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府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随着“乙类乙管”措施加快落地,中国社会经受了“放开”之后的第一波疫情冲击,绝大部分“阳康”,人们的生产、生活秩序正朝着“正常化”加快迈进,一个自由流动的中国开始出现在世界面前,中国经济社会活力和潜能也将开始恢复性释放。用刘鹤副总理的话说:“恢复速度超预期”。
据交通运输部初步分析研判,春运期间客流总量约为20.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9.5%,恢复到2019年同期(29.8亿人次)的70.3%。这是三年以来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出现的转好迹象。
但我们应当知道,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仍是疫情与经济这“两个”紧迫问题。关于疫情,主要是防重症,许多有基础性疾病的人与老年人这次“中招”比一般人要深很多,转肺炎率达8%左右。有句泪奔流行的话,叫做“全中国都在跟病毒抢父母”。 从态势看,病毒变异、外部输入以及免疫逃逸将继续带来一些新的不确定性,势必会增加人们的不安感或者说焦虑与担心,因此“战疫情”,仍是今后一个时期人们首要关切的问题。必竟生命健康是第一位的。
再一个就是“拼经济”。疫情三年下来,有多少企业没能挺过来,活下去。抗疫三年,民生凋敝,无数企业倒闭、艰难求生;无数人生活困顿,咬牙硬撑。
之前,有统计称:仅去年上半年有56万家企业倒闭; 企查查数据显示去年餐饮相关企业共注销吊销49.5万家,城市的烟火气快没了,令人触目惊心。还有一项统计:26岁以下的年轻人有19.9%的失业率,相当于五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人没有工作。
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了2022年度的经济统计数据,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
对于这个增长怎么看?一方面与全球各国和主要大国相比,表明中国经济克服不利因素顶住了进一步下行的压力(第三季度只有0.4);另一方面,仅3%的增长无法解决好14亿人的民生就业和满足国家层面包括基础设施投入、教育科技投入、国防支出在内的广泛财政需求。
有经济学家做过测算,我国的GDP增速不能“破六”即不能低于6%的增速。“破六”是个就业压力的“临界点”,没有这样的经济速度与规模,就不能吸纳2亿多农民工与每年1000多万的大学生就业。就业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关乎社会稳定。
注意到高盛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4.5%,而中科院则预测达6%,将重回“临界点”。但这不是躺着就能实现的,需要全国人民全年持之以恒的“拼经济”;心无旁骛地“拼经济”;希望各级党委政府集中精力聚焦当前“主要矛盾”,“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牵住“牛鼻子”,全力“拼经济”,平衡、高效处理好“两个统筹”,借春节之机,尽快恢复城市来之不易的烟火气,尽快恢复社会活力,让被疫情压抑的“流动性”再度充分释放出来,用浙江人的话说:“要把三年疫情耽误的时间与生意抢回来”,在这里,得为浙江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