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最近在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又进一步强调“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互联网”这一关必须要过。
当今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世界之变正加速演进各种社会思潮奔涌而来,各种社会矛盾伺机爆发,技术的浪潮与时代的变革相互激荡,一句话世界正呈现百年之未有之大变局。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互联网是个好东西,提出互联网构想是继蒸汽机革命与电力革命之后的一个人类有史以来太过伟大的构想。它将人类文明推向了一个跨时代的崭新高度,并将无限地影响人类未来。
中华民族在深切痛苦地感受近代以来错失第一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经历“落后挨打”一百多年的国殇之后,我们终于可以庆幸中国式的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赶上并抓住了这轮互联网革命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并一跃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央,反超成为互联网应用领域的霸主,这是一种怎样的对中国命运的眷顾?“无网络不生活”它所带来的变革是深刻的、全面的、基础性的,因而也是革命性的。“连接”已经成为互联网革命最为深刻的本质,人类在对世界的认知掘进中终找到了这种上帝才知道的“连接密码”——“1和0”这才是万物听得懂的语言是互联网、物联网真正通行的“世界语”从此大千世界“一线牵”、“一网通”让e的世界变得如此简单起来
但我们在充分肯定互联革命的现实意义、正面意义、进步意义、历史意义、世界意义与时代意义,并拥抱互联网文明之时也应当看到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互联网,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某种“不适感”或“恐慌症”,并由此产生了许多可以理解的关于安全与伦理之类的种种关切,在当今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群体组织生存与发展,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全球治理,都得经历互联网这一关的历史考验需要过好互联网这一关。
注意到自从互联网的萌芽概念与技术渐次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有着比世界其他任何政党对互联网革命来临关于前瞻性的觉醒意识与机遇稀缺性的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互联网时代的认识飞跃是与时俱进的,这集中体现在党的若干政策文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系列会议报告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信息革命的时代潮流发生历史性交汇。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课题。
习近平强调,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信息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特别是深刻阐明了信息化在我们党使命任务中的这一战略性、全局性,引领性作用。赋予了网信事业特殊重要的历史使命
党同时深刻认识到,在互联网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党的长期安全执政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极大风险和考验。如何进一步提升信息网络条件下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过好互联网这一关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中国社科院的文章指出,随着互联网对政治参与公共性、协商对话等民主核心要素的介入,网络空间正成为影响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变量。所以对于互联网革命带来的深刻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有了如下论断“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
我们又如何理解过好互联网“这一关”的深刻内涵呢?由之以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关信息化与智能化构成了现代的技术关键,代表着第三次工业革命与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潮流与趋势“连接”与“算力”是两大关键,没有连接就没有网络,没有“算力”就失去大数据的处理优势,然而“连接”与“算力”依靠“底座技术”支撑,长期以来互联网的所谓开源“底座技术”被美国把持,13台根服务器都在国外“命门”捏在美国手里,中国人在互联网应用场景内深切感受到“卡脖子”的无奈与痛苦。
互联网的底座技术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呢?目前的技术共识是:
1.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的五大核心技术包括编程模型,海量数据分布存储技术 海量数据管理技术,虚拟化技术以及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这些技术需要建立在芯片 服务器等基础设施上,以实现和优化上层建筑的多样化发展。
2.芯片技术:
芯片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基础。如何设计和研发高性能的芯片是构建高效全能,灵活易用且稳定可靠的底层基础设施的关键问题。
3.服务器技术:
服务器的性能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云计算的效率和稳定性。因此,服务器的技术研发也是互联网底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4.网络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何构建高效、安全、稳定的网络系统是互联网底座技术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5.大数据技术:
5.大数据技术的核心在于如何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这需要高性能的计算能力和有效的数据管理技术。
6.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大量的数据和高效的算法,这需要高性能的计算能力和有效的数据管理技术。
以上六点,构成了互联网的底座技术,它们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技术关”近年来,我们不仅在应用技术领域取得广泛成功,而且在底座技术领域亦有突破。世界看到,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在全球领先,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截至2021年底,中国建成142.5万个5G基站,总量占全球60%以上,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IPv6地址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算力规模全球排名第二,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中国在5G高性能计算、北斗导航、卫星芯片自主研发能力。国产操作系统性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我们庆幸有华为等一大批中国技术研究机构持续发力“另起炉灶”地搞出了一批不大依赖美西方的互联网底座技术的“替代”与“备胎”。如以2017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 为标志,一举突破了IPv4之前域名分配“卡脖子”窘境。华为率先搞出自主产权的 5G通信,接着华为推出了手机“鸿蒙系统”之后又推出全新电脑操作系统——鸿蒙ForPC在半导体制程领域,中国已经推进到14纳米技术阶段,据说可以满足82%以上的广泛制造业的需求。在人工智能方面,科大讯飞、百度都相继推出了大模型,在云计算方面。涌现了“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天翼云”、“金山云”等一批云平台……
总之,中国在过好互联网“技术关”上取得了惊人成就。假使这一关过不去,中国式现代化就无从谈起。特别是工业化水平不可能突飞猛进。
二是“信息化关”
所谓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信息化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手段与工具性的信息生产力。
信息化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发展,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现代化动经济转型。应对技术大变局,提升生活质量和效率,以及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人们要求信息对称且不延迟,信息化还在“四化同步”中的发挥着“穿透”作用。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它不仅是科技进步的引领者,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要求。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可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信息化与城镇化的协调互动,信息化既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动机与催化剂。它能够整合和优化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化品质。智慧城市是信息化与城镇化协调互动的最佳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在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和运行、生产和生活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嵌入,渗透和应用。既拓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范围,又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促进,信息化可以提高农业宏观决策和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带来发展思路、经营方式、生产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变革。打造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和集约化的精细农业。总之,过不好互联网“信息化”这一关,中国的其它“三化”只能是低水平的原始重复,无法体现“现代性”与“信息化”这个关键时代命题。
三是“数字关”
实际上它包括数字化技术关与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是指将物理事物、信息、过程等转化为数字形式的过程。数字化的本质是将人们所生活的真实世界和虚拟的数字表达链接起来,通过数字技术的手段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字形式,从而实现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处理,数字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信息,提高信息的效率和价值。
数字化转型,代表当今产业变革生活与生产方式以及业态重塑的趋势与方向。近年来,数字化转型逐渐成为了国家级战略规划从“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货币等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正在经历全面数字化转型的重大历史阶段。
1.大数据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大数据产业规模从2017年的470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3万亿元。2022年进一步增长至1.57万亿元,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全球领先,电子政务在线服务指数全球排名提升至第9位。超90%的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数字抗疫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互联网普及率的显著提升,网民规模从2012年的5.64亿增长到2023年的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提升至76.4%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大数据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总之,世界已进入“数字化转型”下半场,数字所产生的数据正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与战略资产,现代经济与社会转型要求我们过好互联网“数字关”。
四是“舆情关”
舆情,指的是公众对于特定事件、话题、组织或个人的情感、态度和意见。这种情感和意见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新闻报道、论坛讨论、微博、微信等渠道进行表达和传播。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日益迅速,人们对于各种事件、话题的讨论和看法在互联网上迅速扩散,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网络。这其中舆情作为一种集体情绪和意见的表达方式,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舆情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它可以影响人们的态度、行为和决策甚至对于个人、组织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舆情应急处置是新时代应急管理的重要构成。健全舆情应急处置机制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一方面,不断提升舆情应急处置能力有助于增强社会风险识别与治理水平。另一方面,科学有效的舆情应急处置还有助于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加快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党管网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互联网时代的反映与体现。网络监管体系的建立与覆盖,正是过好互联网“舆情关”的现实。政治需要与舆论引导,网信办的主要职责是在国家层面维护互联网的秩序、安全和繁荣,保障公民的网络权益和国家的网络安全。
过好互联网“舆情关”必须加强舆情监测,它需要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 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当前,国家网信办正发起“网络清朗行动”集中整治九个方面的重点问题,彰显网络严管态势。
总之,过好互联网“舆情关”必须提升应对互联网舆情的处置的媒介素养与舆论引导能力。必须强化互联网上的意识形态斗争意识,以确保国家意识形态与文化安全。
五是过好互联网“民主关”
“网络民主”一词最早就是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MarkSlouka)在1995年提出的,“网络民主”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即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而实现的“电子民主”、“数字民主”等新渠道的新形式。马克·斯劳卡(MarkSlouka)认为:“虚拟现实的政治-是指那些有可能永远地模糊真实和虚幻之间的界线的技术,将给政治带来新的影响,而网络民主一般是指公众以网络空间为场所,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数字互动、积极表达政治意愿,参与政治事务的一种新型民主形式。”
民主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它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进程。世界上没有定于一尊的民主形式,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民主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范式发明了一个新型民主形式即全过程人民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探索网络空间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中国这一新型民主形式找到了新的实践路径并提供了未来实现民主政治以广阔的前景,它丰富了人们对民主在网络空间的想象力。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组成的网络空间。正以其强大的外部效应嵌入人民民主的全过程、全领域,日益成为激活民主政治要素资源,影响民主质量的关键力量,这迫切需要我们深度思考网络空间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路径选择,呈现方式、秩序运行、结果运用与监管形式,针对大数据网络空间的内在规律和技术架构将人民民主与民主的全过程联系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扩展和深化提供新思考,为非西方国家摆脱西方民主的话语霸权与制度陷阱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社科院的文章指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探索网络空间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之间双重良性互构的契合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提供参与更便捷,监督更及时,回应更精准的途径。
理论上,在互联网时代条件下,表达民意应该更自由,采集民意应该更便利,分析民意应该更确切,运用民意应该更规范。我们必须大胆探索网络空间全过程民主的中国实践,走出一条人类民主的全新路子。
据此看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自我革命——“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以避免“人亡政息”的延安“窑洞”对政治构想并没有全面完成。这需要继续放在习近平新时代开启的党的第二次自我革命之时一并加以统筹推进,大胆改革。当网络全过程民主一旦走上法治的稳妥轨道,则可大大降低民主的社会成本与政治风险,有利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利用互联网时刻倾听人民的呼声,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贯彻好习近平提出的“人民江山论”确保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无疑具有互联网时代的现实的操作意义与实践价值。
注意到当前互联网生态并不清朗,一些结构性的力量也在侵蚀网络空间的公共性,存在的广泛网络暴力侵害了互联网时代的个人民主权力,也不符合党的互联网主张。因此,必须下大力纠正之。
综上所述,过好互联网“民主关”是关政治安全、关乎党长期执政。一是需要探索,二是需要稳妥,三是需要创新,四是需要突破,五是需要规范,六是需要自律。
总之,过好这一关并不容易。必须掌握其“时、度、效”的有机统一。
六是过好互联网“安全关”
在互联网应用日益广泛的复杂形势面前,网络安全日益受到各国重视,成为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
习近平强调“坚持党管互联网、坚持网信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治网之道、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坚持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
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互联网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互联网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人类尚无法确定它的安全边界。与前互联网时代的病毒武器制造与使用相比,发动网络攻击的技术门槛已大大降低,网络战无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未来可选的战争样式。这种互联网的脆弱性与边界的模糊性以及连接的复杂性,使得网络安全更加突显
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方面丰富了人类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又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恐惧感,人工智能发展的可预见性与可控性是技术伦理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人类必须想明白:将来的社会是“以人为本”还是以“机器人为本”谁来主导世界?谁主沉浮?也许这是杞人忧天,但科学家越来越担心这一点,人类必须提前设置一道“防火墙”以确保人工智能不危害人类传统安全与网络安全,其技术伦理建设已经被迫摆上了人类的议事日程,并变得日益紧迫。
总之,我们对互联网有多依赖,网络安全就有多危险。过好互联网“安全关”人人有份,人人有责。
此外,站在互联网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高度,紧扣党长期执政这一主题,从“过好互联网这一关”更广义上的理解出发,还可上升到“经济关”“社会关”“政治关”“军事关”“文化关”乃至“文明关”的视角加以审视 从而作出系统的解构。