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乔新生:中国华为公司战略调整

1.webp (8).jpg 
 
2020年11月17日,中国华为公司发表声明,强调产业技术要素不可持续获得、消费者业务受到巨大压力的艰难时刻,为了让荣耀渠道和供应商能够得以延续,中国华为公司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决定整体出售荣耀业务资产,收购方是深圳市智信新技术有限公司。对于交割后的荣耀,华为公司不占有任何股份,也不参与经营管理与决策。这标志着中国华为公司将会彻底剥离移动通信领域终端设备制造业务。
 
中国华为公司是一个依靠通信设备制造发展起来的通信公司。长期以来,中国华为公司对于消费移动终端设备缺乏兴趣。为了延长自己的产业链,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中国华为公司决定改变经营战略,生产移动设备。这是一个战略决策,由于拥有雄厚的技术积累,加上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产权,从而使中国华为公司在消费者移动终端设备制造领域迅速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企业。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中国华为公司在消费者移动终端设备设计方面独领风骚,企业设计的产品十分畅销。可是,由于在产品加工制造领域,遭到美国的制裁,绝大多数加工制造企业不能也不敢继续与中国华为公司继续合作。中国华为公司决定将消费者移动终端设备的业务剥离出来。这可能是摆脱困境的最好方案。
 
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消费移动终端设备生产制造同样面临转型。传统的移动终端设备只有简单的通话功能,苹果公司在传统移动终端设备中增加了人性化的设计,利用现代文化元素,将消费移动终端设备变成时尚产品。由于采用了新技术,生产的设备不论是从硬件还是从软件角度来看,与以往的消费移动终端设备完全不同。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由于消费移动终端设备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家用电器,功能越来越多,因此,生产消费移动终端设备企业的利润率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消费移动终端设备制造行业,中国很快成为世界消费移动终端设备的生产基地。
 
中国华为公司既面临韩国、美国等外国品牌的竞争,同时在国内又面临中国消费移动终端设备企业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突出重围,继续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成本越来越大。的美国对中国华为公司的制裁,让中国华为公司不得不考虑改变战略,在消费移动终端设备生产领域收缩阵地,通过调整自己的业务范围,实现战略转型。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和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消费移动终端设备有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消费者持有的移动终端设备,硬件越来越多,软件越来越多,消费移动终端设备制造采用的是一种“加法”。由于大量软件使用,从而导致消费移动终端设备制造企业不得不增加内存,提高服务效率,这就导致消费移动终端设备的价格水涨船高。这种现象不能持续下去。
 
未来消费移动终端设备,有可能不断地减少配置,通过简化软件,寻求新的技术发展路线,向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消费移动终端设备。
 
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消费移动终端设备只是一个显示屏,而大量计算转移到服务中心。只要制造企业或者销售企业的计算服务中心保持正常运营,在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应用的前提下,消费者只需要打开显示屏,直接进入制造企业或者销售企业的计算服务中心,那么,就可以获得一切信息,消费移动终端设备计算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
 
如果说过去的移动终端设备,采用的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技术路线,那么,未来的移动终端设备,有可能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中心化技术发展路线。也就是说,每个消费者购买显示屏,作为移动终端设备使用,大量的计算和存储业务,都在大型计算机构成的计算中心中完成。而中国华为公司作为通信设备的制造企业,恰恰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加上中国华为公司在第五代移动通信领域独占鳌头,如果利用自己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再加上自己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传输能力,中国华为公司有可能以退为进,在未来的消费移动终端设备生产领域独占鳌头。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广阔的视野。如果在技术路线选择方面出现了严重失误,那么,即使投资巨大,也未必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美国之所以在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领域逐渐地落后于中国,就是因为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过程中,美国选择了与中国乃至欧洲联盟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美国要想在现有的技术路线基础上,建设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面临许多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困难。这是因为美国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非常特殊,在现代化的大都市,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十分发达,可是,在广大的小城镇和乡村地区,美国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完全由中国企业负责建设和提供服务。这是因为中国通信企业的建设成本和经营成本相对较低,在美国人烟稀少的村庄,中国企业仍然能够获得相对合适的利润。美国通信企业追求高额利润,因此,对于在偏僻乡村建设通信网络缺乏积极性。如果建设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就意味着必须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之上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传输的效率,而美国通信企业短期内做不到这一点。这一方面是因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美国通信企业选择了错误的技术路线,成本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美国要想调整现有的网络系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美国通信企业不愿意这样做。
 
虽然美国总统特朗普迫不及待地要求美国通信企业尽快建设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并且投入使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通信企业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建设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努力,美国很可能会在第六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方面积蓄力量,争取在第六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领域,超过中国。
 
美国已经发射天地一体化的通信卫星,试图通过建设通信卫星网络,解决地面设备不足的问题。可是,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要想大幅度提高卫星传输的效率,需要解决许多技术难题,美国要想建设第六代移动通信网络,恐怕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中国华为公司在美国的制裁下,不断地寻求突破。如今美国变本加厉,不仅禁止美国通信企业向中国华为公司出口先进的设备特别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的芯片,而且要求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不得向中国华为公司设备制造企业或者加工企业出口生产产品的零部件以及生产这些零部件的原材料。这是一种非常疯狂的战略决策。它最终有可能会导致中国华为公司的消费移动终端设备制造业务彻底退出通信市场。
 
中国华为公司以资产经营的方式,将消费市场极为成功的消费移动终端设备业务出售给中国的一家企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和美国迎头相撞,巧妙地回避美国对中国华为公司的制裁措施,另一方面可以腾出手来,研发新的产品,实现战略重组,从而使中国华为公司在未来的消费移动终端设备制造领域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
 
可以肯定,如果中国华为公司生产新的移动终端设备,那么,很可能会采用新的技术路线,只是向消费者提供简单的消费移动终端设备或者干脆免费赠送消费移动中的设备,消费者直接使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连接中国华为公司的计算中心和存储中心,使用最现代化的计算设备和存储系统从事各种消费活动,这样做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移动终端设备的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幅度降低消费者的消费成本,从而使中国消费者充分利用中国华为公司的计算和存储系统,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当然,这只是一种设想。如果未来中国华为公司生产特殊的遥控系统或者信息处理系统,那么,很可能不再称之为消费移动终端设备,最有可能称之为个人计算机,也就是说,中国华为公司有可能会通过生产未来型的个人计算机,让每个消费者都能够享受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服务,都能使用世界上最庞大的存储系统。这对于中国通信消费产业的发展,无疑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华为公司是一个从不认输的公司。“除了成功,无路可走”。这是中国华为公司成功的格言,也将成为中国华为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华为公司作为一家私营企业,其创始人具有家国情怀,极为困难的时候,能够领导全体职工走出困境,这在通信产业领域十分罕见。
 
通信产业发展有自己的规律,一些曾经名噪一时的通信企业,由于选择错误的技术发展路线,逐渐被淘汰。美国的摩托罗拉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虽然“联想公司”收购了美国摩托罗拉的业务,在此基础之上生产联想自己的移动终端设备,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摩托罗拉要想咸鱼翻身,恐怕需要进行战略性的调整。中国华为公司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在消费移动终端设备经营业绩上升最快时期,作出如此重大选择,这充分反映出中国华为公司决策者的战略气魄和胆识。
 
如果把20多年前计算机领域一些企业家的预测翻出来,人们就会发现,那些叱咤风云的计算机领域的领军人物,对未来的预测令人哑然失笑。这一方面是因为世界已经进入发展的特殊时期,网络经济兴起不到半个世纪,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通信产业领域,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思维定势根本无法预测未来。通信企业经营者如果出现的路径依赖,那么,企业将处于极度危险的状态。
 
中国华为公司敢于剥离赢利业务,这就使得中国华为公司不仅可以摆脱美国的纠缠,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科学技术发展的良好契机,利用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优越特性,向消费者提供新的个人电脑。
 
如果未来家庭计算机,可以直接与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中心连接起来,可以与世界上最安全的存储中心结合在一起,那么,家庭计算机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时代。未来的计算机有可能是一个类似于笔记本那样的小型计算设备,但无论是在计算能力方面还是在存储能力方面,与大型计算机相比没有丝毫的差异。这是因为小型计算设备或者家庭计算机采用的是大型计算机的计算系统,使用的是大型存储系统的空间。个人电脑或者家庭计算机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个性化方面,每个消费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要求计算机生产企业制造适合家庭成员使用的家庭计算机。个人电脑将只不过是一个连接器,可以随时随地连接到大型计算机中心和存储中心,未来的计算将会更加方便,未来家庭电脑,将会变成一个家庭智能指挥中心,真心期盼中国华为公司资产重组之后,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先进的计算机设备。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乔新生”)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