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中国经济发展总体世界第二、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的今天,却出现了“生不起孩子、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养不起老”等一些社会性问题?问题出在哪?问题在于不平衡、差距悬殊上。
以教育为例,发展民办学校,民办学校办成“贵族学校”,吸引聚集了大批优质教师等资源,进学校上学的大都是“贵族子弟”,造成公办学校的优质资源被挖空。公办学校教师待遇比民办学校待遇低,没有更多的手段激励教师,干好干坏一个样,教学及管理积极性下降,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进而导致家长千方百计也要把孩子送到私立“好学校”去,怕在公办“烂学校”给孩子前程耽误了、废了。而许多普通工薪家庭是难以负担私立学校高收费的,整个初高中下来,没有二三十万是下不来的。而对于占社会少数的高收入家庭来讲,用几十万元供孩子进贵族幼儿园、中小学校是不成问题的。这种由市场造成的严重的经济差别所导致的教育质量的严重差别,是造成当今“上不起学”的逻辑链条。有人会说,公办学校不但不收费,还免除学杂费,不就是为农民、工薪阶层准备的吗?为什么不去公办学校,非花大钱上私立学校?有钱的上好学校,没钱的也有学校上,这不很好吗?这不既有效率又兼顾公平了吗?但现实情况是,谁家的孩子不是孩子?谁家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有谁家不是望子成龙?何况,在公立学校教育水准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要想自己孩子能够考上大学,不得不花大钱去上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课外补习班,这也是一般家庭负担不起的。这不就是资本主义国家“金钱决定命运”的所谓“精英教育”吗?
其他看病、养老、买房等,都是类似的问题。因为贫富差距导致消费水平和能力悬殊,而人人都希望有好的教育、就医、住房等物质生活条件和保障。这显然是市场经济永远解决不好解决不了的问题。美国的医保改革为什么进行不下去?根子在贫富悬殊上,在不同利益群体的不相容上,在平民阶层的消费永远跟不上少数极端富裕阶层的消费上。因而,造成阶层差别的固化。当然,也不否定有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我国这方面的典型也能找出几个来,普通工农子弟通过刻苦学习,考上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毕业有好工作,改变一生命运的。但是这种情况,在公有制时代不奇怪,而在市场化、私有化充斥社会的今天,已经越来越成为凤毛麟角。
因此,解决上学、看病、住房、养老等全生命周期问题,只能走国家公有的社会主义路子。改革开放前这些问题是不存在的,尽管那时经济水平低,但不是效率问题,而是当时处在新中国建设初期,是在一个旧中国烂摊子上搞建设,人民生活会随着经济社会总体发展逐步提高的。但那时的人都上得起学,那时的人都能看得起病,那时的人大小都有房子住,那时的人不担心老了没能力养。就像现在的朝鲜,虽然经济不发达,但却有美好前景,生活水平是逐步在提高的。
现在似乎陷入一种话语路径依赖,一说改革开放只说好处、没有坏处。是的,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国家发展步子是快了,经济实力有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房子大了好了,车子也有了,物质生活很丰富。其实全面总结,改革开放后,伴随经济发展,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政治严重腐败,社会道德严重滑坡,贫富差距悬殊,思想混乱、价值观念扭曲,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浸淫了人们的头脑,资源严重浪费,生态环境重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等,这些问题都在那明摆着呢,并且除了生态环境问题外,其他问题都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较好解决。而这些问题什么时候会形成严重危机,实在是不好判断。但正像资本主义国家一再发生经济社会危机一样,走市场经济的路,这些危机迟早会暴发出来的。
还有一个最大危机是生养不起孩子。这些年人们对生孩子积极性没那么高了。这是一种不祥之兆啊!除了价值观念问题外,如个别人主张所谓“丁克家庭”,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是经济条件不允许。这又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人口零增长甚至减少,原因也是平民经济条件不允许,生不起、养不起孩子。我国的人口基数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培植起来的,从1949年的5.4亿人,增长到1978年的9.6人。想想计划经济时期,物质生活条件差,房子小,物质匮乏,吃穿都紧张,但丝毫没影响人们生孩子的积极性。哪家哪户都不缺少孩子,少的生四五个,多的家庭生七八个,都活得活蹦乱跳的,活跃了中国人口数量。由于巨大的生育能力人口的存在,到2019年我国人口突破了14亿。应该说,我国人口数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是与计划经济时期适度调控人口政策分不开的,如果不干预,顺其自然生产,可能人口规模会更大。并且人口素质一直保持健康良好。这也是改革开放中国能够迅速发展的根本性资源。巨大的市场,才是吸引发达国家资本进来的巨大诱因。超大规模的人口数量,是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但现在遇到了“生养不起”的危机。问题不是人们不想生,而是因为经济条件限制,开销太大不敢生。现在人们房子大了,财产多了,政策也支持了,但国民却没积极性生孩子了。生养一个孩子,会严重影响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这是普通农民、工薪阶层不得不考量的问题。人们不愿意生孩子,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通病。住房、教育、婚姻等成为人们生孩子面对的座座大山,生孩子成为“恐惧症”,再也不会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轻轻松松生孩子了。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对一些普通家庭来说,生孩子成为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市场经济千般好万般好,各种危机都不少,其中,生养不起孩子是最大的危机,这才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的根本大事情。家也好,国也好,有人就有一切,没人什么也没有了。
人口结构问题,国家已经意识到了,放开二胎政策说明了这一点。但这种意识是不是仅仅从国家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来考虑的呢?老龄化是一个问题,但更为严重的问题,应该是人们不愿意生养孩子。恐怕这方面考虑还不够吧?以为调整了计划生育和人口政策放开生二胎就能解决。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放开二胎后,也没见有预期的生育高峰出现。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奖励生育的政策不是也没见效吗?生育危机不是政策能解决得了的,而必须靠相应的根本性社会制度。只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制度才能让人们放心轻松地生孩子。指望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指望系统完备的社会化服务,都不可靠,只能加剧人们不愿生养的悲催心理。市场经济的路径只能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消费差别”,社会阶层会永远固化不变,各种社会性问题也必然永远不能解决。这已经是几千年封建社会、几百年资本主义社会事实证明了的规律。想想我们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为什么选择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不选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恐怕原因就在这里吧,目的就是让劳苦人民群众真正实现当家作主,实现社会民众无差别化。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切,有成就,也有弊病。今天许多方面的改革,需要的不是一味市场化、私有化的“深化”,而是需要迷途知返的“纠偏”。这才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精神。
(作者系中共衡水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