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左一)与斯诺
在《西行漫记》(又译作《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这样描写毛泽东同志给他留下的印象:“他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博览群书,在哲学和历史方面造诣很深。他擅长演讲,记忆力超常,且专心致志。他的写作功底深厚,虽然毫不在意生活琐事和外形,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精益求精。”
这段话写得非常精到,既描绘出毛泽东同志过人的才华和天赋,又展现出他“事无巨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风格。
实际上,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其它出色的领导者和带头人。换句话说,要想干成事业,就不能养尊处优、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就没有省心一说。
共产党员中有一大批用心干事、用心谋事的人。他们的风范塑造了共产党的性格和作风。
刘伯承元帅被誉为“军神”。毛主席评价他是“一条龙下凡”;朱德元帅称他“古名将风”,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陈毅元帅赞誉他“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
据刘帅身边的工作人员讲,他平日除了散散步,最大的享受就是用心读书、用心思考问题。他喜欢研究军事地图,对地形的熟悉程度达到了了如指掌的地步。
抗日战争期间,有一次部队到太行山区一个村庄设伏,刘帅在村头查看了地形,立马问到,这里应该有一条公路,现在怎么没有了?后经了解,果不其然。
刘伯承(右三)、邓小平(左三)等在河北涉县合影
刘帅还根据长期的实践和学习,总结出“五行”说。即任务、我情、敌情、时间、地形五方面要素,有名言“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他是围城打援的专家,非常善于创造伏击战。对于伏击战,他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
比如,同样是伏击敌人,不但从前面、侧面和背面伏击,效果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一战允许的伏击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每一次战役、每一场战斗,他都会详细地谋划好细节。
他说,每次大战前,不仅要费心考虑如何减少我军伤亡,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努力减少敌军的伤亡。这一点让人深深震撼!
在刘帅看来,敌军的士兵也都来自老百姓,一个士兵背后就是一个家庭,所以既要尽可能少付出代价取得胜利,又要尽量减少敌人的伤亡、减少老百姓的痛苦。用心之深、用心之细、用心之巧,令人叹服。
还有一位被誉为“战神”的将军就是粟裕大将。粟裕将军同样是一个做事、谋事极为用心的人。他考虑一切问题都是从打仗出发,脑子里全是关于如何打仗的思考。
粟裕在学习
粟将军最大的爱好也是搜集、研究军事地图。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从打仗的角度去观察地形。
例如,他常常会说这条街道应该在什么位置设防、兵力该如何分配部署。据说有一次他和夫人出去旅游,看到街头有一家咖啡厅,他立马兴奋地说到,“这个咖啡厅不错!”夫人觉得非常好奇,什么时候粟裕同志有了生活情趣了,于是就问他怎么不错。
粟裕将军回答说,如果在这家咖啡厅的位置架一挺机关枪,就能有效的控制住周边区域。
在粟裕将军70多岁的时候,他依然按照部队条例规定,把衬衣扎在裤腰里。晚上睡觉的时候,把衬衣、裤子、腰带、鞋子整整齐齐地放在特定的地方。他说,这样一来,一旦夜里有情况又不能开灯,摸黑就能把衣服摸到。这个故事,闻者莫不动容。
这两个例子都给人很深的启示。即使像刘伯承元帅和粟裕大将这样很有天赋的人,也需要倾尽精力谋事、干事,何况是天赋一般的人呢?
所以,不要过分看重自己的高智商,也不要过分依赖自己过人的才华。没有用心于事、甚至沉浸于事业中的状态,想干得出类拔萃,是不可能的。
现在很多企业都把职业精神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通俗地理解,职业精神就是选择钟爱自己的职业,干什么吆喝什么、干什么琢磨什么、干什么精通什么,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去浇灌职业之花,最终把一份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职业,变成一份不仅解决人的生活之需,而且给人精神慰藉和寄托的事业。
应该说,如果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已经属于难能可贵的了。但是,与刘帅、粟将军这样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境界比起来,还少了一点什么。这就是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使得他们用心于事,总有一种激情、总有一种动力、总有一种快乐。
古人说,志不高者智不达。不用心,干不成事业;没有志,心力得不到充分激发。莫把工作当做一种应付的差事,莫把工作当做一种混饭吃的买卖,莫把工作当成谋一官半职的工具。如果你选择用心干事、用心谋事,那么你将收获事业的进步,心力的发达、精神的享受!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来源:前线客户端,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