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4日,在写老干部病房话题时,有位网友提供信息说,他同事的父亲是位离休老干部,在高干ICU病房住了接近四年时间,老人只有眼珠能动,除此之外不能进行任何交流,家人也不需要经常去看,因为医院把所有事情都管起来了,并随时通报情况。
据这位老干部家属讲,住这样的ICU费用一天上万元,四年下来花费千万以上,就算家境无比殷实也承担不起如此高昂的医疗费用。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最近网上有段视频,讲了发生在上海瑞金医院一个类似故事。
四年前,范祖祥老人因为患上脑梗命悬一线,虽然经过多次手术保住了生命,可是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不能说话不能进食,实际与植物人无异。他的家属期待着奇迹出现,从未放弃康复的希望。
范老的事情引起了很大争议,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生命伦理,二医疗保障。
我国虽然没有安乐死立法,但并不影响人们对于生老病死的审视和思考。
农村人对这个问题看得最为透彻达观,疫情放开后曾经有很多人对医疗条件薄弱的农村地区十分担心,事实是农村人对于死亡并不像城里人那么畏惧,年纪大了,生病死了,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甚至有些地区农村老人患上重病后,为了不拖累儿女,决然选择自杀实现超脱。
对于范祖祥老人来说,每天家人有1小时探望时间,这是他们的幸福时刻,可是剩下的23小时呢,全是病痛的煎熬,连医生都觉得不够人道。
但他的家人从不放弃,坚持要给予最好的治疗,这是对老人孝顺还是折磨,很难说的清楚。
当然,这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他们能够住得起瑞金医院的ICU,而且一住就是四年时间,一般家庭根本承受不起。
所以,伦理困境存在是因为范祖祥老人享受着超级优越的医疗保障条件,这就是第二个争议之处。
范祖祥是一位级别不低的老干部,在医疗待遇上享受的政策条件比较优越,因此能够住得进、住得起瑞金医院的ICU。可这么做是不是对医疗资源的过度利用呢?
早年前曾看到过一个资料,记述了一位优秀护士的感人事迹,一位老干部浑身插满管子躺在病房里,她像亲生儿女一样照顾了三年,直到最后所有器官衰竭为止。
前些年,不少地方斥资建设专门的老干部病房,老干部活动中心,经常组织老干部开展各种活动,让老干部晚年过得多姿多彩。
单独看这么做没什么问题,然而放到老龄化大背景下审视,其中的问题就非常明显了,就是社会养老资源如何打破身份限制实现普惠。
老干部在位时为人民服务,退也来是人民一员,理应与人民同甘共苦,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同时,老干部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都很高,耻于搞特殊化,对于走群众路线,与普通人享受同等医疗待遇也会拥护支持。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大的趋势不可不察。
当前,如何摊平不同人群之间医疗待遇差距,让更多人得到公共医疗资源普惠,是老龄化社会到来之际一个重要课题。
有些事情早改强于晚改,主动改强于被动改,做减法强于做加法,
问题面前只要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理性讨论,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