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真正让老百姓吃上饭的是毛主席!

  真正让老百姓吃上饭的是毛主席而不是别的什么人!

  牛顿上大学时,他的数学老师巴罗教授曾告诫牛顿:“许多看起来很正确很简明的理论,实际都是错误的,它们都缺乏严谨地论证。”这句话使牛顿养成了严谨的治学风格,终结硕果。

  我们普通人之所以不伟大,不能成为科学家,就是因为我们普通人看问题习惯靠直觉,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往深层考虑,不能严谨地推理论证。古人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凭直觉就以为太阳是围绕地球转的,而实际上恰恰相反,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凭直觉去看问题,错误不小。

  农业实行单干后,粮棉丰收了,中国人能吃饱穿暖了,于是中国乃至世界就有许多人凭直觉说,是单干让中国人吃饱穿暖的,中国人吃饱穿暖是XXX的功劳;毛主席只会搞政治,搞斗争,不会搞经济。

  这些话,乍一听起来非常正确,可是经过严谨论证了吗?如果经过严谨论证之后,会不会恰恰相反呢?

  单干能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这话我举双手赞成。但是,仅仅提高积极性和责任心,农业就能丰收,中国人就能吃饱穿暖了吗?

  从三皇五帝开始,一直到民国,中国一直都是单干,农民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都一直在极点,为什么一直都吃不饱穿不暖,为什么“丰衣足食”一直都是中国人的梦想?

  毛主席时代确实贫穷,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经历过毛主席时代的贫穷,也听过年纪大的人说过毛主席时代的贫穷。但是,要知道的是,并不单单是毛主席时代贫穷,毛主席时代以前一直到三皇五帝时代,大多数的中国人一直都是吃不饱穿不暖的。

  解放前,我祖父是中农,一家四五口人种三四十亩地,亩产几十斤,成百斤,粗细粮食加一起一年不过产两三千斤,去掉种子和喂牲口的,就仅仅够糊口的,还得和野菜搭配。我祖母在世时常常说,那个时候只有过年才舍得吃全细粮的饭。在穿上,那时我祖父连鞋都舍不得穿,夏天赤脚,冬天穿草鞋,哪有布做鞋呀。那时,有巴掌大的一块破布,都要收好保藏起来,以补衣服用,或攒多了,做一件百衲衣。那个时候,哪个农民要是有一件袍子,就好比现在有一辆大奔一样让人羡慕。而我的祖父,就连一件袍子都没有,到七十年代才做一件袍子。中农尚且如此,大量的贫农雇农就更不用说了。大量的穷人一年要有大半年挨饿,许多穷人冬天连草鞋都没有。我们这里的老人们说,那时我们这里有个给地主放牛的孩子,有名有姓的,冬天没有鞋穿,就把脚伸到热牛粪里去焐。毛主席时代,尽管最低时一人一年只有几尺布票,尽管我们这里的人冬天仍然习惯穿草鞋,但是单布鞋还是人人都有的,棉布鞋也几乎都有,已经进步不小了,是几千年来没有的事情。

  为什么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的单干不能让中国人吃饱穿暖?为什么XXX一搞单干中国人就能吃饱穿暖了?如果说是单干的功劳,可是为什么以前几千年的单干始终都不能让中国人吃饱穿暖呢?谁能严谨地回答这个问题?

  当单干的中国农民,搞人海战术,一家老少齐上阵,牛耕人割,不分白天黑夜在地里摸爬滚打,锄禾日当午的时候,发达国家的农民操纵机械,一天只干几小时,好似闲庭信步,轻轻松松就种好收好了,单产还比我们高几倍。农民出身的毛主席最知道这个情况,所以他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而不在于单干。一下子就抓到了实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千年的单干实践证明,靠单干是不行的,要使农业发展起来,得靠机械化。

  而机械化仅仅是使农业丰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必要条件的代表。要使农业丰收,除了机械化外,还得靠水利,靠良种,靠农药,靠肥料,靠科学管理。这些是使农业丰收的硬件。积极性和责任心是软件。

  如果硬件不好,没有机械,没有良种,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没有科学技术,没有水利,非旱即涝,到处是盐碱地,坑坑洼洼,就算积极性再高,责任心再强,吃住都在田地里,都不能丰收,照样亩产几十斤,甚至颗粒无收。如果硬件好,就算一天只干2小时,玩8小时,照样丰收。主次要能分清楚。现在的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都已经很低了,比集体时还要低得多,几乎没有锄禾日当午的了,很多地都象草原;还有不少农民,只在种和收到地里去,平时根本就不到地里去,但是产量照样很高。为什么?就是因为现在的硬件好了。

  而要发展硬件,需要强大的重工业作为基础。没有强大的重工业,造不出来足够的钢铁、煤炭、石油、水泥等,就造不出来机械、工厂;造不出来机械、工厂,就造不出来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也就谈不上农业的发展。

  所以,毛主席特别注重发展重工业,这是工业的基础,也是农业的基础,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虽然那时毛主席注重的是重工业,其实是远远地瞄着农业的,也是瞄着整个国民经济的。等重工业发展起来了,机械、石油、化肥、农药等都充足了,后面就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了,躺着都可以让农业丰收,让国民经济发展,与单干不单干无关。怎么能说是XXX的功劳呢?

  既然是毛主席使中国人吃饱穿暖的,那么他那个时代为什么贫穷呢?很简单,从穷到富有一个过程,这好比栽树和摘果子。从栽树一直到结果这段时间,是没有果子吃的,当然贫穷。只见劳动,不见回报。结果之后,就富裕了。前任领导带领大家栽树,后任领导把果树分了单干,有果子吃了,就说功劳是他的。

  拿培育良种来说,袁隆平1973年就培育出杂交水稻,可是当年就能解决吃饭问题吗?不能。因为良种的推广有一个过程。简单地说,比方第一年获得20斤良种,这20斤良种能用于填肚皮吗?不能,要当种子。第二年用这20斤种了一亩地,收获800斤。同样,这800斤也不能用于填肚皮。第三年,用800斤种了40亩地,收获32000斤,这些也不能用于填肚皮,要继续推广。第四年,种植1600亩,收获1280000斤,这些仍然不能用于填肚皮,仍然要继续推广。直到该种的地都种上之后,才能吃。这期间,只见劳动,只见丰收,而不能有粮食吃。如果这期间把部分种子吃了,虽然暂时快活一点,但是要使发展速度降低很多。

  再拿发展工业来说,这个和培育良种的道理一样。发展重工业期间,只见工业不断发展,钢铁、机械等产量连年提高,就是没有农业机械使用,因为全部的钢铁和机械都要当“种子”用,而不能当最终消费品使用。比方说,第一年生产100吨钢铁,这100吨钢铁是用于造拖拉机还是用于造采矿机械和炼钢设备?如果造拖拉机,那么采矿机械和炼钢设备就不能造,第二年钢铁产量仍然是100吨。如果造采矿机械和炼钢设备,那么采矿机械和炼钢设备的数量就增加了,第二年钢铁的产量就可能达到500吨。这500吨钢铁能用于造拖拉机吗?仍然不能,仍然要继续造采矿机械和炼钢设备。如此反复,钢铁产量就会迅速提高,然后才能用于造汽车、拖拉机、织布机等最终消费品。这期间,仍然是只见劳动,只见经济增长而不见生活水平改善。

  而要发展重工业,有一个难题,并不是说发展就能发展的,因为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存在矛盾。要发展工业,就需要大量的工人,需要大量的农民去当工人,这就要求农村的粮食有剩余,足够养活大量工人的。粮食有剩余,是社会分工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当时是,农业的产量很低,农村粮食剩余很少,甚至没有剩余,不够养活大量工人的,所以不能发展工业。而不能发展工业,农业就发展不起来,粮食就没有剩余。这就出现恶性死循环了。

  怎样打破这个恶性死循环呢?

  靠市场经济是不行的。因为市场经济里,政府无权插手经济,只能让经济自由发展,任由这个恶性死循环一直循环下去,发展十分缓慢。所以中国几千年的经济一直都没怎么发展,始终都是牛耕人割。印度就是这样的,建国和中国差不多一起,也是一样一穷二白,因为始终都是市场经济,自由单干,在死循环里循环,所以至今还吃不饱,穿不暖。

  要打破这个恶性死循环,要迅速发展农业,发展国民经济,就得靠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可以用行政手段调拨部分农民当工人,还可以从农村调拨有限的粮食到工业上去,并限制口粮,大家都少吃一口,这样能养活更多的工人,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工业。

  同时,计划经济不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里不存在市场规律,不需要遵守市场规律,也不需要利润,可以不断循环地只发展重工业,使重工业迅速发展。比方说,生产出来钢铁就造采矿设备,然后生产出来更多的钢铁,然后生产出来更多的采矿设备,然后再生产出来更多的钢铁,这样钢铁的产量就能最快地提高。而市场经济里不是这样的,市场经济要遵守市场规律,要图利润,哪个利润高就生产哪个。比方说,生产出来10吨钢铁,富人要花100万买轿车,造轿车比造采矿设备的利润高,生产商就要造轿车,这样采矿设备就少,钢铁的产量就很难提高。所以发展经济缓慢。印度就是这样的。1950年,印度的钢铁产量是200万吨,中国的钢铁产量是61万吨。1980年中国钢产量3712万吨,印度943万吨,落后于中国2769万吨,中国增长60倍,印度增长3.7倍。原因就是中国实行了20来年的计划经济,打破了市场规律,打破了恶性死循环。

  在修水利上,公有制也有优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水利工程很少,为什么?一是政府没钱,二是钉子户太多。挖一条河,要经过很多私人的土地,在“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私有制社会,私人是很难同意的。要么赔钱,要么强征。赔钱就需要政府有钱,强征要惹众怒。隋炀帝修大运河,镇压了许多钉子户,怨声载道。而且修水利的民工也需要工资,也需要政府有钱。所以,建国后,如果仍然是私有制,那么就不可能建设那么多水利工程,那么到今天,农业也不怎么能丰收。

  如果没有毛主席以及他的坚决斗争,就没有那20来年的计划经济,就没有重工业和水利的迅速发展,农业也就没有今天的丰收,就是单干也枉然,会和几千年中的单干一样,和印度一样,中国人照样吃不饱穿不暖。同时轻工业也没有今天的成就,中国经济就没有今天,中国人会仍然和印度一样贫穷。如果不遇同志的阻力,那20来年的计划经济能顺利进行,成果会更好。如果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能一直持续到今天,中国会更富裕,可以说,中国农村几乎都会和南街村、华西村一样。

  老子说,上善若水,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意思是说,最好的善,就象水一样,向下滋润万物而不争名利,最好的德就是让人看不出来有德,最差的德就是让人看出来很有德。郑国有一条河,没有桥,百姓过河不方便,宰相子产就用他的车架帮助百姓过河,所以郑国百姓都夸子产有德。而孟子却批评说,子产为什么不建桥呢?当然,建了桥后,子产就没有帮助百姓渡河的机会了,百姓就看不到他的德了,而这正是上德。这就是下德和上德的区别。

  毛主席让中国人吃饱穿暖,让中国的经济有今天的成就,却很少有人知道是他的功劳,反而有许多人把他那时的贫穷归罪于他,怨恨他不会搞经济,这正是他的上善和上德。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