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为什么《金刚川》被骂惨?因为它同时侮辱了志愿军和美军的智商



电影《金刚川》上映第一天就只获得了评分6.9,更可怕的是随着观影人数的增加,网络评论越来越低,高开低走的趋势明显。有些人从电影的叙述方式入手,觉得这部电影缺乏主旋律,导演的“屁股坐得有点歪”;也有人从电影内容入手,觉得故事根本没有讲好,背景选择,人物塑造都有问题,真是可惜了这个题材。
 
相信很多人看了这个电影之后,都觉得有点不对劲,这种不对劲并不是对这段历史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感到被导演侮辱了智商。一部电影好不好,内在的逻辑一定要自洽,如果超越观影人的智商会赢得一片欢呼,如果还没有观众智商高,只能是一片骂声。
 
比如志愿军作为一支轻装备的部队,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桥完全架好了才能过去呢?桥是死的,人是活的。桥被炸断了,放上一根长横木也能过去。相信很多人知道飞度泸定桥,战士们几根铁链都能过去,这不是靠的是人的意志和智慧吗。轻步兵完全也是有能力泅渡或者船渡的,如果担心敌人的轰炸机,大可以晚上渡河。关闭所有灯光,轰炸机就是瞎子。一晚上的时间,哪怕是断桥也能过去一个师。还有里面的防空炮不仅是摆设,而且连转移阵地都不懂。
 
电影中的美军也是智商捉急,轰炸机上的美军,好像是在演戏,炸弹该扔不扔,不该扔瞎扔。大部队过河的时候,为什么不扔燃烧弹?难道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忽然弹药短缺了?在电影中,似乎志愿军和联合国军都是智商下线一样,简直看得人目瞪口呆。
 
 
真实的战争史实,远远不是电影中呈现的。无论是敌我,都是在斗智斗勇。敌人不是弱鸡,我们面对的是当时最强大的敌人。我们在装备上处于绝对的劣势,需要的是高超的智慧,才能战胜对手。
 
真实的战役中,志愿军修建金刚川大桥的目的在于汽车和重炮通过。因为汽车和重炮对桥的通过性要求很高,所以一定要等到桥修好。修建的过程更是堪称一场智慧和勇气的碰撞。那时候我们没有制空权,敌人的轰炸机对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对付轰炸机,志愿军战士在整个战场建立了多层次的观察哨。无论哪个方位的观察哨发现了敌机,都会将信息层层传导,让暴露的部队及时做好防护。
 
 
在修建大桥这样的重要目标时,不可能不知道敌人会重点轰炸。除了观察哨外,防空洞是一定要先修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修建了震惊世界的坑道,土方量堪比长城。利用坑道掩护,避免敌机轰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电影中竟然把我们描述为躲到树林里去硬挨燃烧弹,不知道是小看了现代炸弹的威力,还是侮辱我们战士的智慧。
 
为了修建金刚川大桥,志愿军战士在上游伐木,让木头顺着河流运到架桥处,用这样的方法来迷惑敌人。美军的燃烧弹之所以可怕,它通常可以整个山头,让大桥等目标清晰地显露出来。为了掩护大桥,战士们白天会把桥板拆掉,晚上再装回去,让敌人在飞机上看不到,和美军飞行员玩起了捉迷藏。在流速较缓的地区,还把桥修到了水面下,成为“水下大桥”。真正的金刚川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过程,勇气与智慧贯穿始终。也正是我们层出不穷的智慧,才能最终以弱胜强!
 
 
反观电影中,将真实的历史完全抛开,去编造故事,而且编造得很假。步兵靠滑轮都能渡过的金刚川,非要跑到桥上去挨炸,这种强行煽情,不仅有违历史,更让人质疑是不是我们的战斗智慧这么低,是不是有很多无谓的牺牲。西方喜欢宣传我们搞人海战术,结果我们有些文艺工作者自己就信了,还做成电影拍出来,难道就不去多研究下真正的历史吗?
 
 
如今年轻一代的导演们,已经没有了宏大的历史胸怀,总是热衷于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本国的历史,以为这就叫做客观。所谓的纪律就是没人喜欢的主旋律,只有美国式的兵痞才是英雄,满满的都是好莱坞的套路。在这部电影中,观众看到的仿佛不是1953年的威武之师,而是1935年。怎么可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强行煽情,不过是徒增笑耳。多好的题材,真是痛心啊!
 

相关阅读:
 
《金刚川》风评差,全怪管虎屁股歪?
文章来源:柳腰lens(ID:lylens)
作者:柳腰
 

 


昨天电影《金刚川》开画,单日就喜提了“票房破亿”的热搜。
 
但和票房长虹相比,影片评分背道而驰…
 
豆瓣电影6.9的评分下夹杂不少差评,似乎,实力班底和超高票房并没有证明这部电影的价值!
 
究竟,是谁的锅?
 
1
 
由于拍摄时间紧张,《金刚川》是由管虎、郭帆、路阳三位知名导演联合执导的。
 
而上映前,《金刚川》就已经在微博、朋友圈等各大社交平台刷屏了。
 
 
观众之所以这么期待,不仅是因为它的明星阵容、主创排面、画面规格,更是因为它的叙事背景——抗美援朝战争。
 
那群“最可爱的人”身上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可讲,
 
《上甘岭》《奇袭》《英雄儿女》哪一部没让老一辈看的涕泗横流?
 
 
本以为在这样的基础上,《金刚川》必然能成为今年的王炸。
 
没想到这才刚上映一天,电影的豆瓣评分已经下滑到了6.9。
 
更意想不到的是,针对电影的吐槽才刚开始,导演管虎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10月21日晚,电影《金刚川》举办“特别放映”,同步发布的还有影片主题曲《英雄赞歌》的MV,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的对白穿插其中。
 
切到管虎的画面时,有网友发现了亮点:
 
一部讲述抗美援朝的爱国影片,导演却戴了顶“美国海军”的帽子。
 
此外,管虎在瞻仰志愿军烈士墓时还双手后背。
 
这下很多网友们不干了,他们都觉得管虎就是故意挑衅、亵渎烈士。
 
尽管看过的观众一再表示,吴京演绎下的关磊太催泪,张译饰演的张飞,绝不负当阳桥头、横矛立马的猛将之名,也挡不住他们给这部电影打低分。
 
究其根本,借着这股主旋律东风的《金刚川》依旧不合格!
 
2
 
这部《金刚川》的失败,由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想象”开始…
 
《金刚川》讲述了志愿军在转折性的金城战役前夕,渡过金刚川的始末。他们既要准时渡过金刚川向战役前线进发,又要抵挡住美军轰炸机的攻击,可谓是艰难的一战。
 
志愿军们从一次次造桥,保桥到最后会用血肉之桥完成任务,构成了影片主要剧情。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故事有所不同…
 
志愿军渡过金刚川和之后的金城战役,其实相差好几个月,战略地图也对不上。
 
故事原型取材自发生在1953年5月20日工兵连连长张振智在金刚川英勇架桥的事迹。
 
但电影为了紧扣朝鲜战争最后的转折性战役——金城战役,把叙事时间设定在1953年7月12日,也就是说,影片中渡过金刚川的第二天,金城战役就爆发了。
 
然而实际地图上,当年的渡过金刚川的地点,和金城战役地点还有不小的距离…
 
可以确定是:
 
这则“造桥保桥”的血战故事,只是部分取材历史,编导加工后的产物!
 
如果说为了剧情改编历史,无可厚非…
 
那么整部电影在艺术处理的时候,可真的要超脱出历史,创造理想化的战争片了。
 
在很多史料里,我们都能看到当年共和国建立不久,本就积贫积弱的情况下,年轻的志愿兵们并没有特别精致的军装,甚至连身材和体魄都不能和如今相比…
 
但就是这样的条件下,当年奋战前线的英烈才更显英勇无畏!
 
然而,电影《金刚川》的人物造型在我看来,颇有为了视觉上好看,而做的部分美化…
 
最后还有最被观众吐槽的“三条叙事时间线”。
 
用不同角色,不同视角讲述同一场战斗,之前诺兰就在《敦刻尔克》中使用过这个手法。
 
只是在《金刚川》中观众看到了大量相同的镜头,反复被用了三次,你也可以理解为多线叙事,但这样毫不改变的使用重复镜头,是否也是强撑篇幅呢?
 
总之,从故事本身到讲故事的方式,《金刚川》都距离优秀作品差得远…
 
3
 
电影《金刚川》从立项到开拍仅仅只有三个月时间,仓促上马的确是不足的原因之一。
 
幺姐觉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如今的导演似乎总想打破传统主旋律风格,表现主旋律内涵的同时,又想在商业上有所斩获。
 
多少有些“贪心”的成分!
 
比如为了凸显战争残酷,《金刚川》中出现了不少血腥的镜头。
 
只是相比直白的用血腥来“吓唬”观众,难道就没有更艺术化的方式,来展现战争的残酷么?
 
比如为了调和战争对抗的你死我活,又把美军士兵塑造的模棱两可。
 
难道,就不怕又被人抓着“屁股歪不歪”的问题不放么?
 
什么都想占,又什么都没做好!
 
电影《金刚川》之于导演管虎、郭帆或许并不合适!
 
他们都是成功的商业片导演,但在表达传统主旋律时,似乎并不擅长,也并不乐于去书写这种“命题作文”式的电影作品,说是应付也毫不过分。
 
一边想摆脱传统主旋律,一边想拍出商业质感,最后成了两不像的产物…
 
同样是前几天,有几个画面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
 
10月2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开始前,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入场在入场的十多分钟期间,现场全体起立鼓掌向英雄老兵致敬。
 
相比被影视化改编的故事,赚取亿万票房…
 
这些真正的历史经历者们,或许值得后人们尊敬、纪念并铭记!
 
来源: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