家》文笔活泼,还是学生的叶永烈被约稿参加《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的写作,写了163个“为什么”,而整本化学分册也不过175个“为什么”。
写完了化学,叶永烈又被约了天文气象、农业分册的“为什么”,最终在共971个“为什么”中,叶永烈写了326个,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获得稿费1600元之多。《十万个为什么》出版后成为畅销书,在全国青少年受教育比例迅速上升的新中国的环境下,短短的两三年间竟然印行了580多万册。
叶永烈一举成名,那年他才21岁。这套书涉及各种各样的知识,为了写好这些“为什么”,叶永烈查询了很多资料,使他的写作技巧和知识面都得到了迅速提高。由于喜欢写作,他毕业后主动要求到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做导演,一干就是18年。
w g中,《十万个为什么》被打成竭力鼓吹知识万neng论的大du草。单位里的造 f 派贴出的大zi 报《十万零一个为什么——质问叶永烈》,认为这套书是“在知识的幌子下贩卖反 d 黑货”,他被chao家,下放到杭州湾畔的五七gan校种了三年水稻。
1970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三版出版(也叫wg版),增加了符合当时要求的政zhi、军事、体育等内容,8年之内发行量高达3700万册,掀起了少年儿童学习科学知识的新高潮。除第三版外,叶永烈参加了1965年第二版、1980年第四版、2000年第五版、2012年第六版的写作。据编辑部统计,他始终是这5版中写得最多的作者。
在那个讲究政zhi、各类科技人才奇缺的年代,叶永烈发现了科普这个容易取得个人成功、远离政zhi的领域(而没有做一个国家更需要的化学家),用当时批判他的话说叫白专dao路。
甩开政zhi原则做指导的所谓科普,的确容易变成争夺青少年头脑的工具,这本身也是资产阶ji价值观的一部分。
他父亲和哥哥50年代被打成y派,他自己及家庭eg中的经历,牢固奠定了他后面的作品“反z”这一主题。
二、用科幻写伤hen文学
1976年,风云突变。从事科学教育电影拍摄的叶永烈,开始了人生第二阶段的写作,那就是从科普转向了科幻。这次转变,极其自然。
早在1961年,因写作科普作品大受鼓舞,21岁的叶永烈就完了后来让他再次成名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但其主题与时代节拍不合,未能发表。
1980年,这本书出版,是那时第一部出版的科幻小说,发行量300万册,雄踞中国科幻小说发行量第一名。曾风靡全国、拥有1亿用户的手机小灵通,名字就来源于叶永烈的这部科幻小说,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他的作品影响之大。
从1978-1983年的这六年间,叶永烈写了大量科幻作品,“关注科学家个人的悲蹇命运,叩问中国社会的病理。”这些作品一致传达了这样的故事:刚刚研究有成的科学家,莫名遭害,身陷囹圄,妻离子散,或郁郁而终,甚至沦为神秘科研试验品;绝望的科学家子女、学生远窜海角,奔突无路,乃至要随外星人远走天狼星;但外星人觉得地球人太过卑劣,避而不见,只给他们不断放映梦魇般的历史……
这些作品是伤hen文学的一种,只是借助了科幻小说这个外壳罢了。
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科幻作品获得了写作空间,反思那个刚刚过去的岁月具有天然的政zhi正确性。用科幻作品的方式,可以获得其他形式作品不具备的表达空间,而且形式新颖。
1983年下半年,全国开展清除精shen污染yun动。精shen污染的实质是散布形形se色的资产阶ji和其他剥削阶ji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d领dao的不信任情绪。
钱学森10月31日在中国科协的讲话,将“清除精shen污染”yun动的矛头毫不留情地指向科幻小说:“有些人打着‘科普创作’‘科幻小说’的招牌,贩卖一些资产阶ji、封建主义的破烂,因为它的影响面宽,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叶永烈的作品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以他的《黑影》为首的作品都遭到了批判。
1983年11月,北京香山科幻小说座谈会上,叶永烈只好宣布封笔,永不再写科幻。用叶永烈自己的话说,封笔改写其他领域,是“胜利大逃亡”。相比其余形式的伤hen文学作品,科幻这种形式的伤hen作品是第一批结束chun天的。除了伤hen文学本身的短视、局限性,科幻作品也缺乏足够读者和阅读氛围。
今天,除了科幻界、出版界和曾读过他作品的读者,已没有多少人知道叶永烈的这段经历。从这次悼念文章来看,提到他科幻作品的都已不多。与放在书店众多的科幻作品相比,叶永烈“祖师爷”级的作品已过时太久,除供给极少数单位研究、个人怀旧之外,已无法吸引多少新读者。
这一时期的叶永烈敏锐捕捉到了时代方向的转变,运用自己的专长主动、自觉地开辟了新的反z形式。
随着环境变化,这类科幻作品已没有存在条件,也不是表达政zhi观念最好、最直接的载体。
因此,叶永烈再次果断转型,开始了人生第三个、也是持续余生的写作方向,这就政zhi纪实文学。
三、重大题材作品
2011年,凤凰wei视栏目采访了叶永烈,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乌云压城城欲摧,那种批判的气氛让我觉得很不公平,我想在思想上寻找“z”的根源……从那时开始完全转向纪实文学,转向大规模的采访,找了很多重量级的政zhi人物,写了很多当代中国重大政zhi题材的长篇。”
在思想上寻找z的根源——叶永烈在1983年之后全部写作,在前一个时期的基础上,更清晰明朗地贯穿着这条主线。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主题。
《“***”兴亡》是叶永烈后半生花费心血最多的一部著作。2012年,他在该书的增订版前言中写道:
一是让年轻的80后、90后读者,了解那段岁月的真实历史。随着时光的流逝,如今很多年轻人连“***”是哪四个人都说不上,更谈不上汲取什么沉痛教训了。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让历史告诉未来,可以防止“z”的顽症卷土重来。
二是近年来沉渣泛起,为“***”f 案者借助网络推波助澜。
这段话再清晰不过地表明了叶永烈的写作的目的,也看出了他对现实的担忧。他的作品,要争duo青年,要“以史为鉴,让历史告诉未来,可以防止z的顽症卷土重来。”可事实上有没有达到目的呢?
恰好,ff日记所引发的思chao涌动,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80、90、00后担任了对ff的主gong手,对ff一再举起的“极 z”罪名,青年们毫不避讳地照单全收,不能不让人深思。
叶永烈下半生写下的3000万字,也没能预防ff微博下的“极 z”的暴风雨。
他去世之前,一定看到了这一点。
闭上眼睛的时候,不知道他对此作何感想?
四、结语
叶永烈去世后,悼念他的文章中,他最被认可的身份是科普作家,最被肯定的成绩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
尽管如此,由于政zhi才是社会社会各种问题的集中,政zhi类作品的影响才是最大的。
曾经年届40的叶永烈投入了政zhi类作品的写作,他的《“***”兴亡》甚至是这类选题中唯一可以出版的作品,可见其影响力。因此,他终生的写作,主要是反 z 防 z。
叶永烈1981年出版的科幻作品《黑影》内容提要上有这么一句话:本书着力写人物的命运,揭示了“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的主题。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叶永烈。
红色小兵
2020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