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媒体:反对李彦宏当院士,必须保持技术与恶的距离

  “想要更多”是人的本性,也是可理解的社会机制,但若这些严肃的机构自己践踏了最基本的公平原则,给了赢家通吃以机会,那么它将丧失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声誉,还有公众对学术领地——想象中最后一片净土——的尊重。

  

  “那个能够做出好产品、那个受公众喜爱的百度,已经回来了。”2019年开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李彦宏在百度内部的公开信中说。

  熬过了负面事件的漫漫长夜,那个志得意满的李彦宏,又回来了。

  这一次,李彦宏要参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4月30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由该院主席团审定的2019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名单中,最终确定的有效候选人共531位。来自企业的候选人有114位,阿里巴巴的王坚,比亚迪的王传福等都上榜。最引人关注的,是位于工程管理学部第17位的李彦宏。

  

  中国工程院公布的2019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李彦宏位列其中。

  一位自称“小三甲里的小医生”写文章“旗帜鲜明的反对李彦宏当选工程院院士”,文中并发起投票,结果出来,反对的人超过90%。

  在“旗帜鲜明”的文章后安排一场投票,确有诱导之嫌,但这两天舆论场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恐怕不是巧合这么简单。对于“李彦宏院士”,反对的声音远远多于支持的声音。

  

  公号《大汉丞相》的投票中,反对李彦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比例超过90%

  按理说,中国工程院评选自家的院士,只要程序正当,符合标准,其他人纵使要反对,也没有充分的理由。

  那么,李彦宏符合中国工程院的标准了吗?

  在公众中引发的第一个质疑是,中国工程院为研究型学术机构,李彦宏作为企业家而非一线科研人员,是否有资格当选?

  按标准来看,这一点似乎不是问题。

  在中国工程院的官网上,2018年12月28日发布的《中国工程院关于提名2019年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中有明文要求:

  要“特别关注对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做出重大成就和贡献的工程科技专家的推荐与提名。”

  再来看同样发布于12月28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其中第一章“院士的标准和条件”只有一条,即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为院士候选人(以下简称“候选人”)并当选为院士。”

  其中,对“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做出了详细解读,它主要是指:

  候选人在某工程科技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有显著应用成效;或在重大工程设计、研制、建造、运行、管理及工程技术应用中,创造性地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做出重大贡献;或为重要工程科技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以上各项包括在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方面做出的成就和贡献。

  标准里,最微妙的就是写在最后的这条“以上各项包括在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方面做出的成就和贡献。”

  如果说李彦宏以科研人员的身份进入中国工程院尚有争论,那么要说李彦宏是科研人才培养者,则几乎无可指摘。由李彦宏所领导的百度研究院,很早就开始着手人工智能研究,在AI领域的探索确实有所建树。

  事实上,公众质疑李彦宏院士资格的,并非科研方面的能力,焦点在于“学风正派,品行端正”这一道德问题。

  

  微博评论

  在轰动的舆论中,与李彦宏的名字一起高频出现的,是魏则西。

  虽已过去几年,但公众没有忘记。

  自从2016年发生的魏则西事件曝光了百度的医疗广告竞价排名猫腻后,百度的公众口碑就一落千丈,再也没有回转,纵使李彦宏自称要大力整改,已砍掉20亿广告业务,社会对百度搜索引擎的公正性的质疑和批评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如在2018年9月,作家六六因为“上海领事馆”的搜索结果,在微博上炮轰百度,当她在百度搜索上检索“上海领事馆”时,翻看多条都是骗子广告,质疑李彦宏为“骗子首领”,是要“作死的节奏”。

  

  在一波又一波的口碑打击中,百度早已声名狼藉,所以此次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出来后,舆论纷纷对李彦宏的院士资格和工程院的选拔提出质疑。

  据上观新闻援引科学网报道的评论:

  院士群体不仅代表一个国家学术与技术的最高水准,也代表着国家、社会的核心价值导向。对一名院士候选人,公众可以不介意他是来自高校还是院所,是来自国企、民企还是外资企业,但一定会介意他的职业操守、价值追求及社会声誉。院士评选,最核心的标准固然是工程科技方面的成就,但候选人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这段评论,就差直接点出李彦宏和百度没有职业操守,公共形象太差。

  当然,也有为李彦宏鸣冤的,认为他本人没有违法乱纪和道德败坏的问题,百度的责任不应该由他来承担。

  李彦宏究竟有没有资格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最后还要由工程院来决定,但公众的声音也理应得到重视。

  

  李彦宏曾是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家。

  我想,公众的不满主要聚焦于两点。其一,对百度作恶的不堪忍受;其二,对赢家通吃的愤怒。这两点合起来,其实是个体面对强势规则而无力时的呐喊。

  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否愿意,我们都正在眼睁睁地看着当下社会走向一个由技术垄断、数据控制的时代。福柯的预言正在成真,只不过,算法成为了新的权力。

  在这个时代里,百度无疑是(知识)权力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尤其在搜索引擎被百度一家垄断了的情况下,百度又几乎成了(知识)权力的垄断者。它告诉使用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该选择的,它以知识、真相提供者的面貌出现,但面具背后,却是赤裸裸的利益。这是酿成魏则西惨剧的原因,如果技术为了钱而作恶,那么对人的操控和打击将空前精准和有效。

  可悲的是,纵使公众看到了它的面具,并且摘下,却没有别的选择。

  垄断者百度,享受了独占市场的利益,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企业责任,同样的,作为百度掌舵人的李彦宏,享受了百度赋予自己的隐形权力和企业家光环,就有责任做好公众权益的守护者,并承担百度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如果他的企业没有做到,公众当然有质疑和反对的权利。

  在这场个体与技术权力的博弈(是否存在尚成问题)中,李彦宏和百度要足够的克制才能防止自己作恶,只可惜,它不仅没有,反而成为了恶的袒护者。

  

  公众都还记得,去年3月26号,李彦宏公开发表的那段关于“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加开放,相对来说也没那么敏感。更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的发言。

  虽然这句话还有后半段:“当然我们也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果这个数据能让用户受益,他们又愿意给我们用,我们就会去使用它的。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标准。”但在其中,我们的确没有看到李彦宏作为一个互联网巨头领导者的足够审慎。

  所以,公众的愤怒和无奈可以理解,对李彦宏的质疑,与其说是针对他的个人品行,毋宁说是对难以防范的技术控制的警惕和审慎,以及对百度没有做好防范的愤怒。

  从某个角度看,李彦宏当选院士,其实和这几天上热搜的某富豪花650万美元帮女儿进斯坦福,以及前阵子某明星被录为博士后的新闻,具有相似性。它让我们看到,如今,赢家通吃已经不是潜规则,而是明晃晃地摆上了台面,并侵入了严肃的学术机构。

  “想要更多”是人的本性,也是可理解的社会机制,但若这些严肃的机构自己践踏了最基本的公平原则,给了赢家通吃以机会,那么它将丧失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声誉,还有公众对学术领地——想象中最后一片净土——的尊重。

  人们反对李彦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因为怀有一丝希望,希望技术与恶能够保持最后的距离。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