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徐小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防止“大拆大建”

 1.webp (25).jpg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很好的理念和决策,但从我国城镇化的经验来看,不得不让人担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最终会给我们呈现一个什么样的“乡村”,毕竟我们都目睹了诸多好理念好政策的实施最后却变成了另外一番景象。
 
让好理念好政策“落地”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我国的城镇化是需要反思的,虽然不能完全说是失败的,但至少是留下了许多遗憾的。房地产的无序过度开发,城市的规划设计缺乏人文关怀,形成了诸多“城市病”,今天呈现出的城市有多少是生态宜居的,有多少是各具特色的,有多少是美丽的……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大拆大建,把原本应该保留的有价值的建筑也拆掉了,拆走的不仅仅是建筑,还有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沉甸的文明……而这一切,都是不可再生和复制的。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认识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重要性,许多地方都提出要打造怎样怎样的城市、小镇、乡村,但当完成了建筑再造后才发现这是“没有生命力和灵魂的地方”,可谓“鬼城鬼村”,因为它没有经过人与环境的共生过程,缺乏人间烟火,文化和文明是需要经过人与环境漫长的共生过程才能产生的,不是短时间内能够人为“打造”的。所以,无论是城市的城镇化还是农村的城镇化,都必须是基于原本的人与环境共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吸取城市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防止“大拆大建”,演变成另一场“房地产运动”,要注重村落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的保留。
 
在城镇化这件事上,不妨借鉴19世纪伟大的城市学家、都市农业理论的奠基人物之一的英国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他于1898年出版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未来田园城市,针对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是生态健康、有生活气息和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城市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保留地带围绕,市民可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供应和较方便地亲近乡村自然空间。该理论破解了当时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环境污染、农业衰退、乡村空心化问题等问题,改变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单向流动为两向流动,使城市变得更优美、乡村变得更文明,被誉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万能钥匙。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对于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同样适用,乡村振兴需要体系思维,首先要明确乡村需要振兴的是什么。我认为,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振兴,而且要把城市的现代文明引入农村,提升农村的发展水平和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养,建设一种把乡村美好环境与城市现代文明和谐结合起来的未来美丽文明乡村。它应该是这样的一幅景象:这里既有自然美丽的田园风光,也有便捷的交通和现代化的公共设施,既有文明的乡村人,也有充满烟火气息的乡情……
 
扫清认知障碍后需要思考的是怎样实现乡村振兴,怎么完成从认知到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应该说我国当今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经历过,但不同的是我们的纠错速度和能力还需要提升,不仅要纠错思想认识,提升执行力,还有有制度设计,制约住“人”和“事”,防止偏离目标要求,确保好理念好政策落地。所以现阶段在没有真正理解乡村振兴的内容和进行相关科学规划设计的情况下并不提倡盲目着手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设。社会治理是一场马拉松,先要想好“怎么科学的跑”再跑,而不是“还没想好怎么跑就跑”亦或“边想边跑,边跑边想”,防止社会资源的浪费,防止留下太多的遗憾。目前应该抓紧的是乡村振兴方案的研究,政府应利用公共权力,把官学产研金等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行深度联合研究,科学规划设计乡村振兴的内容和方案。
 
(作者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转编自“人民网”)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