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经济日报金观平发表评论文章:《从战略高度抓好稳就业》,并展望了就业形势,提出了一些拓宽就业的举措。
众所周知,三年疫情下来恢复性增长尚不如预期,就业压力居高不下可想而知。
之前,中央一直把“稳就业”、“保就业”放在“六稳”、“六保 ”之首,这次政治局会议提出:“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表明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对就业问题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就业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经济关乎就业,就业关乎民生,民生关乎稳定,稳定关乎社会,社会关乎治理,治理关乎政治,这贯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底层逻辑。
就业问题是个系统工程,折射到基本面有很多影响因素。单纯为了保就业、稳就业是保不住的、稳不住的,不具有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因此,必须从影响就业的刚需源头抓起。
一是要抓产业升级的带动能力;因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就业带动能力更強。一方面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就业阵痛,另一方面则带来就业希望。我们需要对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保持耐心和信心,诸多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发力。
二是要抓市场主体的就业吸纳能力;市场主体必须先活下来,然后再通过做大做强做优,才可能进一步提升就业吸纳能力。这是就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所在。
三是要抓人才培养教育的适变能力;必须解决就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解决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问题;必须解决人才培养失调、蓝领与白领失调问题;必须更新就业观念,端正就业“三观”。
四是抓就业中介的综合服务能力;首先,解决就业信息对称;其次,发挥中介杌构服务的“桥梁”作用,对接好供给端与需求端;再次,要拓展线上线下的就业中介多元渠道。
此外,我们要感谢中国两亿多农民工朋友充分体谅政府解决就业的困难,在忙时抛家弃口带着乡愁支持城镇化进程,在闲时悄悄离开工厂工地回到乡村务农以减轻整体就业压力——所起到的社会“压舱石”的巨大作用,中国的“失业率”还没有把他们计算在内呢?中国城乡二元化结构,让“三农”承载了太多太多,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国战略稳定的“大后方”、“大托底”,解决他们的子女就业,就是解决他们的一块心病,必是中国社会优先考虑的紧迫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