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四川等省份 20多个县(市区)情防控部门陆续发布通知或公告,在强调新冠疫苗接种“应接尽接”的同时,还声称要限制未接种疫苗者进入交通场站、医疗机构等重点场所,甚至还有地方规定家庭成员未接种疫苗“暂缓”学校接收孩子入学等。
尤记得,在 BBC 中文频道今年4 月底发布的一段街采视频中,记者在浙江义乌街头采访中国市民,问其是否被迫前来接种疫苗;受访民众几乎清一色表示,自己是自愿接种……结论,中国制造,OK!
可两个多月后,却在部分地方出现未接种疫苗者连乘车、购物、看病、上学、就医、摆摊等都要受影响了,这不正是在“制造”某些别有用心外媒需要的答案吗?不正是在抹杀数月来各级各部门大力推进知情、自愿接种新冠疫苗工作推开的大好局面吗?另外,按照法治的基本原则,只有在有明确法律依据的前提下,政府部门才能要求公民履行法定的义务。而这些通知、公告却直接暗示未接种疫苗将承担不利后果,这于法无据。
其实,截至 2021 年 7 月 13 日,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已超 14 亿剂次。即使均以接种两针剂来计算,也已至少有超一半人在为个人健康和建立群体免疫防线行动起来。当然,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疫苗接种工作推进到后半段,更加考验各级各部门推进相关工作的毅力与智慧。
我国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毋庸置疑,这数亿已接种人群就是最好的宣传与证明。那其是否在宣传的可及性、接种的便捷性上还有部分障碍未清除呢?那些未接种人群,有多少是因为相关禁忌症不能接种,有多少是可接种而因为什么原因未接种呢?
暑假来临,关于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政府部门在往常采取的劝导、提倡、建议等行政指导和宣传倡议之外,还可以一方面多多发动老师、学生参加相关志愿服务,确保疫苗接种工作平稳、有序、温馨开展;另一方面多多组织老师、学生进行相关社会调研,深入了解应接未接人群在等什么、担心什么,从而更有针对性做好宣传和答疑,把信息服务更加做到位。
面对疫情,每个人都会珍惜自己的健康和生命;面对疫情,也不要低估每个国人的大局观。“应接尽接”要求广泛性,表明我国构建“免疫长城”的强大决心;自愿原则体现的是我国该项工作对不同个体的尊重、对特殊情况的科学态度。两者没有本质的矛盾,而两者协调得好的地方,无疑也是防疫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该奖小红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