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军:外部董事都是哪路神仙?——国企改革诊断书系列之三
2021-06-29 20:53:15作者:梁军来源:昆仑策网次浏览 天下杂谈
○外部董事群体有一点神秘
国企的外部董事制度,一直处于动态发展当中。制度文件不断叠加,各地实践五花八门。由于手头缺乏权威的政策说法和调研数据,只能根据既有的材料,加上烦琐的网上查证,管窥一斑。说得不准,希望有人提出批评。
这里说外部董事群体“有一点神秘”,是因为,很多国企的网站,在介绍管理团队的时候,只有包含了董事长(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和其中一位董事(党委副书记),以及副总经理一干人等的情况,实际上就是经营班子,没有专门的董事会成员介绍。即使有,又基本欠缺每一位外部董事的具体介绍,更少见对专职外部董事和兼职外部董事的标注。
好在,有一些地方选派外部董事,会在政府网站上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就有较详细的个人介绍。在专职外部董事任命之时,偶尔会搞那么一个仪式,多少会有一点新闻报道。
除此之外,我只能根据网络搜索,对一些名字不太大众化的外部董事,连分析带瞎蒙,框定他(她)的真实身份。
国资国企属全民所有。某种意义上说,外部董事就是代表全民出资人,对国企董事会实施制衡与监督的特殊人群。难道不应该大大方方、清清楚楚、完完全全地公布他们的任职信息吗?
专职外部董事,是出资人管理机构任命和管理的专门人员,属于职务性质,不能再在其他机构任职。人数不太多(貌似一家企业有一两人,或一人分管一两家),级别比较高(至少相当于企业副职),待遇不太差(取企业副职约大几十万不等)。这些外部董事中,除了那些接近退休年龄的人以外,也有不少超过60、63岁的高官或高管,最大年纪的竟然有69岁(具体见干部退休年限规定)。这就有点看不懂了。
兼职外部董事,又分为系统内和系统外两大类。系统内的退休高官或高管占比不大,貌似在逐年上升。系统外的主要是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教授,以及各类专业机构人士,貌似占据多数。兼职外部董事人数比较多,级别没框定,待遇一般般(在两位数以下)。
央企的兼职外部董事,系统内的退休高官或高管占比较大;地方国企的兼职外部董事,系统外的专业人士占比较大。似乎层级越往下,系统外的专业人士占比越高。
不管是专职还是兼职,也不管是来自国资系统还是社会各界,退休没退休,党内或党外,在董事会都是一人一票,一律平等。
既然是一人一票,举足轻重,也可以理解为拥有对国企重大决策事项的生杀大权,那不更应该将他们的任职信息昭告全体国民(全体股东)吗?
○专职外部董事的自我角色定位
以下为个人的发散性思考,属于学术探讨,不算正式质疑。不喜勿喷。
根据手头掌握的资料来看,专职外部董事“列入企业领导人职务名称表,按照现职企业负责人进行管理”。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正式的现职领导职务。从实践做法来看,大多数专职外部董事,都是达到一定的年龄,将退未退,提拔受限,从其他同级别国企或党政机关领导岗位上转任而来。
也有一些远未到将退未退年龄,而且已经在这个职务上干了很久的专职外部董事。与同龄、同级别企业领导人手握实权、叱诧风云相比,我不太清楚他们是怎样平衡心态的。
应有不少即将到点退休的高官或高管,选择改任专职外部董事,类似党政领导干部转任人大或政协职务,便可延迟若干年退休。我们应理解这样的心态和选择。
说回正经的。我们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角度,分析这样一批专职外部董事的自我角色定位,有助于找到破解问题的钥匙。
既然是现职,还在系统内,那就必然会自动自觉地使自己适应现有体制的、文化的、社会的所有明暗规则,不太可能做到理想状态中独立董事的行事风格。说到底,这还是一种非公开、非市场化、非行业组织专业评价的“职务行为”。在任何一家国企,具有同样“职务行为”的,还有外派专职党委副书记、外派纪检书记(有些企业与专职党委副书记由同一人兼任)、外派审计专员、外派监事、外派财务总监等等。谁能告所我,这么多相同性质的外派的“职务行为”,有没有真正管住国企发生的系统性风险与腐败问题?
我曾在国企改革“再评论”系列文章里,提到这个“职务行为”的概念,可惜并没有人重视,更不见有人深入研究。
可以试想一下:你做专职外部董事,但是和你一起参与决策的董事会成员,或者说需要你进行辅助监督的对象,是级别比你还高的现职领导,是曾经一起拼搏奋斗的、同一个系统的、级别相当的老同事、老战友,相互之间非常熟悉,平时来往关系融洽。他们可能曾经是领导你的国资委领导,或者可能将来就是委派你的国资委领导,抑或是大家私底下嘀咕的更有来头的领导,你还能咋地?适可而止差不多就行了吧?你还懂不懂规矩啊?
在这种“职务行为”环境下,荣辱与共,相互羁绊,盘根错节,是不是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了?
就这个问题,我很想访谈一下专职外部董事。但由于我现在的研究行为带有个人“游兵散勇”的特性,如果利用私人关系,既担心影响了他人,他人也极有可能婉拒。那还是算了——我的研究环境,依然脱不开上文所说的“现有体制的、文化的、社会的所有明暗规则”。
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专职外部董事不担任实际领导职务,但是享受同级别的待遇;不用陷于日常管理业务,没有经营业绩压力,时间和精力应该还算宽裕,只需要对国企董事会决策事项进行审核监督把关。这样的角色,看起来很美,感觉也很爽。是不是类似于党政机关的非领导职务呢?
这样的角色,应该有不少人很向往,肯定僧多粥少。那么,又是那些领导干部能获此殊荣呢?
○兼职外部董事选派的功利化倾向
关于专职外部董事,我只能说这么多了。在兼职外部董事问题上,我要放一炮。
前面说过,由于董事会一人一票的规则,每一位外部董事都拥有对国企重大决策事项的生杀大权(尤其是外部董事过半的情况下)。那么,选谁不选谁,除了要公平、公正、公开以外,设定的选派标准就非常重要。甚至,是不是应该在特定的政治标准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啊?
我直接说了吧!我们选派的是全民所有的国有企业外部董事,不是私人控股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除了那些貌似高大上的专业条件,不该讲政治标准吗?
在实践中,选派条件第一条都会列出,要求“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遵纪守法,诚信勤勉,廉洁从业,能够忠实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和任职公司的合法权益。”但是这一条,也就是一个政治正确的前缀,基本没有什么约束意义。
不管是国资委,还是国企,大都将注意力和兴趣点,放在专业性要求方面,具体如:“累计10年以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资本运营、并购重组、财务审计、风险防控、公司治理、科研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工作经验,或具有与履行外部董事职责要求相关的法律、经济、金融等方面的专长。”
结果就是,进入兼职外部董事甄选范围的,主要是以下人群:大学里经济、管理、财税等专业的教授博导;律师、审计师、会计师、资产评估等事务所合伙人;证券公司、咨询公司、投资公司的高级经理,等等。
并不是因为他们特别积极申请,也不是因为他们特别适合做国企外部董事,更不是因为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能够忠实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和任职公司的合法权益”,而是我们自己设定的标准,加上选派机构的喜好,除了这些人,你别无选择!
就好像赵本山卖拐卖轮椅,不明着说,外围设定条件以后,范伟自己就晃晃悠悠、迷迷瞪瞪地找去了。
试问:国企本身有法务部和总法律顾问,有财务部和财务总监(首席财务官),有风控部和风控总监(首席风险官),有投资部和投资总监(首席资本运营官)。一项议案在提交董事会决策之前,已经经过业务部门和各种专业委员会的层层审核,可能还花了大价钱找市场咨询公司做了评估,是否还有必要在董事会决策的时候,再找一个具有专业背景的外部董事来替你们把关啊?
如果你说,多一道专业人士的把关,总归是好事情嘛!那么,正如这一节的小标题所言,你们是不是太功利化了?因为这一点功利(既然聘请了,为何不挖掘一点价值),却忽略了选派国企外部董事最关键的政治标准,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啊?
说到这里,关键问题出来了。你对这些专业人士的政治标准有怀疑吗?
尽管他们当中有不少优秀人物,还不乏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但是从整体上说,这样的专业人士群体(仅以学术、技术规则构建等级的,以及完全市场化并拥有相当资产资源的新阶层人士),做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没有任何问题;做国企外部董事,无论是从组织上、管理上、价值取向上等各方面来看,实在找不出坚实的支撑理由!
一想到我们的国企,在董事会决策环节,有不少我并不认为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的兼职外部董事,在那里代表全民投票表决,决定国企的重大事项,说实话,我很生气!
如果这样的专业人士群体不服气,可以来砸我家的玻璃。
如果国资委按照这样的标准,为民(替民)选派国企兼职外部董事,我用过于功利化倾向这样的调子,不算过分吧?如果我说这属于“政治站位不高”,会不会把大家都得罪了?
关于外部董事,我不打算再做“诊断”了。前两篇文章发出,有读者提出,别光批评别人,拿出你的高见啊!
我说过了,这是“诊断书”系列,只说问题,不给对策。时机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