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由之说:从《经济日报》的署名文章看中国经济的官方立论

  每年的中国“两会”,都是世界看中国的政经窗口。

  今年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议程定了。如果有想了解中国经济基本面与走势的人可以从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这三份报告找到权威答案或作出正面解读,因为再没有比这样的《报告》讲究精雕细琢、字斟句酌、最具表达逻辑、要写入历史的了。

  当然,如果戴着有色眼睛看中国经济,也可以在中国经济遇到的下行压力中或者从中国的媒体报道分析中找出一大堆问题或者论据。

  这次“两会”前夕,美国《华尔街日报》最近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面临八大痛点,声称中国经济即将迎来拐点。这些所谓的痛点包括房地产模式的挑战、消费信心不足、通缩压力、巨额债务、劳动力减少、外国资本青睐下降、国际贸易壁垒和经济增长放缓。这些论调被认为是对中国即将召开两会的工作部署的一种负面预期,这种言论无疑是对中国发展的嘲讽和质疑。在由之看来,尽管其中有着某种合乎逻辑的质疑,但其出发点则是配合中美博弈特别是配合中美金融战展开的“唱衰中国经济”旨在“引发资本恐慌”、“搞垮中国经济”的舆论战的一部分。

  其实,不用《华尔街日报》唱衰,我们早有自知之明。一种强烈危机意识一直存在在官方、学界与民间。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有过概括: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中央要求“要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而学界则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题为《重振增长:2023-2027年中国经济发展展望》的宏观经济报告观点引人注目。其观点较有代表性,体现了两分法。

  《报告》针对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报告指出了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八个困难和问题:1、房地产市场短期风险和长期拐点交织;2、地方政府债务无法持续,严重拖累地方经济活力;3、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足;4、消费增速持续下滑;5、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不足;6、人口总量下降和人口老龄化;7、青年失业率持续走高;8、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下降。

  呵呵!不排除《华尔街日报》引述了清华大学的部分报告观点。但清华大学的这份报告同时指出,虽然当前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但是也不必过度悲观,因为大多数困难是短期的,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依然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集中体现在七个方面:1、未来人口经济地理加速优化将释放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2、高储蓄率是应对调整和重振增长的基础;3、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基础;4、巨大的科技创新潜力;5、中国的大市场孕育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数字经济企业;6、国际经济的应对能力和塑造能力上升;7、统一大市场将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这是既看到问题又看到希望比较平衡中肯的观点,不象《华尔街日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处在“ 两会”召开前夕,主流媒体自然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为“两会”造势。连日来,经济日报分别刊发题为《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长期较快增长的“三个大逻辑”》《客观看待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认清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潜能》《最大程度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钟才文四篇署名专论,应该说,这是代表中国经济的官方立论。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JFh7U7d1vf8UU37kCAZ3w

  《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长期较快增长的“三个大逻辑”》的文章认为:“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看,中国经济具备保持长期较快增长的基本条件。”“预测长期潜在增长率不应忽视政策制定者和生产组织者的主观能动性。”

  在《客观看待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一文中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普遍遇到,并非中国所独有。”

  在《认清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潜能》一文列举了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巨大优势和潜能。包括制度优势、内部经济可循环优势、要素资源集聚优势、人力资源存量优势等。

  在《最大程度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一文中强调:“总之,要聚精会神做好自己的事,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通过辉煌成就和铁的事实,让唱衰中国的各种奇谈怪论不攻自破。”

  由之在之前文章中也说过:“透过中国在造船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铁、航空航天、无人机、智能电网、高压输变电、5G网络、半导体、互联网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开发、跨境电商、人民币国际化等众多领域的异军突起,透过中国这些年在高新技术产业与新质生产力未雨绸缪的深远布局,从而可以找到一些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发展启示:这就是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创新驱动、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实干兴邦的道理。

  注意到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这些年,在国际舆论场上西方一直有两种论调交替炒作,一种是“中国威胁论”,另一种是“中国崩溃论”,西方舆论界很不幸:这两种论调因过于偏激注定破产!

  要知道“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