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六万水:只买美债不买国债的央行法经不起质疑

1.webp (52).jpg 

                     
《人民银行法》终于要修改了,很可惜,据说新的《人民银行法》仍旧不允许人民银行直接购买国债。央行能不能直接购买国债,或者说央行最终有没有购买国债并不是一件小事,这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数以万亿计,甚至数十万亿计的铸币税流失的问题。这也不仅仅是少数货币学者们理念、门派争论的问题,此法律事关重大,关系到国家金融前程与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福利,笔者呼吁更多的财税、财政、金融、历史以及会计学者参与讨论。
 
一部草草修订的法律若经不起历史的考验,将会被后世子孙嘲笑。一部历史虚无主义的法律对不住冒着生命的危险,为共和国建立起红色金融事业的先贤们。一部经不起质疑的法律,将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统一、复兴的拦路石。
 

央行购买国债就是征收铸币税

 
翻开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人民银行总共持有中央政府国债不过15250亿元,也可以认为国家这么多年来仅征收15250亿元的铸币税。这15250亿元按照一般的债务理论要还给央行,在实践上却不用还给央行。首先,中央政府如果还了这1.5万亿给央行,将会导致整个经济社会连锁收缩反应,根据一般的货币乘数规律,将会导致社会上减少约10万亿元的资金量。这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导致通货紧缩,轻则经济萧条,严重的情况还会导致经济衰退。所以说,这中央政府借央行的钱,没有必要还!
 
其次,中央政府财政部支付给央行的利息,央行还是上交给财政部,总之是将利息从左口袋移到右口袋。所以说,在实践中,不仅本金不用还,其实利息都不用付。不管央行是直接或间接购买国债,都相当于直接印钱。
 
   不仅是中国政府借央行的钱不用还。美国政府借美联储的钱,欧洲各国政府借欧洲央行的钱,日本政府借日本央行的钱,这些政府借本国央行的钱,都是越借越多,都没有还,也没必要还。这就是主权国家的货币主权,这是一个独立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货币主权。一个国家的货币主权体现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无直接成本的印钞,来解决发生的重大经济社会危机。当然,不印钱,或者完全靠印钱,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央行只能解决部分经济问题。
 
央行购买国债的操作还有一个经济规律支撑:随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社会需要的货币越来越多,就需要增发更多的货币。央行增加印钱给财政部使用,通过政府支出,向社会释放更多的货币,刚好满足社会增发货币的需求。只要控制合适的货币增长量,老百姓根本不会感觉到这是一种税收负担,而对于国家来说,则是获得了财政税收,这就是信用货币本位下的铸币税税收。美国货币学家弗里德曼认为发达国家的货币年均增长率为3%左右,才可以避免通货紧缩。当今的发达国家普遍征收铸币税。美国不仅在国内征收,还在全世界征收,这就是所谓的美元霸权。
 
那种认为中国已经货币超发,央行不需要再印钱,只需要调节资金利率就可以保证经济正常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正如物理上没有永动机一样,社会上的钱也不能无限次循环。美国央行2001年至2007年进行过一场不增发基础货币,仅调节货币利率的失败实验。当时,美国房地产市场上升,社会上缺钱,怎么办?不能印,只能搞“ABS,MBS”(贷款资产债券化)来增加货币流通速度。据报道,某金融公司也是通过将小额贷款打包出售的方式做大规模,如果按照这个模式,不仅是不需要商业银行,连中央银行都不用增发基础货币了。商业银行缺少货币,将商业贷款打包卖给投资者,不需要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问题是,资本是贪婪的,是无视风险的,美国的利率主义最终以次贷危机爆发而彻底失败,最后还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印钱解决问题。
 
思想家马克思则认为,一个国家国债越多,国家的社会财富与公民福利会越高。马克思的观点已经在日本得到证实,日本央行购买了539万亿日元(约合33.8万亿元)的国债,同时,日本的基础设施完善度(如高铁密度),公民的教育、医疗福利程度确实是主要欧美发达国家不能比拟的。
 
2019年日本经济规模约为中国的35.4%,而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已经超过中国央行的规模,日本央行资产约为44.2万亿元,中国央行资产增长缓慢,仅在36、37万亿元之间徘徊。笔者并没有要求央行短期大规模扩表,只是强调,央行绝对没有超发货币。持“货币超发论”者需要用真实数据来证明其观点。必须承认,日本是将铸币税用得比较好的一个国家,首先增发货币时物价没有暴涨,其次增发的货币都是用于国民福利,与美国印钱主要用于军费支出完全不一样。
 

央行购买国债不应被妖魔化为“财政赤字货币化”

 
“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一个专业术语,本来不存在褒贬的含义,但是现在已经被理解成,财政支出不足时靠中央银行印钱兜底的贬义词,给人一种毫无责任心、蔑视财政纪律、滥发货币的印象。这是一种偏见与误解。
 
央行购买财政部发行的国债,不应沦为财政部门的附属机构,也不应为财政赤字兜底。央行购买国债的出发点是避免铸币税流失,是一种为国聚财的思想。央行购买国债不必模仿欧美那样短期大幅扩张资产负债表,那会严重透支本国的货币信用力。铸币税征收的规模应遵循经济规律,每年铸币税收规模只能占全部19万亿元财政收入中的一小部分。除非战争或灾难将全社会的生产力摧毁,政府收不上任何税收时,政府的财政收入只能靠印钱,才会出现滥印货币的下策。那往往是极端情况,而且那种情形下的政府印钱,是形势恶性发展的结果。没有一个政府会无缘无故滥发钞票,导致社会动荡。
 
那种认为只要央行购买国债就是在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因而拒绝央行购买国债的观点是错误的。如果认为央行购买国债就是在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是在 “助纣为虐”。那么,央行用持有的美元购买美国国债1.1万亿美元,远超1.5万亿元国债,那是不是认为中国央行替美国财政赤字货币化买单呢?或者说,我们宁愿替美国财政赤字货币化,化解美国次贷危机,也不愿意本国央行为本国财政赤字货币化出力呢?某些经济学者拒绝央行购买国债的逻辑是不能成立的。
 
只要控制购债规模,通胀的风险完全可以有效把控。实践证明,当前发达国家央行普遍购买本国国债,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通货膨胀,相反,日本还因此摆脱了二十年的物价下跌。我国1993年后实行外汇占款被动发行货币的操作,央行不购卖国债,其间出现数次外汇增长过快,导致物价过快上涨的情形,央行采取有力措施才得以控制。就算不征收铸币税,将铸币税让度别国,只要市场上货币增长过快,物价同样会过快上涨。
 
当代经济学者普遍认同政府适当的财政赤字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财政盈余并不利于经济发展。财政不足的部分可以向个人、商业组织或者外国投资者借,另一个选择是向本国央行借。笔者认为,财政、金融的专家学者可以坐下来商讨,根据宏观经济发展情况,财政每年可以向央行“借“多少钱,这个比例是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全额买单。另一方面也不能因噎废食,杞人忧天,以担心出现剧烈的通胀为借口,将央行向中央政府新增货币发行,妖魔化为货币超发与财政赤字货币化,因而拒绝购买国债。
 
央行购买国债属于货币发行中的财政发行方式。这种货币发行方式应该逐渐成为我国央行基础货币发行的主要方式。随着我国外汇储备在2014年5月达到历史的最高值272998亿元之后,外汇储备逐步下降,外汇占款发行新增基础货币已经成为历史。从2014年到2020年的六年多时间,央行向商业银行发行约10万亿元的再贷款。这种货币发行方式,是西方金融学教材推崇的方式,但是这种所谓的市场化的货币发行方式,也是有弊端的。最大的弊端是铸币税的流失。其次,央行向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追求商业短期利益,都是向有利可图的项目放贷。当前一线城市的房价都有香港化的趋势,这其中商业银行向房产交易过度的放贷也是导致高房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修订后的《人民银行法》允许央行直接购买国债,将会对我国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西方现代金融鼻祖的英国,其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不足5%,95%的资产都是英国国债。历史已经证明,只要市场上资金充裕,并不需要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也不会导致商业银行经营困难。我国2004年至2013年间,外汇占款持续上升,也不需要央行向商业银行贷款,市场流动性仍充裕。在保持市场流动性良好的条件,逐步将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换成央行对中央政府贷款。也就是说将央行借给商业银行的12万亿元,逐步收回贷款,将这12万亿借给中央政府。这些钱中央政府支出之后,还是会进入商业银行的账户,但是政府因此得到税收。这种操作相对复杂,这需要审慎操作,但这可以少增发货币,减少物价上涨的风险,让货币超发论失去市场。法律允许央行借钱给政府,央行将借给商业银行的钱,到期后收回,重新借给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得到这12万亿元的使用。可以想象,中央政府利用好这12万亿铸币税将可以完成中华民族的多少壮举呀,我们的基础设施,社会福利,综合国力都可以踏上一个新台阶。如果央行资产规模再稳步扩张,整个社会经济活力将会大放异彩!
 
央行独立是一个伪命题
 
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央行制度,应突破西方货币金融学教材的理论局限。何况当今西方各国的中央银行实践均已超出其货币金融学教材,中国更不应局限于西方货币金融学教材。西方金融学教材提出央行要保持“独立性”,有其苦衷。2015年美国央行行长伯南克在给华盛顿大学学生的讲座中详细解释:美国央行的独立性主要是防范总统换届选举时,在任总统利用货币政策影响选举结果,而在平时的政策决策中,并不存在所谓的独立性。本次应对新冠疫情,美国两党、两院制定的货币政策,美联储是坚定执行的。
 
我国不存在美国两党轮换的政治游戏,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央行独立性。就算是西方的政治体制下,中央银行高喊所谓的“独立性”,西方国家央行也在大量购买国债,来解决本国的经济发展问题。
 
为了强调独立性既不购买国债,也不积极主动扩张资产规模与宏观经济发展保持一致,这令人失望至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应该保持中高速发展速度,经济发展增速要远高于西方国家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那么,相应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基础货币增发速度)要相应高于西方国家。当前,某些经济学者认为,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与西方发达国家增长幅度大致相等是正常的。对此,笔者并不能认同,我国近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人类历史空前的,但是央行印钱速度却与停滞的西方国家央行一致,这是让人感到疑惑的。央行是为经济舔砖加瓦的,不应与整个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独立开来。当前宏观经济出现的一些问题,民营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暴雷,国有企业债券违约,这些问题的大规模出现,固然有企业自身的经营问题,但是与宏观货币政策就没有一丝关系吗?当新冠疫情刚退,经济需要添薪加火的时候,强调央行独立性是不应该的。
 
中央提出,党领导一切,那么党领导和指导金融改革是不容质疑的。在新冠疫情全球流行,以及美国加大对我国全方位遏制的背景下,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启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特别是,国内大循环的发展必须靠自主印钞,靠央行购买国债来推动国内大循环的发展,而不应依靠西方国家货币量化宽松后的天量资金进入国内收购我国优质资产、优质股权和债权来推动我国经济向前发展。新形势下,更需要央行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让经济重新进入中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总  结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中华民族统一、复兴正进入到关键时期。回顾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中华民族的前进离不开金融思想的进步,金融力量的帮助。近代以来,北伐胜利,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以及建国七十一年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功,都是因为掌握货币主权,根据需要自主发行货币才取得胜利。在祖国统一的关键时刻,我们不需要依靠外国银行融资,我们有自己的央行,我们不应自废武功。
 
强烈建议,新修订的《人民银行法》允许央行直接购买国债。实践证明,仅仅允许央行间接购买国债,央行买不到,必须是直接购买。而且间接、直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央行持有国债,国家得到铸币税收入。美国央行持有美债28.2万亿元,欧洲央行持有欧债30万亿元,英国央行持有英债6.45万亿元,占资产比例95%,日本央行持有日本国债33.8万亿元。我国央行仅持有1.5万亿元国债,占资产比例不足5%。央行购买国债,支持国家建设与发展,大有可为。
 
如果新版《人民银行法》仍坚持不准央行直接购买国债,也请加上:央行不准购买他国国债。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