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删除教材中《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原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还在继续从事着统编本语文教材教学工作的消息,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应!
小兵不禁要问,这样的公知、恨国党,是怎么混进我们的教育系统的,网友曝光出他们的丑陋行径之后,为什么没有人处理他们,为什么还有人支持他们继续来毒害我们的青少年呢?
我是一名踩着80后尾巴,即将踏入90后的青年,有着80后的执着,也有着90后青年的放纵。我体验到了两个时代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与养成。
如果说,80后是拼搏的一代,90后是废掉的一代,那么我想,这些都已写在那些年我们念过的语文教材中了。
在小学那些年的学习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无疑是陪伴我度过一个个童年时光的书籍了,语文课本当然是其中的一种,而且是提纲挈领的一种。所以,我对那段时光一直抱有美好的幻想——孩提学习当如斯!
以下文字,是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课文,从未忘记:
我一年级语文学到了《雷锋》、《吃水不忘挖井人》;
二年级语文学到了《小八路》、《王二小》;
三年级语文学到了《八角楼的灯光》、《艰苦的岁月》、《童第周》、《李四光》……
与此同时,我翻遍大伯家抽屉里的连环画《小云龙怒打洋力士》、《穆桂英》,以及零零散散抗战小人书。
到了四年级,语文教材出现了《为人民服务》、《少年闰土》……
同时,我的课外阅读雄心膨胀,识字不多,却硬生生花了整整半年时间挑灯夜读,把大人们才能读下去的大部头小说《薛丁山征西》给啃完。
到了五年级,语文教材一如既往地有英雄篇章,但版本变了,我阅读的兴趣似乎也变了一些,开始阅读金古梁武侠小说,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初中毕业。
大伯家藏书被我翻了个遍,大哥偶尔从朋友那借来的书也被我翻了个遍,甚至到了六年级,我自己周末挣来零花钱,跑到街上买了《说岳全传》和《西游记》,这些书,现在依旧摆放在大伯家抽屉里,多少年了,无限怀念。
现在回想起来,这都是我成长到今天的基础啊,那些英雄的故事和他们的舍己为人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前行!
当时不知道这些书籍对我的人生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在看这些书的时候,几乎把眼睛熬废了,父亲也没有阻止。二十年过去了,我似乎才明白过来:一个人三观的塑造,需要榜样,需要大无畏精神,更需要一股豪气干云!缺了这些,人的三观就会变成“软脚虾”,就会永远长不大,就像方井里的小鱼,再怎么成长,也跳不出那口方井。
父亲没有阻止,是因为他深知此理,我所看书籍,无一不是正能量满满,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刚好能塑造出阳光明媚的三观!
前两天去逛旧书摊,偶尔看到几本六七十年代的语文课本,其中文章引人入胜——《谁是最可爱的人》、《改造我们的学习》、《农村也是一所大学》……
我似乎发现,相较而言,我三观的塑造已经有些偏了——至少价值观是偏了的。
曾记得上学那会儿,耳畔听来皆是“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是为了将来有出息”等等,老师们口中的“改变命运”是这样解释的:坐办公室里就能挣到大钱!所谓的“有出息”也变成了“挣到更多钱,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如此反复听来,我几乎都以为“人生一世,挣钱二字”才是正理了。
然而,回想起那些年所念的语文,所看的课外小说、连环画等,这种“挣钱至上”的价值观,似乎又是何等的卑微与可耻啊!没有一股正气,“挣钱”无异于犯罪!
偶尔翻看了一下近些年的小学语文课本,做工精美,配图亮丽,比小人书漂亮多了。
然而,课文多是童话、美景、小朋友的娱乐等等,有人说现在语文教材变简单了,但考试变难了,这是否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一百多年前的90后,年纪轻轻就担当救亡图存的重任;一百多年后的90后,却纷纷选择躺平。
这又是为什么?!
如果我们把这些年,孩子们天天翻看的语文教材摆出来对比着看看,是不是就能找到其中的原因了呢?
一个看着童话,看着美景,看着小朋友该怎样娱乐的语文长大,并一步步塑造起三观的青年,有什么理由为国家兴亡操心,有什么理由为世界和平努力,有什么理由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呢?
如果这一切都不要了,还要语文干什么?
如果读书读成这个样子,跟辍学打工有什么分别?
真的以为读书能出人头地吗?
多少大学生毕业后成为“待业大军”中的一员,多少文盲半文盲如赖昌星一般成为“民营企业家”混得风生水起!
读书,究竟读什么?
我很失败,但我自豪,因为我自信自己没有太偏,还能找到人生的方向!
我很幸运,没有废掉,因为稍微再晚几年,我所学到的语文就不是令我魂牵梦萦的版本了!
我很感慨,世事无常,我们这样一个威风凛凛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培养出的青年,都困在了钱眼里?
为什么共产主义信仰,竟会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已经很少很少听到这六个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