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杜撰的故事 而是一个个真实的历史细节 …… 80多年前 已经在上海滩电影圈初露头角的 18岁漂亮女孩苏菲 随着话剧团的演员们一起离开上海 此时,他们都已经下定决心 即便冒着烽烟炮火、历经千辛万苦 也要奔赴心中的圣地 ——延安! 抱着同样信念的 还有爱唱歌的17岁女孩孟于 与母亲不辞而别 放弃继承家产的19岁 香港青年李焕之 才给自己改了名字的 16岁的爱笑女孩于蓝 …… 还有23岁青年漫画家华君武 立志要做革命者 而非“银行家的儿子”的 15岁少年刘炽 15岁的刘炽 1937年拍摄于延安 来自朝鲜的革命青年 郑律成 …… 他们大多家境殷实 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 甚至不少是含着金勺出生的 大家闺秀、豪门公子、归国华侨 但他们纷纷背叛自己出生的阶级 背起简单的行李 辗转香港、广州、重庆、成都、西安 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 历经千辛万苦、行进大半个中国 以“割掉我肉还有筋 打断骨头还有心”的勇气 爬也爬到心中的延安城! 据任弼时1943年12月 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 总共4万余人 他们中间,有一大批是 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文艺青年 当命运和历史使命 冥冥之中把他们聚集在宝塔山下时 他们很快像一道道喷薄而出的岩浆 不停地燃烧、翻滚 在中国文艺发展历史上 创造了一部部数不清的经典 留下了一段段道不尽的传奇 …… 一曲“时代最强音” 横空出世 与青年学子们殊途同归的 还有著名作家萧军、丁玲 诗人艾青、光未然 拍摄《风云儿女》《马路天使》 而名噪上海滩的大摄影师吴印咸 吴印咸 欧阳予倩的儿子 参演过《天涯歌女》的欧阳山尊 从巴黎音乐学院学成归来 刚刚与未婚妻拍下订婚照的 青年音乐家冼星海 …… 冼星海和妻子钱韵玲 1939年,正月十四的夜晚 延安一窟窑洞里 一场歌词朗诵会正在举办 一群年轻人 围坐在一盏昏暗的油灯旁 站在中央的是诗人 光未然 光未然 当他一气呵成朗诵完 自己刚创作完成的 四百多行诗句时 冼星海突然站起来 激动地上前 一把抓住光未然手中的稿件 激动地说: “我有把握写好它!” 为寻找谱曲灵感 冼星海拉着光未然 让他一遍遍讲述黄河边上的故事 当听到船夫呼喊着号子 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时 冼星海的创作灵感瞬间被激发! 他手握拳头一边唱一边写 带着对日本侵略者无比的恨 对民族和人民深沉的爱 对音乐的无限想象和激情 一串串音符像咆哮的黄河一样 爆发出来! 在抱病创作整整六天六夜之后 中国西北寒冷的窑洞里 一部影响几代中国人的伟大作品 《黄河大合唱》正式诞生! 冼星海在窑洞里创作《黄河大合唱》 那一年,光未然只有25岁 冼星海也才33岁! 1939年4月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成功 虽然只是二三十人的合唱队 只有三四把破旧的小提琴 几支二胡、三弦、笛子 和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乐器 但所表现出的黄河的汹涌澎湃 排山倒海、奔腾豪迈 震撼了礼堂中所有的观众! 冼星海(右一站立者)与鲁艺男生合唱部 孟于来到延安的第一天 就被通知参加500人的合唱排练 如今 已经是100岁的孟于老人 回想起80多年前 冼星海亲自带大家演出时的情景 仍然激动不已、热泪盈眶! “那天晚上 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 打着绑腿走上舞台!”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歌声震动着山谷 震动着延安的夜空 震撼着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心! 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 一曲《黄河大合唱》 唱响了中华民族危亡时刻 中国人民心中的时代最强音! 最著名的“大合影”背后 还有这么多的故事 《黄河大合唱》的成功 激发了延安文艺青年们的创作热情 很快,被称为“天才作曲家”的 朝鲜籍青年郑律成与诗人公木 共同创作完成了 《八路军大合唱》 郑律成、公木 其中的《八路军进行曲》 很多人听了一遍就会唱了: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当时,一心要投入抗日革命中的 25岁的郑律成和29岁的公木 都没有想到 他们在延安窑洞中创作的 这首如“钢铁洪流”般的歌曲 很快便传唱大江南北 鼓舞着战场上的战士们 一次次从胜利走向胜利! 1988年,中央军委正式确定这首歌曲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八路军进行曲》 公木手稿 一回忆起那个遍地青春的火红延安 已经100岁的孟于老人 像是回到了过去: 尽管顿顿是吃不饱的小米饭 盐水煮土豆、白菜汤 但我们一点儿都不觉得苦 很快 《钦差大臣》《带枪的人》《日出》等 一部部中外名剧 开始在延安的村庄里上演! 然而,时间不长 大家从老百姓的眼神和言语中 得到了不一样的“声音” …… 饿着肚子全情投入表演的 于蓝和苏菲也都想不明白 自己明明演的是苏联革命剧 台下的老乡们却十分看不惯 男女青年在舞台上的拥抱 苏菲和孟于在延安的合影 苦恼的还有华君武 到延安前自己已经在漫画界小有名气 但延安的老乡们看墙报时 总是跳过他的漫画 鲁艺师生在桥儿沟礼堂里排戏 老百姓在外面拍窗子说: “戏剧系的装疯卖傻 音乐系的哭爹喊娘 美术系的不知画啥……” 就在这个问题难倒当时很多人时 1942年4月底的一天 丁玲、欧阳山尊、刘白羽等很多人 都收到了一封粉红色的邀请信 这张用粉色“油光纸”印制的 当时延安最豪华的请柬上 落款是: 毛泽东 凯丰(时任中宣部代部长) 邀请大家前往的就是 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座谈会开了三次 持续22天 争论得很激烈、氛围也很自由 5月23日下午 第三次座谈后 趁着落日的余晖 摄影师吴印咸提议拍一张合影 当时,100多人随便坐、随便站 毛泽东用他的湖南话招呼大家: “对嘛,照相坐前一点!” 正当吴印咸要按下快门时 不知从何处跑来一只狗闯入镜头 毛泽东还站起来轰跑狗 拍侧面照时又出了“状况” 坐在第一排的刘白羽 马扎“咔嚓”一声被压塌了 这次,吴印咸按动快门的手来不及停下 就定格了这张所有人哄堂大笑的 “废片” 因为镜头比较小 最终,吴印咸从不同角度拍摄 由三张底片拼接到一起的照片 成为中国历史上尤其值得纪念 弥足珍贵的一张大合影! 晚饭后 由毛泽东作结论 他手里只拿了一份薄薄的提纲 用他那抑扬顿挫的湖南口音讲到: “这是一个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他更深刻地指出: “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 必须到群众中去 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 工农兵群众中去 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毛泽东的重要讲话 确立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根本方针 很快,解放区文学创作的面貌 就发生了重要变化! 不再是穿着农民的衣服演戏 而是成为真正的人民! 1943年2月5日 正是春节期间 延安城里南门外的广场上 人山人海、鼓乐喧天 李波和王大化首次公开演出了 秧歌剧《兄妹开荒》 那天,毛泽东等领导人 也在黄土飞扬的大风中观看 身上落了一层黄土也并不介意 大家都兴奋地哈哈大笑 老百姓们这次竖起大拇指说: 这不是把咱们大开荒的事 编成戏了吗? 在合影时摔出“洋相”的 作家刘白羽 此时,竟顾不得身边的人都在哈哈大笑 自己却难以自持地哭了。 回忆起当时的落泪 刘白羽八十多岁接受采访时 仍激动不已: 那一刻,我就突然感受到 我们不再是穿着农民的衣服演戏 我们是真正的人民了! 1945年的一个深夜 作曲家张鲁突然敲响了孟于的门 他着急地说: 快借给我一些灯油 我正写得有灵感! 孟于拿起张鲁刚写的一段曲谱 轻轻地唱起了纸上的旋律: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冥冥之中,也开启了她与《白毛女》 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缘分 23岁的孟于与林白、王昆一起,成为第一代喜儿的扮演者 1945年4月28日 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马可、张鲁、刘炽等作曲家集体创作的 《白毛女》在延安大礼堂首演 当时,正值中共七大召开期间 毛主席、朱德、周恩来 和参会代表们都来看了 那天,不光礼堂坐满站满了人 连窗户外面都被观众围满了 陈赓就因为没有抢到票 一边坐在窗户上看 一边大骂黄世仁应该被枪毙! 《白毛女》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很快,《白毛女》就走出延安 在全国掀起狂澜! 首演成功5个月之后 一场在张家口的演出 让另一位“喜儿” 一个16岁的小女孩走上了历史舞台! 这个女孩就是当时的晋剧名角 郭兰英! 1945年8月23日 华北联大文工团 正在张家口演出《白毛女》 当演到杨白劳喝下卤水自杀的那一幕 坐在台下的郭兰英嚎啕大哭 几乎昏倒在剧场里 …… 回去后,郭兰英辗转难眠 想到“旧社会使人变成鬼!”这句话 当时只有16岁 一个大字不识的她 愤然脱下了满身的绫罗绸缎 下定了追随文工团投身革命 也要演“喜儿”的决心! 然而,第一次登台演喜儿 郭兰英却险些演砸 因为越演越觉得自己就是喜儿 演到痛苦之处她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趴在地上足足哭了几分钟 …… 舒强导演在一旁着急地冲她喊: 兰英,孩子啊 这是演戏,这是演戏! 下了舞台 舒强含泪抱着她说 孩子啊,你演得好啊 为什么你哭得唱不下去 台上的喜儿就是你啊! 从那之后 郭兰英的名字 和“喜儿”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白毛女》郭兰英 饰演 喜儿 而从延安走出的 一批批文艺青年们 也都正像一颗颗燎原的火种 陆续奔赴华北、东北等地 在更广阔的革命天地里 创造更多的奇迹! 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 1946年 回到上海的欧阳山尊 在上海辣斐大戏院 演出了秧歌剧《兄妹开荒》 这部从延安漫天黄土中来的剧目 很快席卷了十里洋场 1947年 曾在延安创作了《南泥湾》的 音乐家马可来到了刚解放的佳木斯 在一座工厂里义务劳动时 工人们热火朝天加油干的情绪 深深感染了他 音乐家 马可 很快,一首富有时代感的工人歌曲 《咱们工人有力量》 在东北各个工厂里传唱开来! 咱们工人有力量音乐:中国广播艺术团合唱 - 激扬的革命歌曲 1948年 在冀中和东北农村 火热的斗争生活促使 丁玲和周立波 分别在河北正定和松花江畔 创作完成了反映土改运动 直到今天仍被视为文学经典的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暴风骤雨》! 丁玲、周立波 1950年国庆节前夕 曾在延安跟随冼星海学习音乐的 32岁青年王莘来到北京 走进到处红旗飘扬的天安门广场 看到排练游行队列中的 神采飞扬的群众队伍 一股强烈的要创作的欲望涌上心头 王莘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词和旋律同时在王莘的脑海升腾 很快 《歌唱祖国》词曲创作完成 速度传遍了神州大地 成为久唱不衰的音乐经典 歌唱祖国音乐:中国广播艺术团合唱 - 红色经典 同样进入创作爆发期的 还有同为冼星海学生 15岁就到了延安的音乐家刘炽! 1956年 他的延安同学 导演沙蒙找到他 希望他能为电影《上甘岭》 创作主题曲 同时,这个老同学 竟还向刘炽提了一个过分的要求: “我希望这支歌传遍全国 过了若干年 这电影不演了 只要唱起这支歌 就会怀念起那些可歌可泣的 志愿军英雄们!” 刘炽和沙蒙(右) 刘炽心里没有底 但当他看到乔羽先生创作的歌词 《我的祖国》时 眼前展开的一幅幅祖国画卷 让他顿时泪流满面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电影《上甘岭》 郭兰英演唱《我的祖国》 电影中 只有27岁的郭兰英 演唱了《我的祖国》这首歌 60多年过去了 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 我们都会情不自禁跟着唱起来 脑海里浮现出的是 那一群信念坚定 手握钢枪的最可爱的人 在坑道里传递着一个苹果 在歌声中想念祖国 想念家乡的那一条大河 …… 《上甘岭》之后 另一部抗美援朝电影《英雄儿女》 感动了亿万中国人 而这部电影的主创团队 同样是当年延安的文艺青年 导演武兆堤出生于美国 1939年 19岁的他秘密奔赴延安 1956年 刚成功执导了 《平原游击队》的武兆堤 再一次与当年奔赴延安的青年们 聚集在电影《英雄儿女》中! 电影中王芳的父亲 王政委的扮演者田方 就是当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合影中 毛主席左边的年轻人 电影中的主题曲《英雄赞歌》 就是由公木作词、刘炽作曲!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直至今天 从《黄河大合唱》到《白毛女》 从《歌唱祖国》到《英雄赞歌》 …… 每当一首首熟悉的旋律响起 我们仿佛又看到了80多年前 那四万名青年人 宁可“割肉断骨”爬也要爬到延安城 浑身衣衫褴褛、挂满黄土 却意气风发、英勇无畏的模样 那一个个分外耀眼 分外璀璨的青春 1998年春节 维也纳金色大厅音乐会 由《春节序曲》拉开序幕! 这首每年春节 都要传遍 全中国千家万户的欢快节奏 首次登上世界音乐殿堂! 然而 可能我们都不敢相信 这首热烈欢腾 充满民族情调的曲子 是当年与家人不辞而别 毅然奔赴延安 曾谱曲《东方红》的香港青年李焕之 以陕北秧歌调为基础 在上世纪50年代创作完成的 “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 像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这样五彩缤纷 民族音乐一定要跟 西洋交响乐平起平坐” 新中国成立后 作为中央民族乐团的第一任团长 李焕之向全世界发出了 振聋发聩的声音! 2008年春节 嫦娥一号卫星 还从月球传回了《春节序曲》 在月球给大家拜年 《春节序曲》不仅走向了世界 甚至走向星辰大海! 2015年 中国歌剧舞剧院 郭兰英现场指导年轻演员 表演歌剧《白毛女》 排练中,当时已经是86岁的 郭老突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 在场所有人都被惊到了! 当时 郭兰英是在示范杨白劳自杀 喜儿悲痛“哭爹”的一幕 86岁的她完全沉浸在角色中 几乎是将身体毫不保留地 狠狠“摔”在了地板上 …… 这短短十几秒的表演 只是给年轻演员做的一个示范 而郭兰英仍是拼尽了她的所有 从16岁到今天已经93岁 郭兰英几乎在用自己的全部生命 完成对“喜儿”这个角色的塑造! “我要把最后的精力拿出来 献给毕生热爱的新歌剧…… 我愿做一颗铺路的石子 让新一辈的人踏着它 一步步走下去” 拉着年轻演员的手 这位93岁的老人说出 她最大的心愿 2016年 一则视频曾刷爆朋友圈 视频中,台湾女学者龙应台 在香港演讲时向听众提问: 你们的启蒙歌是哪一首呢? 一位中年听众 操着广普答道: 是大学师兄们教的 《我的祖国》 开始 歌声还有点单薄 但越往后现场加入的人越多 到最后一句时 已经变成了全场大合唱 越唱越响亮! 《我的祖国》唱完 现场响起一片掌声 不管是唱歌的人 还是看过这段视频的人 都会禁不住热泪盈眶! 对于不了解中国的人来说 可能不敢相信 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 竟都会唱这一首60多年前的歌曲 沙蒙和刘炽 1994年 《我的祖国》导演沙蒙去世 四年后 他的延安老同学 作曲家刘炽也离开了 如果他们能看到这一幕 一定也会热泪盈眶 …… 是啊,这“一条大河” 可能是延安的延河 可能是黄河、长江 可能就是家乡一条没有名字的小河 但在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 这条河却有属于她的 特别的位置! 心愿达成的还有冼星海 1940年 他从延安出发前往莫斯科 却因为遭遇苏德战争爆发 不得不滞留苏联 1945年 因为积劳成疾 年仅40岁的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临终前,他在日记里写下最大的遗憾: “我是一个很不幸的作曲家 至今没有看到 我的交响曲公演过……” 当时没有被真正的 交响乐团演奏的作品 在冼星海逝世后 被无数的交响乐团一次次 在中国奏响 在全世界奏响! 5月23日晚 是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80年的日子 在《从延安出发》节目中 中国交响乐团重新奏响《保卫黄河》 这场首次与冼星海“隔空”同台的演出 弥补了其一生未见的遗憾! ,时长04:56 还有已经100岁的 孟于奶奶 这个当年只有17岁的女孩 不顾自己愈发年迈的身体 一次次走进演播间 一次次坐在镜头前 一次次唱着那时的歌曲 为我们讲述着她和他们的故事 …… 每每说到动情处 老人的眼睛里分明闪烁着星星 孟奶奶,谢谢您! 谢谢您带着我们一起 回到延河两岸、宝塔山下 听到了那一首首至今传唱的经典 看到了那一段段值得铭记的岁月 和那一个个分外耀眼 分外璀璨的青春 …… 参考文献: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 《从延安出发》系列节目、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几个细节 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 梁向阳、这组大数据告诉你,延安当年有多红 新华社、鲁艺精神闪耀东北 光明日报 翟永明、回归“人民文脉”:延安鲁艺七年片段 南方周末 张亚萌 (来源:“共青团中央 ”微信公众号,原载“北洋之家”(ID:bypm2016),修订发布,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