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日军背老太的假照片被篡改为雷锋同志做好事之后,又一恶毒篡改历史的绘本出现了!
这次不是篡改某个人,而是直接篡改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
《中国历史绘本·清》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中国人放了火烧了宫殿,结果来救火的竟然是穿着“USA”服装的美国人。
这很难不说是在映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事件,并且还颠倒黑白地为其洗白!
明明是清代古装扮相的人物,为什么不画一个同时期的中国人来救火?反而要刻意标注上“USA”,画了一个穿着现代服装的美国消防员来救火?
首先是不符合时代特点,其次是相当刻意地突出中国人的坏,外国人的好,外国人是来拯救中国人的。
结合绘本描绘清代故事的背景,我们不难看出这幅画到底想传达什么意思。
能和放火烧宫殿联系起来的,人们最熟知的事件就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而那绝对不是什么中国人自己放火烧自家宫殿的事儿,根本就是一次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践踏。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赔款、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便以修约为名,企图压迫清政府给其新的侵略权益。
1854年,英国首先向中国提出要求修改已订的《南京条约》的有关条款,美国和法国也接踵而来,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在随后一次次被拒绝之后,西方列强再也耐不住性子,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
咸丰十年(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
紧接着,破坏开始了。
士兵们砸碎花瓶和镜子,撕下画幅和卷轴;他们破开仓库抢夺丝绸,并用这些珍贵的织品包扎马匹;他们裹上皇后的凤袍,口袋里装满红宝石、蓝宝石、珍珠和水晶。
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
鲁西记载道:“两天内,我拿到了价值3000万法郎的丝绸、珠宝、瓷器、铜器和雕塑” ,这是一场令人错愕而迷幻的狂欢,“就像是吸食大麻者的幻觉”。
48小时里,圆明园成了一场“有组织劫掠”的目标。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还捣毁了无数带不走的东西。
最后,在10月18日,英军指挥官、八世额尔金伯爵詹姆斯·卜鲁斯下令,将圆明园付之一炬。
有关中国历史、科技、哲学及艺术最为稀世及精美的著作,都在额尔金的大火中灰飞湮灭。
“一个也不留,一栋房屋也不剩,让这里再无宫殿的痕迹吧。现在,咱们回北京去,大功已告成。”英军随军牧师罗伯特·麦吉毫无愧疚的这样写道。
额尔金更是得意妄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
额尔金
放火的侵略者竟把此当成举世无双的成就,丝毫不认为自己强夺了中国人的财富!
至今,圆明园的文物都没有完全回归中国,反而四散在曾经那些强盗手里。
这才是“放火”的真实历史,我不相信画插画、编教材的人连这个众所周知的历史都不知道,更何况绘本的主编陈丽华还是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那么,儿童绘本出现这样的问题就一定是有人处心积虑篡改历史了。
他们企图通过绘画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儿童,以达到他们培植亲美势力和文化殖民的目的。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人教社问题插画事件,引出了越来越多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教材、教辅、绘本……它们一次次冲击着人们的底线。
而无一例外的是,这些问题大都集中在崇.洋媚.外、篡改历史、色.情暗示上。
我真的很难想象,当下孩子们的教育环境已经变得如此之差劲。
更悲哀的是,这些问题竟然直到今天才被推上热搜,哪怕多少人早些年就已经在不断反映这些问题。
我能够合理怀疑,如今我们的教材、教辅、绘本的编纂权根本没有掌握在人民的手里,反而掌握在那些亲.西方的人手里,他们经年累月通过这些毒物染指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直到他们完全扭转了孩子们的认知。
老百姓即便有渠道反映这些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认真严肃的处理,直到引起了全民强烈的不满和反响,才被重视起来,还无法预见这样的重视会持续到何时,何种程度。
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早在今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就通报了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名单(重点对2020年以来出版的少儿图书、教辅材料等),认定了62种图书不合格。
然而,似乎也只是审查了错别字?
不过在经过此轮网友反映种种问题图书之后,国家应该会把重点放到审查图书内容、插画上来吧?
这些年,学生教材中夹.带私.货的现象屡见不鲜,郑渊洁在接受采访时就披露过这样的事实,作家作品能不能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标准是,你跟那个既当教材主编又是作家的名人的关系如何。
赤裸裸地揭露了教育圈的黑暗面。
我想,这黑暗也绝非一日形成,而是随着时代发展,日积月累。
在新中国成立到GK后的很长时间里,在教材编辑出版上,我们执行的基本都是“一纲一本”的教材政策,即一个教学大纲,主要科目均采用统编的教材(基本都是人教社编辑出版)。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个别地方做一些尝试,局部使用非统编教材。
上世纪末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启动,实行了几十年的“一纲一本”教材政策逐渐被“一纲多本”取代,后者成为此后多年教材编制出版发行的主导思想。
美国从来没有过统编教材,这是当时一些专家提及的重要依据。
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推动下和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中小学教材的编辑出版一度非常活跃,各个出版社都介入到教材出版中。
于是,教育变成了一门生意,用金钱去衡量利益。
此时,我们还拿什么期待这群人能编出反映真实历史的书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今天,被网友挖掘出来这么多问题图书,并且一个比一个恶劣,真的不足为奇了。
然而,我们还是要抱有一点希望,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回归本真,历史不要被忘记!否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后代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