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中国缺少⼀个“动⼒⾏业”!

  中国⼯业现⾏体制⾥依然有“门类不齐全”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缺少了⼀个“动⼒⾏业”!!

  “动⼒⾏业”⾥的航空发动机,不是飞机的零件业。

  “动⼒⾏业”⾥的船⽤发动机,不是轮船的零件业。

  “动⼒⾏业”⾥的汽车发动机,不是汽车的零件业。

  我国从建国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动⼒⾏业”肢解为多个分⽀,配属于飞机、轮船、汽车⾏业内进⾏发展,取消其独⽴的⾏业发展地位,这是⾮常不科学的决策思维!

  发动机不是飞机的⼀个⼤零件。发动机和飞机之间不是零件与总体的关系,⽽是“夫妻关系”,“夫妻离婚了就没有家庭了”——

  ⼀旦离开了动⼒设备的特定参数选型配套,飞机的很多性能都不是最优的。在民航飞机领域,“换发”基本上意味着是“两架型号飞机”了,⽐如波⾳B737MAX8就是由于“换发”后修改了飞⾏控制的软件指令,造成了两起严重的⼤型空难,⾄今⽆法投⼊正常的商业运⾏。

  发动机,在学科上是燃机动⼒学。中国科学院⼯程热物理所建⽴于1980年,专业从事燃机动⼒的科学研究,其创始⼈是世界级发动机⼤师吴仲华。(吴仲华(1917.7.27-1992.9.19),出⽣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市,中国⼯程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后留校任教。1947年在美国⿇省理⼯学院获博⼠学位 。先后任美国NACA研究科学家、PIB教授。1954年回国,历任清华⼤学动⼒机械系教授兼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主席、名誉主席,全国⼈⼤常委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程热

  物理学报》主编等职。[1] 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学部委员)。1970年在先进压⽓机国际会议上,与会科学家把吴仲华创⽴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更明确地定名为“吴⽒通⽤理论”,理论中的基本⽅程则称为“吴⽒⽅程”)从中国科学院⼯程热物理所的学科建设⽽⾔,发动机是具有独⽴的学科含义,是不是在我国⼯业经济门类中应该相应地具有⼀个独⽴⾏业呢?

  ⽐如美国陆军的M1A1主战坦克,就是采⽤的所谓“飞机发动机”——涡轮喷⽓发动机,它具有世界上最为强⼤的陆战动⼒系统。前苏联在进⾏动⼒科研时候,曾经把涡轮喷⽓发动机安装到⽕车头上进⾏列车试验,后来发现有难以克服的问题⽽取消这个初衷。⽬前世界上的很多船⽤燃⽓轮机,与所谓的“飞机发动机”——涡轮喷⽓发动机都是⽤同⼀类核⼼机进⾏改型上船。从以上⼏个⼯业案例说明,涡轮喷⽓发动机仅仅做为“航空发动机”的单⼀⽬标发展,其⼯业⽬标定位和学术定位都是有⼀定问题的,它不是“航空业的专⽤发动机”,它是“燃机动⼒设备”。

  众所周知,⽕电发电机组燃⽓轮机与所谓“飞机发动机”——涡轮喷⽓发动机也是同⼀类的核⼼机,是进⾏了不同的改型⽽成,因此我国的⼏⼤⽕电燃⽓轮机制造⼚,上海⼤电⽓、东⽅汽轮机和哈轮机等,是不是应该和中国航发、中国商发等公司进⾏⾏业整合,提升发展效率呢?

  本⼈在2020年⼯信部装备⼆司成⽴之前,就曾呼吁过⼯信部需要有⼀个独⽴部门来统筹管理所有的发动机分⽀。过去⼯信部长期将发动机管理职能配属在航空处⾥,在管⼜⼈⼒紧张的年份甚⾄没有⼀个“专管处长”,都是管理飞机⼯业的办事⼈员在兼职代管。

  现在把航空发动机归属于“机械装备⼯业”,在科学原理上也是有⼀定问题的。我们对燃机动⼒的科学原理进⾏分析,决定⼀台发动机的动⼒效果难道是“机械制造”吗?发动机技术科学的核⼼要素是“核⼼机”——燃烧室的喷燃动⼒输出量,燃烧室的持续温度越⾼则输出功率⽐越⾼,单位能源的做功输出经济指标越优。⽽燃⽓动⼒的输出功率能⼒是机械加⼯的⼯艺问题吗,显然是学术科研导向出了认识错误,这是我国⾼温合⾦材料研制领域的材料业能⼒问题。笔者认为燃机动⼒(发动机)⾏业不应该归属于“机械装备⼯业”,它应该⾃⼰有独⽴的⼀个⼯业门类,类似中科院⼯程热物理所的单独设⽴,中国应该有独⽴的⼀门“燃机动⼒⾏业”。

  在20年前我国曾进⾏“核⾼基”的⾼技术专项论证,最后砍去了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航空复合材料三⼤专项,把这⼏类归⼊了“⼤飞机”的专项经费⾥,试图⽤“型号带预研”,在⼤型飞机的型号⼯程⾥拨款带动以上三类。过了⼗年左右,发现航空发动机的专项根本是“飞机⼯程背不动的”,于是设⽴“两机专项”,这个重⼤决策拐弯过程的内涵,其实与本⽂阐述的科学⽅法论是类似的。

  未来按照⼀个独⽴的“燃机动⼒⾏业”来发展我国的燃机动⼒设备产品,那么中国研制的飞机喷⽓发动机、船⽤发动机、⽕电机组、坦克发动机(如⾛美军M1A1的技术路线)等产品的企业,就可以归属到⼀个⼯业门类⾥进⾏管理、推动。国家⼯信部可以推动以上各个分⽀的制造企业进⾏互为配套、交叉竞争,甚⾄于可以在⼯信部⾥设⽴⼀个“动⼒⼯业局”,促进过去这些分属不同⾏业⾥的企业之间进⾏股权并购,增效融合。

  最后,期待未来的“中国动⼒⼯业局”早⽇诞⽣!

  2022年3⽉21⽇
撰写于帝都中关村鸣谢胡澄兄的撰⽂邀请

  作者是⼯信部信息司、规划司⼊库评委,民航局适航司⽆⼈机⼯作组专家,中科院⾼⼯。多年来从事飞⾏控制安全系统评估⼯作。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