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由之说天下:百年经济武器化史——关于经济胁迫的悖论

  —、百年经济武器化史

  《经济制裁:封锁、遏制与对抗的历史》是一部深刻剖析经济制裁作为现代战争工具的著作。作者尼古拉斯·穆德(Nicholas Mulder)通过广泛的档案研究,揭示了经济制裁如何从强制性战时工具转变为国际联盟用于维持和平的手段。

  但总的,经济制裁堪称没有硝烟的核武器,一战期间曾导致近百万人死于其带来的疾病和饥饿。

  荐书者说,今天,这场关于全球化与自给自足的“战争”仍在持续上演。康奈尔大学现代欧洲史专业助理教授尼古拉斯·穆德 (Nicholas Mulder)通过梳理详实的史料揭示经济制裁的本质,预示当今经济博弈的结果。

  这本书不仅追溯了经济制裁的起源,还探讨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和影响,展现了经济制裁在国际政治中的复杂性和双刃剑特性。

  书中指出,经济制裁最初是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其吸引力在于它们可以替代战争,成为捍卫自由国际主义的一种方式。然而,这种看似文明的手段实际上建立在毁灭性的战争技术之上,这种悖论是经济制裁的核心问题。一战期间,经济制裁曾导致近百万人死于疾病和饥饿,其破坏力不容小觑。

  尼古拉斯·穆德的研究不仅没有停留在历史分析上,他还探讨了经济制裁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成为霸权国家的工具。在今天的所谓“自由国际秩序”中,经济制裁越来越成为霸权者与国家利益重新捆绑的武器,这打破了过去“自由国际秩序”所维护的神话。

  书中还讨论了经济制裁的合法性问题,如何在国际法框架内被标准化,并成为国际政治互动的一部分。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济武器和经济战的讨论,作者揭示了经济制裁的诞生过程和运作机制,以及它对塑造当代国际体系的影响。

  《经济制裁》不仅是一部史学著作,也是一部理论著作,它呈现出经济制裁制度运作所依托的资本主义生产机制及其意识形态背景。同时,它还是一部批判性作品,批评了美国对经济制裁的扩大化和常态化适用,以及这种霸权对全球互联互通的破坏性影响。

  总的来说,《经济制裁》是一部深刻反思经济制裁历史和现状的作品,它为我们理解国际体系的内在局限和未来国际秩序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这本书对于政策制定者、学者以及对国际政治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资源。

  二、关于经济制裁与经济胁迫的悖论

  经济制裁与经济胁迫是把双刃剑。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南枝指出,经济制裁,是战争武器还是和平工具?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本书的深刻思考,也在警醒我们,制裁是政治国家的决定,也是私营部门的合谋,对社会造成严重伤害;制裁曾经试图维护和平,却正在制造更多的不确定性,给和平蒙上阴影。

  下面让我们从经济制裁转而讨论经济胁迫问题。

  经济胁迫是一种国家行为,它涉及使用或威胁使用经济手段来迫使另一国家改变其政策或行为。这种行为通常被视为违反了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国际不法行为。经济胁迫的手段包括利用经济、金融、科技等强势地位进行威胁、恐吓,以及采取贸易禁运、加征关税、援助断供等强制措施。这些措施针对的是目标国的主权管辖事项,包括国家立法、行政、司法等机关的行为,而不包括民间行为。

  经济胁迫与经济制裁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同。经济制裁通常被视为经济胁迫的一种形式,但经济胁迫的范围更广,可能包括除了经济制裁以外的其他措施,如关税、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查等。经济制裁的实施需要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以确保其有效性。如果仅有少数国家参与,那么制裁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经济制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现代经济制裁的雏形出现在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期间。二战及冷战期间,美国开始利用金融制裁来实施对外政策,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经济制裁的优势在于其相对于军事打击的低成本和道义上的优势,但它们也存在弊端,如对被制裁国无辜百姓造成痛苦,以及对实施制裁国家的经济损害。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经济制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手段,用来施加政治压力和实现战略目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制裁的作用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贸易禁运或金融冻结等具体措施,而是逐渐演变为货币战争中的一种新型武器。经济制裁作为货币战争中的一部分,也暴露出了现代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国通过美元霸权和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的影响力,能够有效地控制全球的金融流动。

  经济胁迫和经济制裁的合法性在国际法中是有限制的。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安理会可以采取包括经济制裁在内的措施,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此外,根据世贸组织(WTO)协定,成员方可以在特定情况下采取贸易限制措施。然而,经济胁迫通常被视为一种非法行为,因为它违反了国家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在应对经济胁迫时,国际社会通常提倡通过对话和合作来解决争端,而不是单边的强制措施。这是因为经济胁迫和制裁可能会对全球经济秩序和国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往往伴随着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国际社会在考虑实施经济制裁或应对经济胁迫时,必须谨慎行事,并寻求合法、有效和人道的解决方案。

  三、国际制裁与反制裁最新案例

  近年来,国际制裁与反制裁的斗争愈发激烈,对此,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殷之光指出:

  ——在今天的所谓“自由国际秩序”中,经济制裁越发成为了一种霸权者的武器,与霸权者的国家利益重新捆绑在了一起。这也打破了过去40年间,“自由国际秩序”所竭力维护的神话。

美国以“莫须有”的制裁清单

  美国是“制裁超级大国”,这是美国媒体《纽约时报》对美国的评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制裁,将经济意识形态化、政治化且常态化,一直把矛头对准了与西方价值观有所不同的非同盟体系国家,象对待俄罗斯、中国、朝鲜和伊朗这几个国家的制裁力度越发露骨。

  以下是一些关键数据和分析:

  1、俄罗斯:截至2023年年初,俄罗斯受到的制裁总数达到了创纪录的14081项。这些制裁主要来自美国和其盟友,涉及金融、能源、国防军工、建筑、工程、奢侈品、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俄罗斯的反制裁措施包括加息、资本管制和“卢布结算令”等。尽管面临巨大压力,俄罗斯因能源、粮食不缺,经济状况比预期要好,显示出其经济的韧性与回旋余地以及强大的军事工业能力,令世界刮目相看,这是俄乌战争俄罗斯一方不会被打败的战争物资与经济基础。

  2、中国:中国也同样处在国际制裁的前线,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战期间。2023年,中国被列入美国政府出口管制和经济制裁黑名单的个人及实体数量再创新高,总计为2545家,其中2023年新增数量高达287家。

  而中国的反制裁措施在2021年达到峰值后有所下降,2022年宣布的制裁中,一部分是针对售台武器的美军工集团的,还有超过60%是针对“台独”分子个人的,其余针对无理抹黑中国内政或外交政策的西方官员。还因为中国实行对全世界开放政策,不象美国使用“下三滥”手段去制裁外国实体。新中国反制裁的斗争实践表明,中国从来不惧怕制裁,相反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制裁中昂首前进,中国贸易岀口在制裁中不降反增,显示出中国突围的强大决心与力量。

  3. 朝鲜:朝鲜受到的制裁数量为2133项。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多项决议对朝鲜实施制裁,包括武器禁运、资产冻结、旅行禁令等。朝鲜的经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闭塞之一,尽管如此,朝鲜的经济勉强维持有的领域正显现出扩张的迹象。

  4. 伊朗:伊朗受到的制裁数量为4191项。伊朗的制裁主要与其核计划有关,美国和欧盟等国对伊朗实施了包括金融制裁、石油禁运等在内的严厉措施。伊朗的反制裁措施包括寻求通过其他途径出口石油,以及加强与不受西方制裁影响的国家的经济合作。

  这些数据表明,国际制裁已经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种常用手段,其目的是迫使目标国家改变其政策或行为,是耶?非耶?然而,制裁的效果并不总是如预期那样,有时甚至会加剧目标国家的经济困难和社会不稳定。同时,被制裁国家也在采取各种反制裁措施来减轻制裁的影响,这使得国际制裁与反制裁的斗争变得更加复杂。国际社会应关注制裁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并寻求通过对话和合作来解决争端,而不是单边的强制措施。

  四、结语

  当下,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人类是选择合作还是选择对抗?是选择和平还是选择战争?是选择团结还是选择分裂?是选择制裁还是选择包容?人类迫切需要凝聚共识,这是必须回答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 !“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人类需要回到正知正念上来。在由之看来,这就是《经济制裁:封锁、遏制与对抗的历史》这本书带给我们对百年世界经济史中一直贯穿着冲突,从而导致世界不和谐局面产生的深刻教训与启示。

  附本书目录

  导论:比战争更可怕的东西 1

  第一部分 经济武器的缘起 30

  第一章 封锁机器(1914—1917)年 30

  锰与全球化 33

  建立封锁线 39

  经济总体战 46

  封锁与未来的强制执行措施 56

  金融封锁 60

  第二章 从封锁中诞生的制裁,(1917—1919)年 67

  同盟国被迫实现的自给自足 70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约》的经济后果 75

  民主与经济武器 88

  战时制裁计划 95

  《国联盟约》第16条的起草 108

  第三章 和平中的战争(Peacewar)(1919—1921年) 115

  对匈牙利的封锁 118

  封锁的国内政治面向 128

  结束对苏俄的封锁 135

  第二部分 经济武器的合法性 143

  第四章 经济武器的标准化(1921—1924年) 143

  国际封锁委员会 145

  《凡尔赛条约》中的制裁措施 154

  拯救阿尔巴尼亚 158

  鲁尔与科孚 163

  第五章 作为世界警察的国联(1924—1927年) 172

  《日内瓦议定书》 174

  德国与国联的制裁 183

  大战略与英国战时贸易与封锁事务咨询委员会 189

  东方的封锁与制裁 195

  言辞中的经济武器与实践中的经济武器 202

  第六章 制裁主义与中立主义(1927—1931年) 208

  《财政援助公约》 212

  《巴黎和平公约》与海洋自由 221

  中立的衰落 228

  第三部分 战间期危机中的经济制裁 237

  第七章 对抗侵略的集体安全体系(1931—1935年) 237

  “九·一八”事变与制裁的希望 241

  螺旋上升的不安全感 251

  禁运的模糊性 257

  苏联与制裁 261

  威慑的困难之处 268

  第八章 现代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实验(1935—1936年) 272

  相互依存与大萧条 275

  有关制裁的“海军部理论”与“财政部理论” 282

  东非大地上的战争 287

  能源与基础设施 294

  第九章 封锁恐惧症(1936—1939年) 304

  从政治“自我统治”到经济“自给自足” 309

  作为抵御制裁的意大利自给自足计划 316

  纳粹的封锁防御政策 330

  与经济压力斗争的日本 341

  第十章 积极经济武器(1939—1945)年 355

  冬季战争与第16条 359

  经济战再现 364

  作为反侵略措施的租借法案 372

  制裁与援助 380

  新多边主义中的制裁· 392

  结论 从解药到替代品 400

  附录 409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