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不少媒体以及专家学者社会名人突然开始密集地批判起了“躺平”青年。之所以说突然,是因为任何仔细看过这些文章/言辞的人,都应该不难判断出他们其实并不怎么懂得自己在讨论的是什么——与其说在批判某个现象,不如说是百度了五分钟然后就开始靠想象力创造一个稻草人虚空打靶。
在这些想象力匮乏的小说家们辛苦编造的故事,以及他们义愤填膺的指责里,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所谓的“躺平“青年其实更像是某个生活在日本或者美国的地下室青年——害怕社会,害怕竞争,所以选择不出门,不社交,不婚恋,不工作,不生活。
然而实际上,正如相对正常一些的社评里说的那样:年轻人在网上喊完躺平,明天难道不也还是要在闹钟响起时起床吗?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真的躺得平?
事实上,整件事情的可笑之处就在于此:真正可以选择躺平(特指上文语境中的躺平)的人,要么什么都有,以至于不需要再费心去做点什么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要么毫无牵挂,什么都不做都可以无所谓。而网上的青年群体,绝大多数都不符合这两项条件——他们已经有的不够多,但身上的责任与牵挂不够少。
换言之,网上的青年群体们喊“躺平”时,其含义也重来都不是要大家从此回家再不出门啃老一辈子。网上的“躺平”热潮,只是青年们想抵抗加班福报以及消费主义蛊惑等等付出与回报完全不成正比的资本主义文化侵蚀。同时,青年们所指的“躺平”,是不要再无限付出,是适当的把时间分给自己,不要为了工作而牺牲自身的健康与正常生活。
诸多媒体们在这里犯的最大错误或者说他们最大的傲慢,就是把年轻人们想得太蠢了——作为单独的个体,青年群体里当然会有不那么聪明的人,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的青年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资本的毒打里把自身的位置与身处的环境看得非常清楚。
而一个理性人在做决定时,他们都会思考什么?当然是付出-收益比。用更简单,更直白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付出10分努力能够换来10分甚至12分的报酬时,任何理智的人都会选择尽可能的多投入,而如果付出10分努力只能换来7分8分甚至5分6分的回报,那只有脑子不清楚的人才会愿意继续在这种事情上浪费自己有限的时间与精力。
剥开福报神话,实际上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只要你上工就会按时按量发工资,并且随时有空缺职位留给奋斗者升职加薪的完美雇主,事实上现实中的雇主绝大多数时候只会在口头上宣布过一段(永远不会到来)时间提拔干得最多的那个傻子,同时在利润和劳动法之间毫不犹豫的选择利润。
与此同时,日本韩国等发达地区的年轻群体们,也非常生动的展示了为什么年轻人不再继续按照原有的“正常”生活轨迹前行:按照所谓的“正常”规划,他们一生中几乎所有的劳动时间与收入都已经被提前规划好了,而按照这份清单,他们必须一直工作,同时不断的消费,消费,消费才能保证自己能够获得家庭,子女以及“退休”生活。而如果他们提前下车,不购房,不奢侈消费,那么他们完全可以过上工作强度与生活压力都小得多的生活。
所以,青年群体们应该有这样的判断力,给资本家创造价值道路上的很多大饼并不值得他们去抢夺,同时他们面对不合理现象时的议价能力也不高——我们都可以有一个同学、朋友、亲戚博士毕业就进了雪湖基金年薪百万,他/她从来都不怕遇到这种事情,因为他/她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走上人生巅峰BlaBlaBla。但是年轻人这个总体里,有多少人有足够的底气在遇到不合理要求时转身回家?
我们这个社会里,有很多人愿意为了给社会创造价值辛苦劳动,有很多为了维持社会运转在无偿付出的岗位,然而这样的精神近年却屡屡被拿来与给资本无偿劳动进行等价,进而把这种对资本的反抗塑造成“躺平”,并与它们篡夺过去的“奋斗”概念对立起来。然而,面对资本舆论对无偿加班劳动越来越肆无忌惮的鼓吹,面对35岁被裁员的操作,任何一个不傻的人都可以轻松的判断出自己到底该选什么——
与其说年轻人们“躺平”了,不如说他们开始想明白了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到底是在给自己创造价值,给社会创造价值,还是在给资本创造价值?努力也好,奋斗也罢,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多少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干更多的工作?多少人工作的目的是以后可以不用再工作?媒体们绕着圈子说了半天,有没有哪怕一家真正意义上讨论过这个最为核心的问题?
在这个前提条件下,青年群体们选择更多的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又有哪里不合理呢?他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用这种方式对抗呢?既然这种劳动既没有给自己创造更多价值,也谈不上什么社会荣誉,与其浪费时间在给资本家的市值创造价值上,为什么不活得轻松一些,定时在社交媒体里提醒大家已经是下午三点该起来喝茶?为什么不能逃离消费主义的陷阱,为自己和家人多存下一点应对风险的积蓄?
甚至于,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只有年轻人们不再盲目低头无效“奋斗”,不再沉浸在消费主义和成为人上人的幻觉里,而是停下来抬头四望,开始思考起自己的人生与奋斗的目的,并且将自身的判断付诸行动时,他们才能算得上是真正脱离了思想上的躺平状态。因为只有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应该做什么,青年们才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为勤奋、精神上也最为强大的一个群体。”
反之,最符合那些媒体所言“躺平”定义的,其实是那些只想拿大家的钱去放贷,利润归自己风险归其他人的公司。任何人应该都不难看出,这些不愿意冒风险,不愿意挑战未知,不愿意与国外大厂竞争,却要用平台绑架全社会,让所有人替他们承担成本的公司,才是媒体们“躺平”定义最完美的描述对象。
而这些坐拥大量资源,却一门心思想着在传统赛道上靠体量优势去赚没有风险的利润,不想创造增量只想猛吃存量的家伙,与美国日本那些住在父母地下室里,靠父母养老金生活的废物何其相似?与其指责那些哪怕真的什么都不做,也不过影响自己和自己身边为数有限的部分人,不如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资产千亿万亿级别的大公司,毕竟当它们躺平时,会受到影响的可不止一家一户,一城一地。
所以,如果真想反对躺平,那首先就要从这些已经变成寄生兽的大资本平台和他们的代言人身上开始反起,先从不断试图践踏和篡改劳动权益的人身上反起。说到底资本自欺欺人的搞舆论压制并不会一直有用,需知我国青年是一向具有优良的觉醒传统的。
PS:最近会再出一些关于互联网巨头和消费主义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