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蕴含的养生智慧,对于提高人体正气、增强免疫力、有效抗击疫情,大有裨益。
《内经》有“生气通天”之说,即生命之气与自然相通。人体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流,实现与环境的平衡而维系生命。
如果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与人体关系失常,就可能成为生命活动的破坏因素,中医称之为“邪气”。邪气能否致病并不完全取决于邪气本身,而取决于人体精气的强弱。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传统养生智慧,为防疫增加一道自身正气的屏障。
养生是全方位的生命养护活动,我们生活各个方面都涉及养生。
传统养生具体包括哪些方面?总的来说,包括身心或形神两个层次以及适应寒暑、调和喜怒、节制饮食、劳役适度诸方面。
中医认为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四时季节气候的变化,决定着万物的生长收藏。天人相应,人在天地之间必须顺应四季阴阳寒暑的变化才能健康长寿。
《内经》教导我们要依照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特点来养生、安排起居生活,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一年四季正常的气象变化,人赖此而生存。六气变化出现异常,就会变成中医上所说的“虚邪贼风”,要“避之有时”。中医认为虽然疾病的发生最终取决于正气的强弱,但是也应该尽可能避免邪气的侵袭。
首先,要饮食有节,不能为满足口腹之欲而暴饮暴食。饮食过量,胃肠不堪其负,饮食不但不能营养人体,反而会聚湿生痰,成为致病因素。长期过食的肥胖者往往痰湿内盛体质,容易生病。特别此次新冠肺炎,湿盛者病情较重。
其次,要五味中和,也就是今天常说的营养均衡。根据中医理论,五味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五味各走五脏,过食某味会导致该味所入之脏的机能偏盛,带来五脏机能失衡,因此在饮食上要保持均衡。只有饮食适量、营养均衡,才能气血流畅、增强抵抗力。
中医非常重视精神情志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现代身心医学也证明许多生理疾病都有心理根源。
“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宅”,精神是身体的主宰,身体是精神的住宅,这是中医对形神关系的形象比喻。
精神处于积极状态时,对身体具有强大保护作用;精神处于消极状态,则会失去对身体的保护,极易生病。中医认为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会损伤心肝脾肺肾“五脏”。为此,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为身体提供强大的心灵保护。
如何做到积极乐观、心灵强大呢?中医养生学强调保养精、气、神。
从生理角度涵养精、气、神的方法,就是“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所谓“起居有常”,则是按时作息,保证按时足量的睡眠;“不妄作劳”即调整好工作与休息的关系,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更好地开展工作。
以上所论还是一般意义上提高正气、预防疾病的养生方法。此外,还可以通过精、气、神的修炼来提高正气。
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体育锻炼可以选用。医圣张仲景说过,可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导引即按摩,吐纳即气功,膏摩即外用药与按摩结合。
总之,通过以上这些方法,或可形成不利于病毒繁衍的环境,从而阻断病毒传播,达到防疫目的。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转自“《学习时报》2020年3月6日第6版”,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