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由之说:也说高考

  又到一年高考季,这是一场每年发生在中国夏季里的盛事。有人说,与其“考”学生,不如说“考家长”、“考”老师、“考”学校、“考”教育部门、“考社会……这倒也说得不错。

  “考”学生。这当然还是绝对的主角,是最主要的指向。一场高考,将完成学子今后步入社会的第一次分流,这是一场赋予不同人生意义的青春第试,决定了许多人的人生道路与职业选择。这答卷不只是简单意义的考试答卷,也是人生步入职场的选择答卷,从此便塑造了不同的人生模样。虽说不是一考定终身,也不包分配,但也厉害攸关,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生的大概率走向。

  “考”家长。家有考生,恐怕是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看考场内外那种氛围,那种场景,孩子在里面考,家长在外面“烤”。家长“烤”的不只是烈日炎炎,而是心灵煎熬,故还多了一个“火”旁,表明“考“的激烈程度胜过孩子。孩子“十年寒窗苦”,家长十年陪读为谁辛苦为谁忙?在“不输在起跑线”的教育感召下,家长付出了怎样的陪读、培优、接送的心血与大把金钱,高考着实成了家长盘点“收成”的时刻。

  “考”老师。学生考得怎样,体现老师教的水平。学生成绩好与差是衡量老师教学水平高与低的“试金石”,学生的成绩单,却也是老师挣的“工分薄”。

  “考”学校。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必然成为学校的“指挥棒”。在中学多少考核与高考挂上了“钩”。高考绩效,俨然成了学校最重要的考核指标,也是老师收入分配激励甚至参评职称的依据。

  “考”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使命,责任重大,政府还设有专门的“督学”。每年各地的高考排行榜,对“排行榜”与“高考状元”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给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带来不少比拼的压力。

  “考”社会。如今的高考,不仅是对学子们十年苦读的一次大考,也是对社会全员协作的一场大考。每年高考季,需要那么众多部门提早准备,保驾护航,市民也很自觉自律,只为营造一个好的备考环境。其实,高考指挥棒的“外溢效应”,早已经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高考,事实上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民教育动员与社会动员。

  是的, 高考就相对性而言,被评价为中国目前最公开、最公正、最公平、最严格、最规矩、最广泛、最权威、最持续的制度设计,它的存在与影响力超乎高考本身。

  它的“公开性”在于通过法定的途径向社会公开;它的“公正性”在于这种选拔考试与录取原则要求能够受到同样的对待;录取的“自由裁量权”根本没有法官那样的“自由心证”空间,几乎被压缩;它的“公平性”在于打通了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它的“严格性”在于不允许作弊或者将作弊的概率越来越通过制度刚性“归零”并纳入归罪范畴;它的“规矩性“在于没有那种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潜规则”盛行;它的广泛性在于一场高考总关乎每年上千万考生的命运,中国考生规模要抵上一个中小国家的人口;它的“权威性”在于是由国家组织的、有立法保障的公民考试权的行使。它的“持续性”在于从1977一经恢复高考制度,便施行至今,料想今后也不可能随意中断与改变。作为一场中国的人才选拨运动,决定了高考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可或缺的举措。

  上述这些,虽然极尽对高考的“吹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高考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它仍有值得认真检视的地方。比如高考“指挥棒”的教育导向是否科学合理?特别是在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人才的培养方式上是否要进行一场深度的教育改革?此外,“指挥棒”的外溢效应所导致的“教育产业化”是否应回归公益本位?鉴于高考“绑架”了太多的人生是否要给全社会减负减压?从这些意义上说,高考,不但是一场全民的压力测试,也是一场真正的国家治理大考。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