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位电力系统人士向记者表示,确实已经出现了一些发电厂越发电越亏损的情况,发电厂不愿意亏本发售电,积极电力供应缺口扩大。
限电、停产,正在席卷包括江苏、浙江、山东、广西、云南等在内的至少10余个省份。
受此影响,9月22日起,多家A股上市公司密集发布了关于限电停产的公告。
功能性遮阳材料生产商西大门公告称,由于电力供应紧张,浙江省近日对辖区内重点用能企业实行用电降负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重点用能企业实施停产,预计将停产至9月30日。公司目前被迫临时停产,预计影响遮阳面料产量约11.54万平方米/日。
南京化纤公告称,受江苏省电力供应紧张的影响,全资子公司江苏金羚纤维素纤维有限公司9月22日临时停产,预计10月上旬恢复生产。受化工原料价格大幅上涨推动,江苏金羚粘胶短纤产品的生产成本涨幅较大,销售毛利已为负数。公司判断江苏金羚本次因供电影响而临时停产不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限电、停产的背后,主要有双重因素叠加,一是煤炭供应偏紧、电煤价格高企导致的电力供应紧张,二是一些地区出于能耗双控压力而采取能源消费管控措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这一轮限电、停产,尤其凸显了处理好中长期绿色转型与短期经济平稳增长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双重压力下的限电停产
9月23日,东部某省份一家包装材料工厂的负责人给员工发消息称:刚接供电局通知,工厂10点起拉闸停电,具体来电时间待定。
前一天,他们已经收到了“开四停三”的口头通知,周五到周日暂不要求全停,但每天仍有三个时间段需要配合停电。
该工厂一位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停电将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更严重的是生产力大大削减,交货周期延长,马上双十一临近,快速消费品的包装需求剧增,各个客户都在催促交货。现在接新订单也比较谨慎了,需要事先跟客户说明货期至少要延长1到2周,影响难以估量,而且还不清楚限电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多地通知的电力供应紧张背后,除了经济复苏、外需旺盛等需求侧的因素之外,供给侧的原因也格外凸显,煤炭供应紧张,电煤价格始终在高位运行,煤电厂库存持续降低,停机、检修等现象频现。
一位电力系统人士向记者表示,确实已经出现了一些发电厂越发电越亏损的情况,发电厂不愿意亏本发售电,积极电力供应缺口扩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了解到,目前,有的省份电力缺口在持续扩大,影响或远超过几个月前的一轮限电。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同时还面临着能耗双控的压力。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召开部分节能形势严峻地区谈话提醒视频会议,对一季度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浙江、广东、广西、云南、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节能主管部门负责同志进行谈话提醒,督促有关地区进一步加大能耗双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本地区年度能耗双控目标任务。
然而,上半年结束后,形势并未好转。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个省(区)上半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为一级预警。
多个省份为了降能耗采取了积极行动。江苏省于9月8日至30日开展年综合能耗5万吨以上企业专项节能监察行动,监察范围包括全省年综合能耗5万吨标准煤以上323家企业、综合能耗5万吨标准煤以上29家“两高”项目和2020年以来投产的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存量“两高”项目。
9月11日,云南省发布了《关于坚决做好能耗双控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强重点行业管控,譬如,9月水泥产量在8月份产量基础上压减80%以上,10-12月全部水泥企业错峰生产时间不少于40天;确保工业硅企业9-12月份月均产量不高于8月产量的10%(即削减90%产量)。
能耗双控制度调整能否“救场”?
针对煤炭保供稳价的问题,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部门近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派出督导组,赴相关重点省份和企业、港口开展能源保供稳价工作督导;组织相关省区经济运行部门、面向东北区域主要煤炭生产企业、保供煤矿和东北地区重点发电供热企业,集中补签采暖季煤炭中长期合同,将发电供热企业中长期合同占用煤量的比重提高到100%;降低旺季电厂存煤标准,电煤消费旺季原则上电厂存煤可用天数应保持在7-12天,用煤高峰期存煤上限不高于12天等。
有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国家引导地方不断释放煤炭产能,减少囤积居奇等现象,煤炭价格可以降得下来。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则从另一个视角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达了观点,煤炭的生产、库存、供应等因素影响了短期的煤价,但从长期来看,如果加上碳税、环境税等,煤炭的价格应该高,这样才能更好地促成煤电厂的转型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中金也曾在此前的一份研报中指出,尖峰缺电或成为新常态,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坚定清洁能源发展、完善电价和储能机制,加强电网灵活性和调度能力,将是长期工作和投资方向。
从2020年的数据看,我国的火电发电量占比仍然超过了70%。而清华大学发布的一份 “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成果显示,在2℃控温目标下,到205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电力将占总发电量的约90%,基本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近零碳排放能源体系。
事实上,处理短期的缺电问题与中长期的电力转型之间的关系只是一个缩影,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如何妥善处理短期经济平稳增长与中长期绿色转型之间的关系,考验多方的智慧。
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所“跑偏”的现象,今年7月以来,中央及部委就屡屡强调先立后破,纠正运动式“减碳”,防止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等。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近日的公开演讲中表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现阶段采取的还是从上到下、层层分解任务目标,用行政性手段来实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还没有很好的替代性办法。这种办法的优点是短期内行动比较快,也会取得明显的成效,但指标分配不合理、激励不足、搭便车、经济平衡性较差等问题或难避免。
刘世锦强调,要防止降碳被滥用,成为行政性不当干预的另外一种借口,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是要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更不是在不具备绿色技术的情况下,人为地打乱正常的供求秩序。
对于能耗双控带来的一些“硬约束”,国家发改委9月16日印发了《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给予了很多灵活空间,包括:国家层面预留一定总量指标,统筹支持国家重大项目用能需求、可再生能源发展等;对能耗强度降低达到国家下达激励目标的省份,其能源消费总量在五年规划当期能耗双控考核中免予考核;对超额完成激励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地区,超出最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消纳量不纳入年度和五年规划当期能源消费总量考核等。
尤其是最后一点备受关注,即通过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地方获得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有受访人士向记者表示,政策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还有待地方具体落实执行。这一系列调整,增加了能耗双控制度的灵活性、合理性,能够更好地兼顾节能降耗与经济增长的平衡,能耗双控制度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也会缓解。(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