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怎么可能“三个和尚没水吃”?

  首先要知道“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一结论得以成立的前提是三个和尚相互推诿,互不协作。那么三个和尚是不是绝对不可协作呢?我们权且演绎一下:有一座庙,三个和尚负责挑水。一开始轮流挑水,每挑一次水谁都感觉很累,于是三人商量分三段挑,你挑第一段,我挑第二段,他挑第三段,轮流休息,这一协作每天都能很快把水缸挑满,也不感觉那么累了。这不就是协作的力量吗?人是有协作精神的,问题在于如何启发和调动。

  社会常识也告诉我们,自古以来,都是和尚多的庙建筑雄伟,香客不断,香火旺盛,只有那单个和尚打理的庙宇才冷冷清清。历史上从未记载过哪个庙因为超过三个和尚而集体渴死的事件。我倒是觉得,如果某个庙里只有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待生病不能动时,倒是有渴死、饿死的可能。

  组织起来的力量要远胜于分散的个体的力量,这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的原理。比如:两支人数相等、装备相等、单兵素质相同的军队交战,甲军采取单兵独斗,乙军采取集体协同作战,胜负的结果,是不言自明的。

  显然 以“三个和尚没水吃”为理论根据,目的就是要证明单干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要证明公有制是“养懒汉”的,目的是要让组织起来的中国人重新又变成一盘散沙。

  我们再以“吃水”作为话题,看看是单个和尚还是众多和尚有力量,能干成大事?

  我们都知道河南林县的红旗渠,知道红旗渠就是解决吃水难的。林县几千年都是一家一户的劳动,是名副其实的“一个和尚挑水吃”。按照“一个和尚挑水吃”有优越性的理论,林县人民就不会有严重缺水的困局,一个个“ 和尚 ”单打独斗,早在千年前把林县变成鱼米之乡了 。扩而言之,由于单干有优越性,中国解放以前也不会有温饱之忧 ,也不会因为饥荒经常发生农民起义 。因为 1949 年以前,中国农业都是一家一户种植。

  事实上几千年来形成的“一个和尚挑水吃”的“优越性”没有能解决林县人民吃水问题。正是实现集体化之后,千千万万的“和尚”齐上阵,发挥了集体的力量,最终修建了举世瞩目的引水工程,一举解决了林县的吃水和灌溉难题。

  请问谁能给出几个单干成就大业的例子?谁一个人修了一条公路、一条铁路、一座大桥、一座水库?或者是单干开发了北大荒?很显然谁也不能证明“一个和尚挑水吃”的优越性。总之,高弹“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老调,目的就是否定和反对集体主义精神,蓄意为鼓噪分散单干制造舆论!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