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和记黄埔成都公司因捂地捂盘被当地金融监管部门要求禁止贷款融资的消息刷屏。根据网传文件,成都高新区财政金融局要求高新区各金融机构,禁止向和记黄埔地产(成都)有限公司及其项目公司提供新增融资、贷款,以及为其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提供帮助。理由是因和记黄埔地产(成都)有限公司存在捂地、捂盘不良行为,严重影响区域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从2004年拿地至今,和记黄埔成都公司已经囤地16年,成都高新区的地价也从每平米1030元涨到了超过万元。据四川在线报道,8月28日,禹州集团收购和记黄埔(成都)有限公司后,首次在成都举行品牌战略和新案名发布会,发布会上该公司有关人士透露该项目还剩余约100万平米待开发,约为6750套房源,新案名——山河峯荟。
对于和记黄埔(成都)有限公司出售的目的,市场人士的解读是两个字:“套现”。事实上,南城都汇这种一块地开发十几年的情况在长实过往的地产项目上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是普遍现象,这些项目的开发周期少则三五年,多则二十几年,等到开发完毕时,地价和房价早已经翻了几番。
甚至于有不少观点认为,这种“囤地”式的慢开发模式是李嘉诚旗下长实系房企的一贯套路——在土地价格处于低位时大面积买入,再缓慢分期开发,坐等周边配套成熟、土地升值,以时间换取高额收益。
不过,对于和记黄埔成都公司被禁止融资贷款一事,禹洲集团对记者表示,这则处罚是针对原来股东,也只面向成都高新区内的金融机构,对公司收购的项目没有影响,项目正在争取尽快入市。
更多新闻透露,李嘉诚在国内大量“囤地”,从中谋取利益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次是成都怒了,但据相关新闻爆料,李嘉诚公司在国内的“囤地”状况令人触目惊心,其涉及金额高达数千亿元之多。
李嘉诚这些年来一直在“卖卖卖”;据不完全统计:李嘉诚已卖掉的内地和香港的资产,至少已经超过2500亿元。2019年10月份时,当时李嘉诚将自己旗下,在辽宁大连的一个房地产项目,以约40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了融创的孙宏斌。而该地产项目是李嘉诚在2011年左右花19亿元购得的。8年时间价格翻了一倍,该项交易让李嘉诚“豪赚”20亿元。
2016年10月,李嘉诚以200亿元的售价卖掉了上海陆家嘴的“世纪汇”综合体,这是李嘉诚在内地出售的最大一笔物业。有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底,李嘉诚旗下的长和集团在亚洲的资产占比下降至10%。
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崛起于香港楼市低迷期,以“低买高卖”的手段开启超人生涯。1989年,李嘉诚逆大潮进军内地市场,成为香港在内地的最大投资者。过去数十年间,地产业务是李嘉诚在内地获取财富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
“囤货居奇,低买高卖!”这八个字基本上可以概括李嘉诚商业帝国这20多年来的发展状态。
就拿成都这次的事情来说,尽管南城都汇开发了10多年,但因为土地增值,高新区的地价翻了差不多20倍。千元的拿地成本,升值到今天的上万元,李嘉诚家族可谓坐享其成,获利不菲。李嘉诚从2004年“囤地”开发,到现在一转手获利几十倍,你能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投机吗?
作为资本大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房地产行业的一颗“老鼠屎”。正是因为有“李嘉诚们”的这种操作,国家想利用宏观调控手段控制房价都不可能,因为大量土地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不在国家手中了。
这次成都一怒之下把李嘉诚“拉黑”,事实上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房地产开发变成“囤地”,掣肘的是我们今后几十年的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现在那些将“黑手”伸向农村,大量搞“圈地运动”的行为,是不是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了呢?
文/轻松笑 整理于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基金报、中新经纬、百家号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